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二程全集(全兩冊)> 卷第二十四 伊川先生語 十

卷第二十四 伊川先生語 十

2024-09-26 11:47:14 作者: (宋)程顥,程頤

  鄒德久本

  「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天、後天皆合於天理者也,人慾則偽矣。

  修身,當學《大學》之序。《大學》,聖人之完書也,其間先後失序者,已正之矣。

  《詩》言后妃之德,非指人而言,或謂太姒,大失之矣。周公作樂章,歌之以感化天下,其後繼以文王詩者,言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周南》天子之事,故系之周。周,王室也。《召南》諸侯之事,故系之召。召,諸侯長也。曰公者,後人誤加之也。夫婦道一,《關雎》雖后妃之事,亦可歌於下。至若《鹿鳴》以下,則各主其事,《皇華》遣使臣之類是也。《頌》有二:或美盛德,則燕饗通用之;或告成功,則祭祀專用之。

  《詩》有六義:曰風者,謂風動之也;曰賦者,謂鋪陳其事也;曰比者,直比之,「溫其如玉」之類是也;曰興者,因物而興起,「關關雎鳩」「瞻彼淇澳」之類是也;曰雅者,雅言正道,「天生蒸民,有物有則」之類是也;曰頌者,稱頌德美,「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之類是也。

  《國風》《大小雅》《三頌》,《詩》之名也。六義,《詩》之義也。篇之中有備六義者,有數義者。(一本章首雲「能治亂絲者,可以治《詩》。」)

  四始,猶四端也。

  十五《國風》,各有次序,看《詩》可見。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詩大序》,孔子所為,其文似《繫辭》,其義非子夏所能言也。《小序》,國史所為,非後世所能知也。

  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

  《太誓》書曰「一月」,曰:「商曆已絕,周曆未建,故用人正,今之正月也。不書商曆,以見紂自絕於天矣。聖人一言一動,無不合於天理如此。」

  看《書》,須要見二帝、三王之道。如二《典》,即求堯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

  「五年須暇」者,聖人討伐,必不太早,自當緩之,非再駕之謂也。此周公所知,無顯跡可推也。

  犬、牛、人,知所去就,其性本同,但限以形,故不可更。如隙中日光,方圓不移,其光一也。惟所稟各異,故生之謂性,告子以為一,孟子以為非也。

  庾公之斯遇子濯孺子,虛發四矢,甚無謂也。國之安危在此舉,則殺之可也;舍之而無害於國,權輕重可也,何用虛發四矢乎?

  「堯、舜性之」,生知也。「湯、武身之」,學而知之也。

  「仁之於父子,至知之於賢者」,謂之命者,以其稟受有厚薄清濁故也。然其性善,可學而盡,故謂之性焉。稟氣有清濁,故其材質有厚薄。稟於天謂性,感為情,動為心,質幹為才。

  「生之謂性」,與「天命之謂性」,同乎?「性」字不可一概論。「生之謂性」,止訓所稟受也。「天命之謂性」,此言性之理也。今人言天性柔緩,天性剛急,俗言天成,皆生來如此,此訓所稟受也。若性之理也則無不善,曰天者,自然之理也。

  「天下言性,則故而已」者,言性當推其元本,推其元本,無傷其性也。

  伊尹受湯委寄,必期天下安治而已。太甲如不終惠,可廢也。孟子言貴戚之卿與此同。然則始何不擇賢?蓋外丙二歲,仲壬四歲,惟太甲長耳。使太甲有下愚之質,初不立也。苟無三人,必得於宗室,宗室無人,必擇於湯之近戚;近戚無人,必擇於天下之賢者而與之,伊尹不自為也。劉備托孔明以嗣子,「不可,使自為之」,非權數之言,其利害昭然也。立者非其人,則劉氏必為曹氏屠戮,寧使孔明為之也。霍光廢昌邑,不待放,知其下愚不移也,始之不擇,則光之罪大矣。若伊尹與光是太甲、昌邑所用之臣,而不受先王之委寄,諫不用,去之可也,放廢之事,不可為也,義理自昭然。

  先生始看史傳,及半,則掩卷而深思之,度其後之成敗,為之規畫,然後復取觀焉。然成敗有幸不幸,不可以一概看。

  看史必觀治亂之由,及聖賢修己處事之美。

  孔明有王佐之心,道則未盡。王者如天地之無私心焉,行一不義而得天下不為。孔明必求有成,而取劉璋。聖人寧無成耳,此不可為也。若劉表子琮,將為曹公所並,取而興劉氏可也。

  孔明不死,三年可以取魏,且宣王有英氣,久不得伸,必沮死不久也。

  孔明庶幾禮樂。

  孔明營五丈原,宣王言「無能為」,此偽言,安一軍耳,兵自高地來可勝。先生嘗自觀五丈原,非此地不可據。英雄欺人,不可盡信。

  荀爽從董卓辟,遜跡避禍,君子亦有之,然聖人明哲保身,亦不至轉身不得處。如楊子投閣,失之也。荀爽自度其材,能興漢室乎,起而圖之可也。知不足而強圖之,非也。

  西漢儒者有風度,惟董仲舒、毛萇、楊雄。萇解經雖未必皆當,然味其言,大概然耳。

  東漢趙苞為邊郡守,虜奪其母,招以城降,苞遽戰而殺其母,非也。以君城降而求生其母,固不可。然亦當求所以生母之方,奈何遽戰乎?不得已,身降之可也。王陵母在楚,而使楚質以招陵,陵降可也。徐庶得之矣。

  義訓宜,禮訓別,智訓知,仁當何訓?說者謂訓覺、訓人,皆非也。當合孔、孟言仁處,大概研窮之,二三歲得之,未晚也。

  先生云:「吾四十歲以前讀誦,五十以前研究其義,六十以前反覆紬繹,六十以後著書。」(著書不得已。)

  人思如湧泉,浚之愈新。

  釋道所見偏,非不窮深極微也,至窮神知化,則不得與矣。

  先生在經筵時,上服藥。即日就醫官問動止。天子方幼,建言選宮人四十以上者侍左右,所以遠紛華、養心性。

  盡己為忠,盡物為信。極言之,則盡己者盡己之性也,盡物者盡物之性也。信者,無偽而已,於天性有所損益,則為偽矣。《易·無妄》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動以天理故也。其大略如此,更須研究之,則自有得處。

  韓文不可漫觀,晚年所見尤高。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貴賤壽夭命也,仁義禮智亦命也。

  動物有知,植物無知,其性自異,但賦形於天地,其理則一。

  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誠心為四端,則信在其中矣。

  充實而有光輝,所謂修身見於世也。

  昏禮執雁者,取其不再偶爾,非隨陽之物。

  亞夫夜半軍擾,直至帳下,堅臥不動,安在其持重也。

  聖人無優劣,有則非聖人也。

  主一者謂之敬。一者謂之誠。主則有意在。

  荀氏八龍,豈盡賢者?但得一二賢子弟相薰習皆然耳。

  犬吠屠人,世傳有物隨之,非也,此正如海上鷗爾。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