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讓事情變得簡單,你才會省力
2024-09-26 11:38:14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②,民復孝慈;絕巧棄利③,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④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⑤,少私寡慾。
注釋
①絕聖棄智:此處的「聖」指的是於事無不通,顯然,這是一種「有為」,所以要絕棄。「智」在這裡指的是庸人自擾的小聰明,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亂做,當然更要絕棄。
②絕仁棄義:仁是有所愛,義是有所別。有所愛,就有所不愛;有所別,就有所區分,不能一視同仁。不能一視同仁就會產生差別和矛盾,是假仁假義,所以要把仁義絕棄。
③絕巧棄利:巧,指的是先進技術、人工製造的中看不中用的奢侈品;利,指的是私利。
④文:中國傳統思想中,文與質是相對的兩個範疇,文,文飾;質,質樸。文質彬彬才是君子模樣。這裡指的是文治法度。
⑤見素抱樸:未染色的絲為素,未加工的原木為朴,意思是放棄後天修飾,返歸本來面目。
譯文
統治者拒絕自作聰明,人民就能得到百倍利益;統治者拒絕假仁假義,人民就會不自覺地孝慈;消除奇技淫巧和私利,盜賊就會消失。這三點(三絕三棄)不能是耍嘴,而要落實到百姓的具體行動中,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現其本真,內心淳樸,私心減少,欲望降低,不求知識。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度陰山曰
法律法條是不是卷帙浩繁、面面俱到更好?我們來看看漢高祖劉邦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前207年,劉邦率軍進入大秦都城咸陽,這意味著顯赫一時的大秦帝國滅亡,劉邦成了咸陽城的主人。面對當時亂鬨鬨的局面,劉邦讓蕭何以最快速度制定法律法規,恢復秩序與和平。
蕭何馬上拿出精簡後的秦帝國律法,劉邦看後說:「雖然已經很少,但還是多。」
蕭何又去精簡,劉邦問他:「秦帝國為何滅亡?」
蕭何回答:「當然是嚴刑峻法。」秦從商鞅時代就確立繁多、嚴苛的法條和刑罰,百姓無法承受,最終造反。
劉邦搖頭說:「你說得對,但也不對。秦帝國法律繁多、嚴苛,只是讓老實的百姓無法承受,卻讓一些奸猾分子得到指引,鑽法條空子,搞得作奸犯科屢禁不絕。」
劉邦的意思是,法條越多,對於有些人而言不是禁令,反而是啟示。舉例說明,有些人可能不知故意殺人和失誤殺人的區別,但讀了有關法條後,就會把故意殺人偽裝成失誤殺人,從而減輕罪責。再舉例說明,有人不知一夜暴富的方法,忽然看到法律上寫了搶劫要判死刑,於是找到了方法,那就是搶劫。
蕭何問劉邦:「怎樣做,才不讓刁民鑽法律空子?」
劉邦說:「漁網有空隙,天網沒有空隙,法律法條不必嚴密,自然就沒有空子可以鑽。乾脆就讓百姓只遵守三條法律:殺人者處死,傷人者抵罪,盜竊者判罪!除此之外的秦帝國法律全部廢除。」
這就是成語「約法三章」的來歷,劉邦將三條法律公布後,得到了咸陽城中父老、豪傑們的熱烈擁護。緊接著,劉邦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這一措施讓劉邦得到了群眾基礎,幾年後,他和項羽爭霸,約法三章為它積攢的「粉絲」貢獻了主要力量。
劉邦的「約法三章」是老子「見素抱樸」思想的實踐版。「見素抱樸」是還事物以本來面目,其思想基礎是,所有事物的本來面目都是簡單的。越簡單越明快,越明快越通透,越通透越簡單。
我們總以為絞盡腦汁,把一件事做得面面俱到就是完美,殊不知,這恰好違背了事物的簡單本質,弄巧成拙。
由此可知,老子所謂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都是見素抱樸,讓事情趨於簡單。事情簡單,就會省力,省力就是無為。事情複雜,就非見素抱樸,而是把清水出芙蓉的女子濃妝艷抹,這是有為。它的危害是,讓女子失去本真的同時,還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作為個人,我們如何「見素抱樸」呢?
第一,要在外表上淳樸,包括你的神情和裝扮,即使是裝,也要裝出艱苦樸素的模樣來,這是要表面的行為成為習慣,最後成為樸素的本能。
第二,內心要敦厚,不做道德和法律不允許的事,讓自己變得單純、膽小一些。守法者最快樂,說的就是人別耍心機,試圖做壞事而逃避法律和道德的制裁,只需要敦厚些,只要守法,只知守法。
第三,少些私心,私心多,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別總惦記著自己那點「小九九」,適當時要為他人著想。
第四,降低你所有的欲望,保持一顆平常心。所有的欲望都應以是否干擾、傷害他人為善惡標準,凡是超標,必須降低,最後減少至無,是為寡慾。
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引誘我們為惡的提示,老子只是希望聰明的統治者拒絕這些提示,讓人見素抱樸,以最真實的面目示人。當你最真實時,就是你不必用力時,你的行為會從自發傾向中即時地、自由地流淌出來——不多想,也不糾結——與身邊環境的種種規定完全適應,有如神助,又與傳統的道德規範相和諧。此時,就意味著你進入了無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