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鄭成功的抗清鬥爭和復台
2024-10-09 12:08:34
作者: 顧誠
——在紀念鄭成功驅荷復台340周年研討會上的講話
我想專門談談目前史學界對鄭成功研究中的一些看法。其中主要是鄭成功的抗清鬥爭和收復台灣的關係這個問題。一般來講,在史學界對鄭成功收復台灣是沒有多大分歧的,都是一致稱讚,稱之為傑出的偉大的民族英雄。但是對鄭成功的抗清鬥爭這幾年來分歧比較大。那麼,怎麼看鄭成功的抗清鬥爭和復台?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是有內部聯繫的,不好割裂。第一點,就是鄭成功要復台,要有三個最起碼的基本條件:第一,他要有一支足以戰勝荷蘭殖民主義者的軍隊,他沒有這麼一支軍隊是不可能去復台的;第二,他作為一個復台的決策者和指揮者,必須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高超的指揮能力,這是作為統帥必須具備的;最後第三條,就是他必須要有一塊起碼的活動基地,哪怕就是金門廈門,再加南澳之類的島。他必須要有這個,沒有這麼幾個基本條件的話,復台是不可能的事。鄭成功赤手空拳收復台灣,這話說不過去。問題就回到怎麼看他抗清鬥爭。因為鄭成功之所以能具備復台的這三個條件,正是在抗清鬥爭當中逐步建立、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把前面的條件否定掉了,然後再肯定他的復台,簡直是一句空話嘛。復台是偉大的,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是一個卓越的貢獻,但是把前提條件一否定,那整句話也等於否定,這是我的一個看法,我認為對鄭成功十幾年的抗清鬥爭是不能輕易否定的。今天時間有限,過去我已經寫了一篇文章[12],談清初矛盾,講了清初階級矛盾,由於多爾袞占領南京,同一個月李自成大順政權瓦解,他認為明帝國亡了,天下太平了,所以他原來比較小心謹慎,現在丟到一邊,推行一系列的民族歧視、壓迫和征服政策,這樣才激起江南和其他地方百姓和官紳的大規模的抗清鬥爭。應當說這種抗清鬥爭是反壓迫的,它是由清朝的決策者犯的錯誤造成的,所以抗清鬥爭從全國來講不能輕易否定,鄭成功的抗清鬥爭同樣不能輕易否定。這方面我就不多講了。
第二個問題我想專門談一下抗清和復台之間有一個內部的聯繫的問題。這個提法合適不合適,請在座的各位專家指教。我認為鄭成功自從決定起兵之後,他的地盤很小,就是廈門、金門、南澳、銅山這一帶沿海幾個島,這就帶來一個一直貫穿鄭成功這麼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的思想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糧餉。他要同一個占領全國大部分地方、擁有強大軍隊的清方作戰,他必須要有一支相應的軍隊。要有這麼一支軍隊,必須要有必要的後勤武裝,沒有糧食他養不了這些軍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鄭成功開頭是在金廈一帶,然後到附近的一些府州縣去搶一點糧食,但是不解決問題,所以後一段他主要是去哪兒呢?到產糧食比較多的潮州一帶。我昨天正好是看了陳碧笙先生的文章。他就談了鄭成功兩次去勤王的問題。實際上他那個勤王還是要去解決糧食問題。他給他父親鄭芝龍的信,還有鄭鴻逵給鄭芝龍的信都談到他是去廣東屯田。就是在那次屯田幾年時間,順治八年福建巡撫張學聖和福建總兵馬得功,還有興泉道黃澍趁他外出的時候把中左所也就是廈門攻破了。鄭成功到廣東取糧的計劃不僅沒有實現,而且財產和糧食受到重大損失,因此他一怒之下把族叔鄭芝莞給殺了,而且和他親叔叔鄭鴻逵不再見面。可見糧餉問題在鄭成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順治八年以後,他不再到廣東去取糧了。