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外傳》序
2024-10-09 12:08:19
作者: 顧誠
文與史的關係,歷來說不太清楚。過去有「文史不分家」之說。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學巨著《史記》被頌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司馬遷也被稱為中國古時候的「文學家」。儘管史才的字樣出現得很早,但細查起來我國古代絕大多數的史籍是由著名或不大著名的文人寫成的。專業的史學隊伍形成得相當晚。這固然有好的一面,對歷史科學深化、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消極的影響也因為史學界內外的種種原因而悄然出現。就客觀效果而言,許多史學著作的對象僅限於史學工作者,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而廣大讀者又需要歷史知識,一些文藝工作者也熱衷於歷史題材的創作,於是我們傳布歷史知識的媒介手段就形成了一種槓鈴現象,一頭是令平頭百姓敬而遠之的史學著作,一頭是往往鬧出常識性笑話的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這說明史學工作出現了薄弱環節。彌補的辦法應當是雙向的,即史學工作者在提高學術水平的同時要注意普及工作,文藝工作者在涉及歷史題材時也不妨多下點功夫,不恥下問。
近年來,郭良玉先生正是看到了上述脫節狀況,致力於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1988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唐太宗演義》,去年以來又沉浸於《朱元璋外傳》的撰寫,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作者的意圖是儘量在尊重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運用生動活潑的筆法增強其可讀性。鑑於有的原始記載過於簡略,作者間或在細節和文字上做了一些增飾和點綴,這不僅有其必要,而且是早有先例。魯迅先生曾經指出,同陳涉一道傭耕過的老鄉親眼見到王宮的排場不禁驚呼「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是經過太史公修飾的。他還指出《史記》曾依據《左傳》原文鋪張成文,使先秦簡略深奧的文字更適合漢朝人士的欣賞閱讀水平。太史公尚能如此,我輩何不可?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郭先生是我的長輩,在她的新著即將付印之際,命我作序,足見她對後學者的獎掖和鼓勵。我願藉此機會祝願她健康長壽,為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做出更多的貢獻。
(原載於郭良玉:《朱元璋外傳》,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