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的小小留學生 不做井底之蛙,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2024-09-26 12:20:27
作者: 賽茜
很多人覺得這似乎是一件很荒誕的事情——一個9歲的孩子,竟然獨自漂洋過海去留學。
我在向別人講述自己的經歷時,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你怎麼敢呢?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是啊,現在回想起來,我也覺得所有的事情就像是一個關於冒險的夢。可能是因為孩子什麼都不怕,所以孩子往往都是最「敢」的。
未知卻可想像的奇遇,是青澀又甜美的果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一旦擁有最無邊無際的想像力,也就擁有了「重生」的機會。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父母的離異讓我潛意識裡想要逃避,也可能是因為我的心底里從來都不相信自己會止步於一個「差生」,9歲的我,對在新的國家、新的環境下的新人生,是無比期待的。
但事實總是殘酷的。小學英語成績曾經拿過45分的我,剛到英國,就被分到了最後一個班。新手村並不那麼好闖,更何況我是新手中的新手。
與此同時,我也漸漸地形成了一個觀念,這個觀念並非當時就能清楚地認知到的,而是回看當初的做法時我總結歸納出來的。甚至那個時候的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努力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資源、提升自我了。
這個觀念就是:將自己視作一個社會化節點,再去具體地實踐和學習。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人文地理學中曾提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社會資本和社會位置都是動態且多變的。如果說社會是一張無形的網,那俯瞰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個會移動的小點,當我們與他人建立了聯繫,就會形成一條線。隨著社會經歷越來越豐富,我們連接的點就會更密集,形成的網也會更大、更結實。
這張龐大的網,我們通常稱其為「社會資本網絡」。我們人生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在為搭建這張網而付出努力。
它並非很多人理解的功利性的網。「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而在於你認識誰」,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全對。社會資本網絡錯綜複雜,「認識」和「認識」之間也會有天壤之別。
比如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理想職位通常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較為優渥的家庭環境讓我的起步很幸運,不僅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從小我就可以看到母親和她優秀的女性朋友,有人輟學後成功創業,有人成為優秀教師,也有人安於家庭主婦的生活。她們身上充沛、多元的力量,讓我了解到了女性豐富多彩的可能性。
而且,在看到周圍的很多同學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考進市級重點學校後,我也會深刻地自我反省,甚至為了證明自己,想要獨自去到英國重新開始,證明自己也有從0到1的能力。
利用好自己的社會資源,使用好自己的社會資本網絡,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突破當下知的局限性。
就像那個井底之蛙的故事——
當我們不覺得自己是一隻青蛙的時候,世界就是頭頂的那一小片天空。
而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就是那隻青蛙時,世界就是井外的廣闊天地。
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從井裡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