我們可以看到他利用和清方和談的機會取糧。和談那一段很多學者進行過研究,我只從這個角度講,鄭成功他是假和談的,他就借和談派出兵將到幾府甚至還到了廣東的惠州、潮州附近四府去征糧來解決糧食問題。他利用和談機會解決了相當一部分糧食問題,這是這一段。後來清方特別是地方官府縣以上的官看看不對頭,這麼搞的話既不能剿,一剿就破壞了撫局,這是朝廷同意的;讓他這麼到處搜刮糧食也不像話,弄得非常難受,所以再三提出朝廷勿要為鄭成功所愚弄,後來和談當然是失敗了。之後我們可以看看鄭成功打什麼主意呢?他的軍隊更多了,他打的主意是想拿江南。江南我們知道是中國首富之區。打江南是兩次,順治十五年一次,那次沒有進行下去。順治十六年攻南京,他的目的實際上是取南方首富之區,他很重要的是解決這個問題。在順治十六年失敗之後,他為了解決糧餉問題,把眼光鎖定在台灣。所以比他先到台灣的沈光文,寫了一篇《台灣賦》,裡面怎麼講的呢,「金門寸土不足養兵,廈島丸城奚堪生聚」,養不了兵,養不了兵就不足以和清方對峙下去,結果可能會走向不攻自破,所以把目光看準台灣。所以儘管他的部將包括吳豪還有張煌言等反對,鄭成功還是斷然決策出兵台灣。終於在1662年初實現了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歷史壯舉。所以我從這一個角度來探討鄭的抗清和復台之間的內部聯繫,指出解決糧餉問題是他考慮的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對不對,請大家來批評。
當然歷史的進程是比較複雜的,各種社會力量和人物作用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歷史人物扮演的角色也會有所改變。鄭成功本人復台之後在六月就去世了,鄭經繼位以後,從各個方面,經濟上、文化上等開發台灣,我們還是應當充分肯定的,不能輕易否定。但時間長了之後解決台灣統一問題我覺得還是應當提上議事日程。因為整個形勢變了,之後再指責清朝不應當去統一台灣,這個講法是不對的。清廷康熙帝下決心派施琅出兵,施琅完成了康熙帝交給的任務,把台灣從鄭氏手裡收回來,這應當說也是完成了祖國的統一大業。我的看法呢,就是兩方面都應當以實事求是的原則來看,如果沒鄭成功的復台之舉,那麼清廷出兵台灣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這裡我絲毫沒有揚鄭抑清的意思,而是實際情況。因為在鄭成功看來,台灣是根本之地,清廷不這麼看,認為它是彈丸之地,可有可無。所以即便施琅把台灣打下來之後,清廷還出現爭議,究竟是守台還是棄台,最後幸好康熙帝裁決設官駐軍,這樣台灣才正式成為清帝國的版圖。我看可以這麼說,鄭成功的驅荷復台和康熙帝命施琅復台是相輔相成的,儘管他們的動機不同,立場各異,但殊途同歸,先後譜寫了一部恢復祖國領土主權的壯麗詩篇。
(原載於楊國楨主編:《長共海濤論延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98—401頁)
[1] 《晉書》卷七。
[2]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王建》;又見宋朝周密所著《齊東野語》卷六。
[3] 《明經世文編》卷一八《金文靖集》。
[4] 《明經世文編》卷一四《夏忠靖公集》。
[5] 文章署名為「張楠」(顧誠先生之筆名)。——編者注
[6] 文章署名為「張楠」(顧誠先生之筆名)。——編者注
[7] 文章署名為「文平」(顧誠先生之筆名)。——編者注
[8] 文章署名為「文平」(顧誠先生之筆名)。——編者注
[9] 文章署名為「張楠」(顧誠先生之筆名)。——編者注
[10] 文章署名為「張楠」(顧誠先生之筆名)。——編者注
[11] 文章署名為「張楠」(顧誠先生之筆名)。——編者注
[12] 顧誠:《論清初社會矛盾》,《清史論叢》(第二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