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二程全集(全兩冊)> 重校二程全書凡例

重校二程全書凡例

2024-09-26 11:45:47 作者: (宋)程顥,程頤

  一、《遺書》《外書》《經說》《文集》,在宋時版行,號《程氏四書》。明弘治間沁水李瀚序行本,統編為六十五卷,不免稍失舊觀。石門呂氏取前四書並《易傳》《粹言》刊行,題曰《二程全書》,析之則各分卷數,合之則裒成巨帙,乃今日坊肆通行之本也。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一、元至治間,臨川譚善心校刻《遺書》《外書》《文集》,標題編次一遵朱子之舊,蓋原出宋建寧本也。譚跋謂《經說》七卷,尚當嗣刻,以傳永久。今譚刻《經說》不可見。呂刻除《易傳》《粹言》外,一以弘治本為底本,其中剜改字句,偶亦參用譚刻。惜校勘欠精,於弘治本訛脫之處,未能援據譚刻一一正之,《文集》卷數篇目,亦與譚刻後先互異。證以《朱子語類》《黃氏日抄》所引,譚刻較合。今《遺書》《外書》《文集》悉依譚刻校訂,期復朱子之舊。《經說》參用弘治本,其弘治本所無者,《易傳》校以嘉靖建寧本,《粹言》校以正誼堂張氏本,有疑蓋闕,不敢私竊竄易一字。

  一、《易傳》自明永樂修《大全》後,輒合朱子《本義》為一,別本單行者少。王稱《東都事略》載是書作六卷,《宋史·藝文志》作九卷,別出《易繫辭解》一卷,《文獻通考》合併之為十卷,諸家著錄,分卷各殊。其實《易傳》原書,本不及《繫辭》以下。今本《易傳》四卷,從呂刻也。

  一、《經說》宋刻,原止七卷。陳振孫《書錄解題》稱《河南經說》凡《繫辭》一,《書》一,《詩》二,《春秋》一,《論語》一,《改定大學》一,皆伊川先生解經語也。《繫辭解》及《詩》《書解》《論語解》,並非專門撰著,《春秋傳》亦未成之書,《改定大學》兼載明道先生本以互證異同。明人刊《經說》,並《詩解》二卷為一卷,而別增《孟子解》一卷,《中庸解》一卷,共為八卷。然《經義考》引鄭紹宗之言,謂《孟子解》乃後人纂集《遺書》《外書》而成;《中庸解》出呂大臨,朱子辨證甚晰。今以宋刻七卷之本無從購覓,姑仍呂刻。

  一、正誼堂刊本《二程粹言》卷首,題將樂楊時編輯,呂刻則雲楊時訂定,張杭編次。或有疑杭所編《伊川粹言》出依託者。今考卷首杭序稱是書成於龜山,知非截然兩書。序又稱明道先生亦時有言行錄於其間,則所記實不盡伊川語也。今一以呂刻為準。

  一、當時門人記錄,各述所聞,有同是一事而前後數見者,亦有語意小異者,亦有與《論》《孟集注》《近思錄》諸書所引字句未盡合者,悉仍其舊。至原注考異之處,或雲一本作某字,或雲一本有無某字,或雲某疑當作某字,謹依舊本錄入,間有所疑,竊加注一二,以備參考。

  一、近年長沙小嫏嬛山館翻雕呂本《二程全書》,訛脫雖多,尚不至公然刪改,永寧程湛等所刊《二程全書》,率憑臆刪節。如《遺書》第六、第七等卷,朱子編訂時,於卷首注云:「此卷間有不可曉處,今悉存之,不敢刪去。」蓋其慎也。永寧本竟將此注刊去,任意刪節原文多條。其他謬誤,難以枚舉。今校勘是書,於長沙、永寧兩刻,悉無取焉,懼訛以傳訛也。

  一、譚跋遺文遺事目錄後云:「且為竊考程氏世系,譜於《文集》十二卷之首,以便觀覽。」今取諸本互校一通,涇縣朱孝廉宗湛、獨山莫孝廉友芝所藏譚刻,均無世系,呂刻亦僅載題目,惟涇縣胡茂才拔祥所藏弘治本有之,殊多闕略,今不著。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外書》一十二卷,《文集》一十二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周易傳》四卷,《經說》八卷,《粹言》二卷,石門呂氏彙刊為《二程全書》,盛行於世。洪君琴西汝奎蚤讀是書,嘗取元、明以來舊本,參稽異同,以訂石門呂本,訛者正之,脫者補之,疑者闕之,兩通者仍之,謀付梓,未果。余友塗朗軒宗瀛亦潛心是書者,見之,以為善本,力任剞劂,復集二三同志相與校勘,八閱月工竣,版藏金陵書局,用公同好。余老矣,猶及見此書重刊行世,不可謂非餘年幸事也。時同治十年,歲次辛未秋八月,霍山後學吳廷棟謹識於白門寓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