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與付出

2024-09-26 11:44:29 作者: 岸見一郎、周穎琪

  B:也就是說,要不圖回報地做貢獻是嗎?

  岸見一郎:是的,不圖回報。

  不是付出與回報模式,而是付出與付出模式。因為我做了這樣那樣的事情,就希望得到這樣那樣的回報,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當今社會盛行付出與回報的觀念,並且認為它是正確的,然而,這不是一種自立的思維方式。

  

  如果用付出與回報模式來認識世界,那麼不去期待直接回報就好了。這一點放進更大的世界規模里也是可行的。自己做過的事情,說不定會通過其他形式得到回報。

  只不過,當下的自己做了某件事,並不一定會從眼前那個人那裡立刻得到直接回報。

  A:但是,期待別人道個謝總歸是可以的吧?

  岸見一郎:這可說不好。我以前給護理專業的學生教過很多年哲學和心理學。那時我曾經問過一個學生:你為什麼想當護士呢?

  A:對方是怎麼回答的呢?

  岸見一郎:對方說,因為希望聽到患者說「謝謝」。

  A:那可不,聽到這樣的話肯定會高興的。這會讓人感覺到自己做的事情值得。

  岸見一郎:是會感到高興。但是,對因為想聽「謝謝」而成為護士的人來說,要是被分配到ICU(重症監護室),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在ICU,很多患者根本就沒有意識。

  這樣一來,無論對患者多麼盡心盡力,都無法聽到他們說「謝謝」。有很多期待聽到「謝謝」而成為護士的人曾經來找我傾訴,說自己沒有貢獻感。

  就算孩子向父母表達感謝,想以此作為對父母付出的回報,也是行不通的。父母真的是整夜整夜不睡覺地照顧著孩子。這樣的付出,怎麼報答也報答不完。對父母來說,只要孩子幸福,就應該已經得到了足夠的回報。

  儘管如此,如果你還是想做些什麼,那就等自己有了孩子以後,回報給自己的孩子就好了。

  如果你選擇不生孩子,那就回報社會。我認為,這種形式的付出與回報也是可以的。如果希望眼前的人立馬給你回報,那就是強人所難了。

  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參加過一個讀書會,跟一位老師學習希臘語。沒想到,對我參加讀書會這件事,我父親竟然同意了,但他很生氣。他問,學費要多少?我說應該不用交學費,父親就發火了,說哪有這麼好的事,當場就給老師打電話。你們猜猜,我的老師是怎麼說的?

  他說:「學費不用交。如果將來你遇上別人,想教他們希臘語或者拉丁語,那麼,我希望到時你也不要收他們學費。」這就是參加讀書會的條件。

  後來,我確實也教了別人希臘語和拉丁語,去大學裡面教過,也單獨給人教過。用現在的經濟原理來看,這樣的事情或許不划算,但我覺得這種形式的付出與回報也是可以有的。

  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給予了某些東西。因此,就算覺得自己是一個人生活的,實際上也不是那麼回事。我們必須明白這一點。

  同理,就算自己沒有實施任何行為,也可以認為自己在存在層面上做出了貢獻。

  沒必要和大家做同樣的事情。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為他人做出貢獻就好了。在我曾經工作過的精神科康復中心,大家會一起做中午飯,在這個過程中,就算有人不來幫忙,也沒有其他人抱怨。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大家有默契。「今天精力充沛,所以來幫忙了,但明天精力充不充沛,可就說不準了。萬一明天沒有來幫忙,還請大家見諒哦!」這就是大家的默契。因此,午飯由有幹勁的人來做。我當時覺得,這幅景象就是健全社會的縮影。

  B:要是能實現這種景象就太棒了,只不過會非常難吧……現代社會圍繞著自負自責論爭論不休。很多人認為,為什麼自己非得照顧窮人不可,窮人的事情讓窮人自己努力吧。

  「自己努力工作了,就非得收到等量的回報不可」——這樣的想法成了主流。而且,這種聲音還在變得越來越壯大。

  岸見一郎:真是殺氣騰騰啊。然而,不管這是不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哪怕是從一個人開始改變價值觀也有必要。阿德勒也探討過自負自責這個話題。但是,說到底那只不過意味著自己應該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負責,把自負自責強加給他人是不對的。

  「我不覺得該把自己的幸福託付給政客。因此,我選擇自己的幸福由自己負責。就算是在惡政之下,我也想努力變幸福。」這才是自負自責。但是,我可不想被政客灌輸這種話。如果政客說讓大家先想辦法自助,那就是不對的。

  C:但光是顧著自己的事情就已經竭盡全力了,根本沒法再照顧其他人,不也有這樣的現實問題嗎?有時候,一想到工資那麼少還被扣了稅,稅金用在了別人的身上,就會感到憤怒。

  岸見一郎:如果是只用到你自己身上,那就可以了嗎?生了大病需要做手術時,如果只能自費支付醫療費用,負擔會很重吧。如果自己目前身體健康,那麼支付的稅金就是給了眼下需要用錢的人,我覺得這才是健全的想法。

  自己的付出,兜兜轉轉會回報到自己頭上。有電影就拍了這樣的主題,比如,史匹柏導演的《讓愛傳出去》[4]。

  但我覺得那也是別有用心的。「現在做了什麼的話,就會從別人那裡收到回報吧。」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期待。

  最後,我們有可能會收到回報,也有可能不會。在你做完某件事情的節點,這件事就已經結束了。就算沒有被道謝,你也能感受到貢獻感,這樣才是最好的。

  父母為孩子做了那麼多,也不會期待孩子長大以後付出等量的報答。需要看護的時候,父母一般也不會讓孩子必須來看護自己。

  對父母來說,如果能自然而然地受到子女的看護,確實會很高興。但這並不意味著,為了報答父母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就非得照顧父母不可。

  B:我越聽越覺得這境界真是超凡脫俗。

  不過,就像老師剛才說的,精神科的同事們誰也不會怪別人不做料理。精神科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我覺得同理,全社會也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吧。

  岸見一郎:我相信可以的。

  我經常說「活在此時此刻」這樣的話,因此被說成是享樂主義。但我認為,我們必須去思考將來的事情。

  覺得只要自己好就行的想法是錯誤的。很多人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了,因此才會認為,自己做了這樣的事情,就期待得到同等程度的回報。這還有可能發展成「本國中心主義」。舉例來說,如果認為只要自己所在的國家和平就好,那也太奇怪了。

  如果「不要以自我為中心」這件事能成為年輕人的常識,那麼這個世界就會發生劇變。

  我希望年輕人至少懂得質疑,懷疑自己一直以來認為是常識的想法是否真的正確。

  改變世界的第五十二步

  不要對他人提要求,而是著眼於自己想要的狀態。

  [1] 2021年,日本本田汽車在55歲以上的員工中徵集了2000多名自願提前退休人員,約占該公司國內員工總數的5%。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影響,日本有不少公司要求員工「自願」提前退休。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位於德國東南部巴伐利亞州的達豪鎮附近。

  [3] 三木清(1897—1945),日本近代哲學史上著名的哲學家。

  [4] 這部電影的導演並不是史匹柏,作者可能記錯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