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落後的教育:資源有限,如何實現「逆襲」
2024-09-26 12:20:43
作者: 賽茜
很多人認為,我從小就在英國留學,考取名校自然就變成了一件更容易的事情。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外國人身份帶來的文化差異、學校的升學率、所在的城市等因素都會帶來不同的優勢與劣勢。
想要擁有主動權,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努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改變信息差帶來的劣勢,打破信息壁壘。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需要做兩件事:現實中,提升主動溝通的能力;擁有一個可以檢索信息的網絡設備。
英國的南、北區域發展存在不平衡的問題。經歷過工業發展的風光歲月後,北部地區的整體經濟逐漸在走下坡路,人才、資源、機會都集中在南部的倫敦周圍。
起初,我選擇在北方學習是不希望在充滿「誘惑」的環境中學習,北部的學校還可以幫我節省相較於南部學校近五倍的學費。但當我在網絡上檢索學校排名和相關信息後,我意識到我就讀的這所中學在升學上存在巨大劣勢。
如果說考取牛津是大家在一張牌桌上打牌,那我拿到的,可以說是一手爛牌。
如果拿不到更好的平台和教師資源,我還能怎麼辦?英國有一句諺語「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 or a small fish in a big pond」,翻譯為漢語,類似於「寧當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給了我明確的方向:與其在競爭激烈的頂尖學校被埋沒,不如吸納現在的學校可以給我的全部資源。
就這樣,我開啟了人生中第N次與學校老師的「談判」,即通過一次重要的對話來獲得我所需資源的通行證。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在與高中主任「談判」前,我先利用網上的信息分析了申請牛津、劍橋的關鍵評分點,並分析了我個人的能力和需要學校提供的幫助。
[img alt="" src="../Images/Figure-0060-0001.jpg" width="95%" /]
以上,是一個經典的紅綠燈問題分析表。可以明顯地看出,學校出色的地方會直接影響我在此領域的成功。不過,對於未知的領域,學校的幫助非常有限也充滿不確定性。我必須在接下來的談話中,把紅燈轉變成綠燈。
談話時間是周四的一個晚上。我緊張地走進了高中生大樓,輕輕敲響了主任辦公室的門。
為了避免顯得有攻擊性,我先是選擇以母親一定要讓我轉學為藉口,把自己對學校的顧慮從她的角度說出來。作為學校的重點培養對象,年級主任在安慰我後,主動答應給予我無限的模擬面試及私下讓老師免費給我補課。
這次主動談話,幫我解決了重要的資源問題。同時,也提醒了我培養「向上管理」的能力,實際上,更多的是尋求幫助的能力。
做事不能一個人悶頭解決,而是應該從多個維度想辦法。這是我從很小就意識到的,這種思維,又一次幫助了我。
經此一役,我成功變成了「小池子裡的大金魚」,下一步就是通過網絡尋求外界的幫助。
我並不建議每一個人都用同樣的方式獲得新的教學資源,但是理性分析問題本身、自我優勢和缺陷及學會向上管理,打破資源限制,這些都可以更有效地讓我們看透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方案。
除了獲得學習資源的支持,想要追平差距,還需要提高自學能力。
在具體的學習中,自學能力集中體現在「信息搜集能力」和「提問的能力」。
首先,在搜集信息上,我選擇利用休息時間,拓寬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
[img alt="" src="../Images/Figure-0062-0001.jpg" width="95%" /]
而線上講座和看學術雜誌,豐富了我的知識理論的深度。在這樣的補足下,我可以了解時事和當今學科的發展趨勢。同時,這也可以讓我在論文答辯時,提供更新穎和獨特的案例。
其次,我們可以主動提問,利用好自身的影響力,讓資源「以我為主」。
提問題的方式一般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為了「補足老師沒講到的地方」。
很多老師會習慣性地把知識點從課本中搬到黑板上,但實際上,他們的解釋過程並不那麼清晰。這就導致我們在學習上會存在很多「灰色地帶」,複習起來反而像在重新學習,費力又費時。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在課堂上向老師們提出問題,要求他們講解得更清晰和具象。比如,在宏觀經濟課堂上,我並沒有直接理解需求的價格彈性,所以就向老師提出是否可以用舉例和畫圖表的方式來更好地解釋這個概念。
第二種是為了「提升老師授課的知識連貫性」。
有些老師備課時局限於書本上的知識,所以深度的知識板塊是不連貫的,這會導致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欠缺廣度與深度。在人文地理中,我們經常會用到颱風卡特里(Hurricane Katrina)作為社會不平等的案例。地理老師會給出當時的很多數據,但並沒有揭露美國政府潛在的權力結構、腐敗模式和未被觀察到的不平等。所以,我必須一次次地追問導致這些不平等結構的問題,通過我的提問,來「倒逼」老師深挖知識之間的潛在聯繫。
我們常把老師視作權威。老師在知識上的權威性毋庸置疑,但並不需要將老師授課的內容奉為圭臬。畢竟,老師也是跟我們一樣的人,是人就會有缺陷、有不足。
只有把老師視作學習的客體,成為幫助我們的元素,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利用提問,尋求到老師們的幫助。
無論是尋求幫助,還是自主學習,實際上,當我們在學習資源有限的時候,就要利用好自己的「起跑線」,邁出適合自己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