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無為的兩種形式:有為和不為
2024-09-26 11:40:21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①。大小多少②,報怨以德③。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④。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注釋
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為無為,從事於無為;事無事,從事於無事;味無味,品味於無味。這九字箴言的意思是,反對主觀有為,主張無為。
②大小多少:這四個字,讓所有注釋《道德經》的專家學者眼前一黑,各種解釋鋪天蓋地,各執己見。我們挑選韓非的解釋:大生於小,多起於少。這一解釋只是為了照顧「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是有條件的解釋。沒有人知道老子這四個字到底想說什麼,還有一種可能是,老子不小心把寫著玩的四個字寫到了竹簡上。
③報怨以德:用德來報答別人對我的怨恨。王雱說:「以直報怨者事也,以德報怨者德也。」曹道沖曰:「報怨以德,仇讎便絕;報怨以怨,相報無盡。」
④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只做小事,最終卻成就大事。趙佶說:「為之於小,故能成其大。」關注於小,小積累、質變為大。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譯文
行動不造作,做事不生事,玩味無味。大從小處生來,多從少處起源,用道德來回饋怨恨。處理困難要從容易處著手,幹大事要從細小處開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簡易開始做起;天下的大事註定從細小處開始。因此聖人始終不做大事而做小事,所以才能做成大事。輕易許諾的人一定失信,總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註定遭遇更多困難。因此聖人總把事情看得艱難,所以終究沒有困難。
度陰山曰
無為到底是不是不為?老子在本章給出答案。
先來看賣油翁的故事。有個叫陳堯咨的神箭手在家門口炫耀箭術,當觀眾越聚越多後,老陳以迅雷之勢射出十箭,箭箭中靶心。觀眾狂呼亂叫,只有一個賣油的老翁無動於衷,只是微微地點了點頭。
老陳很難受,認為自己受到侮辱。他輕蔑地問賣油翁:「你為何不叫好?」
賣油翁笑道:「你的箭術沒啥稀奇的,只是手法熟練罷了。」
老陳很生氣,他又問賣油翁:「你憑什麼輕視我的箭術?」
賣油翁回答:「憑我倒油的經驗!」
說完,他拿出一個葫蘆,在葫蘆口放上一枚銅錢(古代銅錢外圓而中間有四方孔)。在眾人疑惑的眼神中,他用勺子舀了一勺油自然地將油從銅錢的四方孔中倒入葫蘆。油倒完,錢幣方孔未沾一絲油跡。
陳堯咨看得目瞪口呆,賣油翁卻很不屑地說:「我這手藝沒什麼可炫耀的,熟能生巧罷了。」
無論是陳堯咨出神入化的箭術還是賣油翁嫻熟高超的倒油神技,都建立在熟能生巧上。熟能生巧的關鍵就是「熟」,若想熟,必須經過長期的反覆練習,簡單的事重複做,最終,你就會把自己訓練成無意識而行動的高手。人在無意識狀態下的行為,就是老子所謂的「無為」。
若要理解這句話,必須看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的聲音居然符合音律。這一頓神操作把梁惠王看呆了,他問庖丁:「你解牛的技術怎會如此高超?」
庖丁放下刀,開始長篇大論:「說來話長,我開始宰牛時,眼中是一頭完整的牛。不停地宰殺三年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依照牛的生理結構,在它各種骨頭相接處遊刃有餘。好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他的刀是割斷筋肉割壞的;技術普通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他的刀是砍骨頭而將刀砍壞的。而我的刀已用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但和新刀沒有區別。在我眼中,牛看著是一整隻,其實早已分割完畢。我要做的只是用刀進入,嘩啦一聲,它的骨和肉瞬間解開,好比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當我解牛時,我感覺是毫無意識的工作。解過牛後,悠然自得,心滿意足。」
解牛對於庖丁而言,是精神上的享受。因為他不由自主地完全沉浸在解牛的工作中,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體會,當你特別喜歡一件事時便很容易沉浸其中,不知時光飛逝,更不知事情進度。好像是在雲裡霧裡,無比悠然地完成了事情,完成後也沒有多麼疲憊,而是心滿意足。庖丁的這種精神狀態,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
但若想達到這種無為狀態,必須經歷另一種形式的無為,那就是「為」。老子的「無為」分兩種形式,一種是「為」,一種是「不為」。陳堯咨和賣油翁以及庖丁出神入化的技術,全靠長年累月的訓練而獲得,訓練本身就是老子「無為」中的第一種形式「為」,它是我們經過無數次努力才有可能達到的輕鬆自如的狀態。而第二種形式的「無為」要麼是乾脆不為,努力做到無為(為無為)、少生事(事無事)、味無味(追求平淡、簡約),要麼通過第一種形式的無為(為)來達到。
老子說「聖人終不為大」,其實說的是聖人不會盯著大,不會一門心思在「大」上,而是盯著「小」,只做「小」。比如賣油翁,他在平時向銅板孔倒油時從來不想自己能成為倒油高手,庖丁解牛時也從來不想自己成為解牛大師。二人只是儘量做好眼前的事、手中的工作罷了。這就是「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正因為二人沒有好高騖遠,追求「大」,只認真地做「小」,最終卻成就了他們的「大」。這當然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而是任何人從枯燥的「有為」到悠然自得的「無為」的必經之路。
把習慣變成本能是「有為」,用本能去做事,就是「無為」。當我們用本能做事時,幾乎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做事,自動自發,沒有外力,一切都順其自然、順理成章。那種精神狀態就是老子敦敦教誨我們的「無為」。
本章中有句極具爭議的話,即「以德報怨」。據說孔子聽到這句話後,氣得死去活來。他質問:「如果用德來回報怨,那用什麼來回報德呢?應該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啊。」孔子的話正確,所謂「以德報怨」要麼是境界已高出全部生物接近神佛,已達「無德無怨」境界;要麼就是狡獪的詐術:做出「以德報怨」的姿態,尋找機會完成對目標的絕殺,實現大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