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二程全集(全兩冊)>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程子諸書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程子諸書提要

2024-09-26 11:53:17 作者: (宋)程顥,程頤

  《易傳》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卷二經部二易類二)

  宋伊川程子撰。卷首有元符二年《自序》。考程子以紹聖四年編管涪州,元符三年遷峽州,則當成於編管涪州之後。王偁《東都事略》載是書作六卷,《宋史·藝文志》作九卷,《二程全書》通作四卷。考楊時跋語,稱「伊川先生著《易傳》,未及成書。將啟手足,以其書授門人張繹。未幾繹卒,故其書散亡,學者所傳無善本。謝顯道得其書於京師,以示余。錯亂重複,幾不可讀。東歸,待次毗陵,乃始校正,去其重複,逾年而始完」云云,則當時本無定本,故所傳各異耳。其書但解上下經及《彖》《象》《文言》,用王弼注本,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惟《繫辭傳》《說卦傳》《雜卦傳》無注,董真卿謂亦從王弼。今考程子《與金堂謝湜書》,謂「《易》當先讀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謂程子有取於弼,不為無據。謂不注《繫辭》《說卦》《雜卦》以擬王弼,則似未盡然。當以楊時草具未成之說為是也。程子不信邵子之數,故邵子以數言《易》,而程子此《傳》則言理,一闡天道,一切人事。蓋古人著書,務抒所見而止,不妨各明一義。守門戶之見者必堅護師說,尺寸不容逾越,亦異乎先儒之本旨矣。

  《程氏經說》七卷(通行本)

  (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

  不著編輯者名氏,皆伊川程子解經語也。《書錄解題》謂之《河南經說》,稱《繫辭》一、《書》一、《詩》二、《春秋》一、《論語》一、《改定大學》一。又稱程氏之學,《易傳》為全書,余經具此。其門目卷帙,與此本皆合,則猶宋人舊本也。其中若《詩書解》《論語說》,本出一時雜論,非專著之書。《春秋傳》則專著而未成,觀崇寧二年《自序》可見。至《繫辭說》一卷,《文獻通考》並於《易傳》,共為十卷。《宋志》則於《易傳》九卷之外,別著錄一卷。然程子《易傳》實無《繫辭》,故呂祖謙集十四家之說為《繫辭精義》以補之。此卷疑或後人掇拾成帙,以補其闕也。《改定大學》兼載明道之本,或以兄弟之說互相參考歟?明徐必達編《二程全書》,並《詩解》二卷為一卷,而別增《孟子解》一卷、《中庸解》一卷,共為八卷。然《經義考》引康紹宗之言,謂《孟子解》乃後人纂集《遺書》外書而成,非程子手著。至《中庸解》之出呂大臨,朱子辨證甚明,亦不得竄入《程氏經說》,增此一種。故今所錄,仍用宋本之舊焉。

