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欣賞比占有更讓人舒服
2024-09-26 11:37:46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載營魄抱一①,能無離乎?專②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③,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④開闔,能為雌⑤乎?明白四達⑥,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⑦,是謂玄德⑧。
注釋
①營魄:營,水谷之精氣,營魄就是魂魄。魂和魄是兩回事,附著在形體上的被稱為魄;附著在氣上的被稱為魂。一,即道。
②專:通「摶」,收斂之意。
③玄覽:玄妙的鏡子,指得道者的直覺主體。
④天門:耳目口鼻。這是人身體天賦的自然門戶,所以老子稱之為天門。
⑤雌:柔弱退讓。
⑥明白四達:明白,虛的意思;四達,通的意思。明白四達,指心如明鏡的大智。
⑦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世界上能做到這三點的只有兩物,一是道、天地,二是母親對兒子。老子思想中「生而不有」的思路肯定是仰觀天道、俯看母親而來。
⑧玄德:德者,得也。得道於己,叫德。玄德,指的是玄妙的德,玄妙的德接近道。
譯文
形體和精神(魂魄)合一,能不分離嗎?氣質專一,本性純潔,和嬰兒不一樣嗎?洗刷心鏡,它能不沾染一點灰塵嗎?愛民治國,能不能不用智?耳目口鼻爭相和外界接觸,能退讓不爭嗎?心如明鏡,能做到無為嗎?具有以上品質的人,能夠生萬物,養萬物,(雖然如此)卻不將萬物據為己有,興作萬物卻不自恃己能,更不主宰萬物的命運,這就是最高德行,是為上德。
度陰山曰
只要你想占有的,一定是身外之物;你不想占有的,一定是與生俱來。
春秋時期,楚王打獵時丟失了一張造價不菲的弓,屬下要按原路尋找,他阻止說:「失弓的是楚國人,得弓的也是楚國人,弓並沒有丟,何必尋找?」
這種精神境界讓人頂禮膜拜。但若干年後,孔子卻發表了不同意見,孔子說:「這個南蠻子境界不高,應該把『楚』字去掉,變成『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
孔子評價這件事不久後,老子也知道了這個故事,更聽說了孔子的評價,他也做出了評價:「失弓,得弓。」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弓和人和天地萬物一樣,失去它的看似是人,其實不是;得到它的理論上是人,其實也不是。弓是自然和造化的產物,是道的產物,它從道來,最終要歸於道,所以說,弓丟在道那裡,道得到了弓。也就是說,從道的角度看,既沒有失弓也沒有得弓。
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們聽了這個故事後,說了一個字:空。
然後他們花了大力氣解釋說:「楚王是空的,弓也是空的,撿到弓的人更是空的,都是空的,也就無所謂失無所謂得,所以,就是個『空』。」
我們很容易就注意到,無論是楚王的「楚人弓,楚人得」,還是孔子的「人弓,人得」,更或是老子的「失弓,得弓」和佛家的「空」,境界固然不同,但它們的主旨相同。這個主旨就是老子在本章重點強調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中的「占有」問題。
弓本來屬於楚王,丟失後,他對於所有物有尋找的權利,但他沒有行使這種權利,下令讓人立即尋找,這就是「為而不恃」(興作萬物卻不自恃己能);接著,他很大度地放棄了對弓的占有,這是「生而不有」(生萬物養萬物,卻不將萬物據為己有);最後,他不但放棄了占有,反而還說「弓箭被楚人撿到也是件不錯的事」,這是「長而不宰」(不強行主宰萬物的命運)。
父母生養孩子,與此異曲同工。聰明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獨立體,他們不會按照自己的模樣去塑造孩子,而是讓孩子自我塑造。他們也不會看管孩子一輩子,把孩子變成所謂的「媽寶男」「媽寶女」。
人類和動物不一樣,世界上所有的動物只是為了生存而使用極為有限的自然之物,比如空間、時間、食物、某些材料等。而人類則始終在追求遠超過生存所需的身外之物。他們會儘可能地占有更大空間、更多時間、更豐富的食物,從自然界中占有能占有的全部材料,即使如此,仍然不滿足,還要占有更多的人工製造物。
只有人類的占有欲才這麼強大,或者說,占有欲是人的本能,是人類獨有的行為。
在老子看來,人和動物應該沒有區別,動物使用極為有限的自然之物,人也應該這樣。人不能強行占有世界上任何事物,尤其是當人有能力占有時,就更不應該占有。人應該像獅子、老虎那些自然物一樣存在著,祛除占有的欲望。沒有占有欲,就不會有紛爭,就不會有戰爭,就不會有因無法占有而產生的痛苦。
如何祛除占有欲呢?老子給出的方法在本章的開頭,只要能做到本章開頭這六條,就能祛除占有欲,成為擁有玄德的聖人。
一、載營魄抱一。身心合一,認真做事,不要胡思亂想,可以讓內心安寧,靜下來後你的占有欲會明顯降低。
二、專氣致柔。此處的「氣」非同小可,它是真氣,包括先天元氣和後天宗氣,在人體內部上躥下跳地運行,是器官功能的動力,是人體的能源、能量。更玄乎的說法是,它是一股絕對存在的能量流。而「專氣」是「摶氣」,意為聚結真氣。人通過專業訓練就可以控制這股氣,用意念驅趕真氣到身體各個地方「旅遊」,它的作用是改善微循環,暢通氣血,使生理功能旺盛,所以能養生保健,恢復到嬰兒時的狀態。
三、滌除玄覽。老子研究大師蔣錫昌說,玄覽是一種象,常人閉目靜坐後,腦中即出現日常聲色之觀象,就是玄覽。修行者應把這種象完全驅出腦子,使自己的心海闊天空,不著一物,然後「專氣」才能暢通無阻。道教吹捧的導引之術的第一步,就是滌除玄覽,也就是調心。
四、愛民治國,少耍小聰明。
五、天門開闔,退讓不爭。
六、明白四達,心如明鏡。
這六點,最重要的是前三點,前三點其實還是修心的問題。事實上,多數人很難成為老子所謂的擁有玄德的聖人,而無一毫占有欲。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只能盡力而為。除了老子高深莫測的方法外,還有兩種方法可供參考。
第一,埃利斯在《性的心理研究》中談道:「觀看裸體有一個精神上的價值,那可以教我們學會去欣賞我們沒有占有著的東西,這個教訓是一切良好的社會生活的重要預備訓練:小孩子應該學到看見花,而不想去采它;男人應當學到看見一個女人的美,而不想占有她。」意思是,讓人從小就被灌輸一種思想,這思想就是,欣賞比占有更讓人幸福。
第二,人本身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一是占有,二是分享、奉獻和犧牲。我們完全可以激發、鼓勵分享、奉獻和犧牲的特質,而對占有的特質漠然視之,隱惡揚善。
最後,我們回到本章的主題,從占有的角度說,世界上有以下幾種人:第一種是有能力占有就占有,第二種是有能力占有卻不占有,第三種是沒能力占有仍想去占有,第四種是沒能力占有則不去占有。
老子眼中,第一種是大多數人,第二種是聖人,第三種是蠢人。那麼請問,第四種在老子眼中會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