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種「存在」狀態
2024-09-26 11:44:38
作者: 岸見一郎、周穎琪
A:最近我父親提前退休了,他好像對地方振興之類的事情產生了興趣,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岸見一郎:那不是挺好的嗎?不過,也不是說非要忙活起來才好。
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某男性為了公司工作或為了給地方做貢獻而拼命努力。他的妻子在旁邊看著,感到很恐慌。丈夫雖然現在很有精神,可畢竟年紀也不小了,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患上痴呆症,給別人添麻煩。因此妻子拼命勸丈夫早點退休。
但是很多人會說:「不,我還有精力。」就這樣到八十歲還沒退休。政客當中也有很多人是這樣的。
如果他們真的能通過認真工作感到幸福的話那還好,但有很多人似乎認定自己沒了工作就沒了價值,因此離不開工作。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因此,有些當過領導的人到了退休年齡,儘管沒什麼事干,還是不請自來地回到公司。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就算這個人不在,公司也會照常運轉。但有人堅信自己退休離開後,年輕人肯定會很為難,因此還是每天來露臉。這種人肯定只有在工作中才能發現自己的價值。因此,有的人一旦失去這麼一份工作,就會一下子變老。
A:但如果他們特別喜歡這份工作的話,不能繼續乾的時候就會情緒低落吧?
岸見一郎:如果真是能通過工作獲得幸福感的人,那麼就算不幹了,他們也不會產生任何動搖。
通過工作獲得貢獻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這樣的人真的會拼命工作到忘記時間。他們並不是為了成功而工作。
如果抱著「能通過工作為他人做貢獻」的想法認真干,那麼就算這份工作本身干不下去,他們也應該早已明白怎樣通過其他方法獲得貢獻感了吧。
因此我想,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也會願意從事其他工作,但這並不是因為不工作就沒法獲得貢獻感,不工作自己就沒有價值。他們只是因為單純想做才去做。
一旦一個人明白了什麼是做貢獻,就算退休後做了別的工作,就算後來那個工作沒法做下去,他也依然能堅信自己的存在就是貢獻。這樣的人大概就算不工作,也不會覺得自己不行而失落。
我並不是說不能通過工作來做貢獻。趁還能工作的時候去工作就好,能為家鄉做貢獻的話當然也很好。然而,我希望大家能明白,就算沒法再做這些事情,自己的價值也不會因此減少一分一毫。
B:這真是「最強」狀態啊。我們的父母這一代,常年抱有「普世價值觀」生活到現在,他們也能像這樣改變想法嗎?
岸見一郎:或許需要他人的幫助才可以。哪怕父母堅信自己不工作就沒有價值,家人也能對他們說「就算沒有在工作,也不代表爸爸沒有價值」,那是一件非常可貴的事情。
如果有家人能告訴他們,他們身邊的人都不覺得不工作就沒有價值就好了。這種家人的存在是很重要的。
B: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人,要自己改變自己的想法非常難。要怎樣才能自己改變自己呢?
岸見一郎:「自己在什麼時候感到幸福呢?」——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吧。
可想而知,肯定會有人回答「這種事我連想都沒想過」。我們首先要試著捫心自問,幸福是什麼,什麼時候會感受到幸福這類問題。
也可以試著去想一想小時候的情況。在開始工作之前,你做什麼事情會感到開心?試著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有哪些瞬間你感到了幸福。在工作中陷得太深的人,會把這些忘得一乾二淨。
C:這麼一來,就會回想起「做某某事情時覺得很開心」的那些「某某事情」。如果說做某件事情讓人很開心,感到很幸福的話,那麼果然,要獲得幸福就不能僅僅只是活著,而是需要某種特別的行為或者條件,不是嗎?
岸見一郎:這一點也請從存在的維度上去考慮。
雖然我們會想起一段又一段做某事很開心的回憶,但繼續深入思考下去,你就會明白,當時感到幸福並不是因為做了某事。
我上保育園[1]一年後做了一次手術。因此,我在年紀稍大的第三學期沒能去成保育園。
當然,當時的我不可能自己一個人住院,畢竟還是小孩子。現在我肯定只能自己一個人去住院,但當時應該是父母陪在我身邊。不過,那時的事情我已經完全記不起來了。似乎是做了局部麻醉的手術。我記得當時還和醫生說了話,但麻醉效果過後太痛了,痛得我失去了意識。
上中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又因為交通事故住院了。那一次是我母親陪在我身邊。也就是說,我上保育園時住院的那次,母親也肯定陪伴在我身邊。我通過中學二年級的這次住院體驗,回想起了上次住院的事情。那時候我自己什麼都不用做,單方面接受母親的付出。和母親一起在醫院裡度過的日子,回憶起來很令人懷念。
對我來說,那就是幸福的樣子。僅僅是有某個人在身邊,就感覺自己得到了幸福。
然而,在父母變得需要看護以後,我卻被「得做點什麼才有價值」的想法束縛,光顧著想必須做點什麼才行了。
在這個過程中,父親的症狀越來越嚴重。他得的是痴呆症。漸漸地,他有很多事情都沒法做到了,整天除了吃飯就是在睡覺。
雖然我每天都去看望父親,但有一天我對父親說:「您每天都像這樣睡那麼久的話,我不來也沒關係吧。」父親聽了以後卻說:「不是那麼回事。正因為你來了,我才能安心睡覺。」
那一刻,我清楚地認識到,要想為他人做貢獻,不一定非要做什麼特別的事情。我明白了,像這樣僅僅是在這裡待著,也能做出貢獻。
雖然上面說的淨是些和生病有關的回憶,但這些事都說明,要想感到幸福,doing(行為)並不是必要的,只要有being(存在、活著)就夠了。這樣一想,說不定就能勾起很多回憶。比如,在心情低落時受到朋友的幫助。
A:聽了剛才的話,我不禁想到,有沒有可能,人類本和花草樹木沒什麼兩樣?僅僅是存在著,就能讓我們感到治癒。
岸見一郎:是的。花兒不是為了想討人喜歡才開放。你剛覺得櫻花開了,它過不了多久就會凋零。花兒的凋零也並不是為了引人悲傷。它們並沒有期待著那麼多人前來賞花,只不過是自顧自地開了又謝罷了。花兒們沒有想要推動人行動的意圖,但卻能讓看到它們的人心情平靜下來。受傷的人看了,會感到治癒。我覺得,人類的存在本來也應該是那樣的,不是嗎?
C:但人們很難去那樣想,而是忍不住會認為,現在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必須做到更多事情,必須擁有更多東西,這樣自己才有價值……人們很容易認定,沒有doing,就沒有貢獻。之所以會這樣,問題是出在人們自己身上嗎?
岸見一郎:當然,也有社會的問題。因為社會只以生產率來衡量價值,受到這一點影響,人們自己也不知不覺地認為,不做到某件事自己就沒有價值了。這的確是事實。
但是,一旦你明白那不是唯一絕對的價值觀,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人生了。
改變世界的第五十五步
人只要活著,就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