  《二程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

  宋二程子門人所記,而朱子複次錄之者也。自程子既歿以後,所傳語錄,有李籥、呂大臨、謝良佐、游酢、蘇昞、劉絢、劉安節、楊迪、周孚先、張繹、唐棣、鮑若雨、鄒柄、暢大隱諸家,頗多散亂失次,且各隨學者之意,其記錄往往不同。觀尹焞以朱光庭所鈔伊川語質諸伊川,伊川有「若不得某之心,所記者徒彼意耳」之語。則程子在時,所傳已頗失其真(案此事見朱子《後序》中),故朱子語錄謂游錄語慢,上蔡語險,劉質夫語簡,李端伯語宏肆,永嘉諸公語絮也。是編成於乾道四年戊子,乃因家藏舊本,復以類訪求附益,略據所聞歲月先後,編第成為二十五卷。又以行狀之屬八篇為《附錄》一卷。《語錄》載陳淳問第九卷介甫言律一條何意,曰:「伯恭以凡事皆具,惟律不說,偶有此條,遂漫載之。」又鄭可學問《遺書》有古言乾、坤不用六子一段如何,曰:「此一段卻主張是自然之理,又有一段卻不取。」又《晦庵文集》內有答呂伯恭書曰:「《遺書》節本已寫出,愚意所刪去者,亦須用草紙抄出,逐條略著刪去之意,方見不草草處。若暗地刪卻,久遠卻惑人」云云。今觀書內如劉安節所錄「謹禮者不透,須看《莊子》」一條,語涉偏矯,則注云「別本所增」。又暢大隱所記「道豈可離而不可離」一條,純入於禪,則注云「多非先生語」。其去取亦深為不苟矣。考《文獻通考》載《遺書》卷目,與此本同。而黃震《日抄》所載則至十七卷而止,與此互異。又震所載《遺書》卷目呂與叔《東見錄》及《附東見錄》均次為第二卷,而此本則《次附東見錄》為第三卷,殆傳本有異同歟?至《附錄》中年譜一篇,朱子自謂實錄所書《文集》內《外書》所載,與凡他書之可證者。震則謂朱子訪其事於張繹、范棫、孟厚、尹焞而成。蓋朱子舉其引證之書,震則舉其參考之人,各述一端,似矛盾而非矛盾也。

  《二程外書》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亦二程子門人所記,而朱子編次之,成於乾道癸巳六月,在《遺書》之後五年。《後序》稱《遺書》二十五篇,皆諸門人當時記錄之全書,足以正俗本紛更之謬。而於二先生之語則不能無所遺。於是取諸人集錄,參伍相除,得此十二篇,以為《外書》。凡采朱光庭、陳淵、李參、馮忠恕、羅從彥、王蘋、時紫芝七家所錄,又胡安國、游酢家本及建陽大全集印本三家,又傳聞雜記自王氏《麈史》至孔文仲《疏》,凡一百五十二條,均采附焉。其語皆《遺書》所未錄,故每卷悉以「拾遺」標目。其稱《外書》者,則朱子自題所謂取之之雜,或不能審所自來,其視前書,學者尤當精擇審取者是也。中間傳聞異詞,頗不免於叢脞。如程氏學拾遺卷內,以「望道未見為望治道太平」一條,黃震《日抄》謂恐於本文有增。又時氏本拾遺卷內,以老子「天地不仁萬物芻狗」之說為是一條,震亦謂其說殊有可疑。蓋皆記錄既繁,自不免或失其本旨。要其生平精語,亦多散見於其中。故但分別存之,而不能盡廢。如呂氏《童蒙訓》記伊川言「僧家讀一卷經,要一卷經道理受用,儒者讀書,都無用處」一條。又明道至禪寺,見趨進揖遜之盛,嘆曰「三代威儀盡在是」一條。朱子語錄嘗謂其記錄未精,語意不圓。而終以其言足以警切學者,故並收入傳聞雜記中,無所刊削。其編錄之意,亦大略可見矣。

  《二程粹言》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楊時撰。時字中立,南劍州將樂人。熙寧九年進士,官至國子祭酒。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讀,以龍圖閣直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卒諡文靖。事跡具《宋史》本傳。時始以師禮見明道於潁昌,相得甚歡。明道歿,又見伊川於洛。南渡以後,朱子及張栻等皆誦說程氏,屹然自辟一門戶,其源委脈絡,實出於時。是書乃其自洛歸閩時以二程子門人所記師說,采撮編次,分為十篇。朱子嘗稱:「明道之言發明極致,善開發人;伊川之言事明理,尤耐咀嚼。」然當時記錄既多,如《遺書》《外書》《雅言》《師說》《雜說》之類,卷帙浩繁,讀者不能驟窺其要。又記者意為增損,尤不免抵裙龐雜。朱子嘗欲刪訂為節本而未就。世傳張栻所編《伊川粹言》二卷,又出依託。惟時師事二程,親承指授,所記錄終較剽竊販鬻者為真。程氏一家之學,觀於此書,亦可雲思過半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