序言

2024-09-28 17:33:31 作者: 劉洪波;李媛媛;劉瀲

  洪波老師傳來他的一部書稿,細讀之後,有些感慨的話想說。

  第一,邏輯是什麼?邏輯有什麼用?如何展現這種「用」?這應該是本書中一以貫之的幾個問題。

  應該說,人的世界就是一個相互溝通的「交際」世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推銷自己、說服別人的過程。在這個交際場中,對待同一個問題,不同的知識水平、思想觀點和社會經歷會使人產生不同的認識角度和主觀態度。「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正因為有這種不一致,人們才需要溝通。日常說理的過程就是一個有效溝通的過程。為了保證溝通的正常進行,必定要求有一個「共許」的思維接口,使人們的對話成為可能,從而促進相互溝通,使我們在認識、交流、批判、創新活動中「頭腦更清楚」。這個「共許」的思維接口就是「邏輯」。服從這個「共許」,有時未必是自覺或自願的,但一定是現實的。

  這種現實性就在於它是在現實的社會關係中規範人們正確思維的「強約束」。這種強約束不但體現了人類的邏輯精神,同時還體現了人類的倫理精神。只要你希望別人認可並接受你,你就要將自己的思想、觀點、信息、服務、情感等令人信服地展示並推銷給別人。因此,「邏輯」就是「說明、論證什麼」「拿什麼說明、論證」「用什麼樣的方式說明、論證」的思維工具。無論它看起來如何抽象、深奧,其實都是來源並服務於現實生活中的思維實際的。邏輯,是生活的邏輯,是實用的邏輯。

  按著這條問題線索,本書通過講故事、說道理的形式,以樸實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對邏輯學中最基本的演繹法及與演繹法相關的知識,進行了脈絡清晰、「演繹性」很強的介紹。一個個小故事和生活中的淺顯事例,在這種介紹中別樣生動活潑。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第二,邏輯是有趣的,但邏輯絕不是趣味化的東西。本書在一個個故事、案例的情趣跳動中,對於「規則」的強調,卻始終秉持著一種嚴肅的學理態度。

  應當說,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邏輯學,它本身並不能直接給人們提供各種具體的科學知識。但它在人們現實的認識、反映、論證等思維過程中,為人們進行正確的思維、表達和論證,探求新的知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方法。這些手段和方法就是指邏輯學的規範性。它是從具體思維內容中抽象出來的,貫穿於一切具體思維內容中的形式結構。它作為思維形式的一種「共許」,作為思維的一種「樣式」,向我們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邏輯感覺發出了挑戰。

  從這個意義上說,邏輯學不是別的,它就是大家分享邏輯規則,分享規範人們思維進程的「共許」的「道」和「理」。這些「共許」的「道」和「理」規範著溝通交際雙方對於溝通信息中概念的確定性認識、判斷的恰當性認識、推理的一致性認識、論證有無充足理由的認識。它們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客觀事物的質的穩定性在人們頭腦中的正確反映。如果有人不打算分享規則,別人就要對你說「Game over(遊戲結束)」了。

  在這種嚴肅的學理態度下,本書在原點的問題上,以一個個小故事和生活中的淺顯事例,告知讀者:邏輯是有用的。它可以教會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表明邏輯的「現實性在它的開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 。本書有助於提高溝通交際的能力,也就是想清楚、說清楚、寫清楚的能力。本書有助於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面對鋪天蓋地的各種信息,我們是照單全收,還是有選擇地接受?我們能否適時提出自己的疑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選擇?我們能否在思考「是不是遵守了邏輯規則」的基礎上養成問「為什麼這樣」「是不是這樣」的習慣?我們怎樣既批判性地認識問題,也批判性地認識自己?本書有助於培養人文精神,以邏輯規則的普遍適用性的科學性質,要求保障符合人文精神的正常人際溝通,以追尋邏輯之「法的意識」下的人文價值。本書有助於提高創新能力,因為邏輯思維及其引申的批判性思維,就是以問題意識開始,以創新結束。書中展現了邏輯思維乃至批判性思維的整個思維流程、邏輯機理、邏輯順序與精神。本書還有助於培養邏輯精神,即把我們生活經驗中的那些熟知的東西,在生動活潑的介紹中,變為認識的東西、理解的東西、應用的東西,從而將那些自發的邏輯感覺培養成為自覺的邏輯意識,並通過自為的邏輯訓練,將邏輯感覺、邏輯意識升華為一種自由的邏輯精神,使人們養成一種時刻用邏輯思考的習慣。

  總之,邏輯是生活的邏輯,是實用的邏輯。這就是我在細讀書稿後的體會。

  本書中,有些說法似還有待商榷,但「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完善是上帝的尺度,追求完善是人的尺度」。作者就是這樣的「誠之者」,努力踐行著「人的尺度」。

  中國邏輯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邏輯協會中國邏輯史專業委員會原主任

  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曉芒博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