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指路人:學會自助與求助
2024-09-26 12:20:57
作者: 賽茜
9歲出國留學後,長年的他鄉生活教會了我兩件事:
學會尋求他人的幫助
學會不去尋求他人的幫助
這看似矛盾的兩件事,但從現實角度來看並不矛盾。在達成我們目標的道路上,我們既要學會如何「尋求幫助」,即最大限度地利用身邊的資源,掌握更多的信息、方法,也要找到自我分析的方法和路徑,懂得做自己的「指路人」。
比如,我在申請牛津獎學金的過程中,就有過這樣「過度依賴他人」的經歷。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牛津大學的獎學金其實更多的是一個噱頭,因為它給予的幫助並不多。它的分類很有趣,由於都來自校友捐贈,所以會有指定的學科或國籍限制。作為中國國籍,我申請的西蒙·李俊獎學金(Simon and June Li Undergraduate Scholarship)對很多中東和亞洲國家的學生開放。除了家庭收入,獎學金的篩選標準取決於成績單、文書和推薦信。
對於我來說,前兩項指標都符合的情況下,只要文書和推薦信合格,獎學金基本就十拿九穩了。
文書方面,我在一次家庭聚會中遇到了一位專業幫助博士生申請贊助的導師。在她的幫助下,我修改了8輪文書,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認可後,這一關過了。
萬事俱備,只差推薦信,我找到了高中部主任。她所寫的大學推薦信讓我成功進入牛津,所以這關更不需要我的擔心了。申請結束期在2月末,最終的通知會在4月公布。一切準備就緒,只需等待好消息就行了。
但意外的是,我一直沒有收到相關的通知,直到5月時去諮詢了相關負責人才得知,我的申請並沒有完成。我的第一反應是,系統是不是出現了問題?答案卻是我的推薦信沒有按時上交,所以沒辦法完成獎學金的申請流程。這個消息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年級主任當時很愉快地答應了我的請求。思來想去,只能是因為事情堆積如山,她忘記了這件事。
這件事讓我又一次警醒:任何時候都要給人生留出餘量,很多我們以為已經篤定的事情,我們以為已經有確切結果的事情,都有可能會出現意外。不要過分地依賴他人,尤其是不在本職工作內的要求。如果意外發生,更要放平心態。
要學會把握求助的「尺度」,是我在這件事上學到的一大課。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還是要學會如何向他人求助,畢竟這個世上的很多事不是靠我們自己就能完成的。
[img alt="" src="../Images/Figure-0088-0001.jpg" width="95%" /]
這裡我想分享的,是自己選擇學院的經歷。
傳統是一把雙刃劍,它意味著沉澱,也意味著難以改變。因此,它既需要被尊重,也需要被推翻。牛津、劍橋這種百年的學府傳遞著讓人嚮往的傳統與獨特的文化。比如,每晚35元人民幣的學院晚宴,學生們可穿著正裝在學府上享受米其林大廚提供的美食。可同時,又有很多傳統跟不上現代社會中更公平的發展。這類的不公平,往往體現在申請期、小課堂與畢業考試中。
在認知到申請學院的重要性時,我還在讀高一,距離申請期還有半年的時間。
[img alt="" src="../Images/Figure-0089-0001.jpg" width="95%" /]
牛津、劍橋的授課制度是大課加小課,小課由導師單獨「1v2」進行授課。所以小課的導師會慎重地挑選自己的學生,在入學申請時就進行面試。一個系裡的學生是由不同學院的導師決定並拼湊在一起的。無論多麼標準化的流程,不同學院的文化和歷史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每一個申請者。
牛津面試靠運氣,但運氣往往青睞的是做好充分準備的人。比如,我對申請可能出現的「差異化變量」(可能產生不公平的部分)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我得出的結論是,這種「不公」主要體現在兩大維度:
·導師
·導師的科研方向會決定面試話題
·導師是否覺得你是可塑之才,畢竟每周都要單獨上課
·申請者
·不同學院可錄取的名額
·你與該學院其他申請者的不同或與其他被錄取者的匹配度
·公立或私立學校背景
·身份背景
[img alt="" src="../Images/Figure-0091-0001.jpg" width="95%" /]
要解決這些差異帶來的「不公」,我不僅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也需要靠別人的幫助。
一方面,我在網絡上檢索了牛津地理系申請數據及每個系錄取人數和招生特點,並對其進行了整理分析。
另一方面,我要非常感謝我的朋友Vicky,她是我的同學,也是我在異國求學路上並肩作戰的戰友。我們兩個每天早上七點半一起吃早飯,長達七年。我們會在每天的早餐時間,聊自我進步的計劃,也會分享一些生活里的趣事。
Vicky申請的是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我們會一起分析牛津不同學院的文化和申請人的特徵。我陪她選中了伍斯特學院,她陪我了解聖凱薩琳學院。
Vicky給我提供過幫我做決定的兩條重要信息。第一條就是學生自己製作的宣傳資料(alternative prospectus),第二條就是英國政府的官方信息網站(freedom of information)。
官網的介紹單會公布各科專業名單,有助於分析學院優勢。但是宣傳資料是學生自己分享的,目的就是讓申請者體會到學院的文化和生活環境。聖埃德蒙學院是有名的運動學院,大學校隊的學生多數來自此學院。
通過對信息的搜索和分析後,我把14所收地理生的學院減少到5所。
首先,這5所學院都有5個以上的地理專業招生名額。
其次,我選擇了大學三年都提供宿舍的學院。畢竟害怕騎單車的我,還是想留在可步行的市中心。
學院官網的信息有助於對錄取名額、學院文化進行分析。牛津地理系平均每1~2年才會有一個中國人被錄取,因此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我需要在這5所學院裡,選擇一個比較多元化的適合外國人的學院。
在Vicky提到過的英國政府的官方信息網站上,我找到了牛津大學地理系的入學學員背景分析,發現聖凱薩琳學院對外國人的接納性很高,地理系也是一個偏國際化的專業。
反覆篩選後,我選擇了聖凱薩琳學院。作為一個專門為公立學校的學生成立的學院,他們更喜歡把機會留給非精英家庭的學生。同樣,作為一個大學院,圖書館夠大,運動組織夠強,可交的朋友夠多。
此外,還有一層緣分。牛津每年的公開日,都會邀請同學們參觀專業部門,我曾經有幸參觀過Catz,並深深地被Catz院長的智慧與幽默折服。能夠成為這裡的一名學生,我萬分榮幸,也萬分激動。
這一路上,我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但我深深地知道,不論獲得別人多少幫助,最重要的是一直做自己的指路人。
[img alt="" src="../Images/Figure-0093-0001.jpg" width="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