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顧誠明清史大全集(全六冊)> 第五節 靖江王朱亨嘉之變

第五節 靖江王朱亨嘉之變

2024-10-07 14:40:14 作者: 顧誠

  正當唐、魯二藩在福建、浙江爭立的時候,分封於廣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也不甘寂寞,夢想黃袍加身。明代的靖江王是太祖侄兒朱文正的後裔,在宗室諸王當中譜系最遠,按宗法觀念他根本不具備繼統的資格。然而,自從崇禎帝自縊北都覆亡以後,朱明王朝宗室中不少人心中竊喜,妄圖乘亂謀取大位,朱亨嘉正是其中的一個。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五月,清軍占領南京,弘光帝被俘,七月間消息傳到廣西,朱亨嘉認為機會來了,「即借勤王為名,有妄窺神器之心」[42]。他對左右親信孫金鼎等人說:「方今天下無主,予祖向於分封之日以粵西煙瘴不願就封,馬皇后慰之使行,於是以東宮儀衛賜之。目今東宮無人,予不儼然東宮乎!太子監國自是祖宗成憲,有何不可?」[43]廣西總兵楊國威、桂林府推官顧奕等人也想以擁立為功,三章勸進,推波助瀾。八月初三日,朱亨嘉居然身穿黃袍,南面而坐,自稱監國,紀年用洪武二百八十七年。[44]改廣西省會桂林為西京[45]。楊國威被委任為大將軍,封興業伯;孫金鼎為東閣大學士;顧奕為吏科給事中[46];廣西布政使關守箴、提學道余朝相等在桂林的官僚都參與擁戴[47]。為了擴大影響,爭取多方支持,朱亨嘉還派使者前往湖南、貴州等地頒詔授官,[48]檄調柳州、慶遠、左江、右江四十五洞「土狼標勇」,以增加自身兵力。當時,廣西巡撫瞿式耜、巡按鄭封正在梧州,得到靖藩僭位的消息,立即檄令思恩參將陳邦傅保持戒備,又以巡撫印文通知土司「狼兵」不得聽從靖江王調令。朱亨嘉深知廣西巡撫的態度直接關係到自己「事業」的成敗,企圖加以籠絡。他先派顧奕為使者,攜帶詔令任命瞿式耜為刑部尚書,遭到瞿式耜的嚴詞拒絕。[49]八月十二日,朱亨嘉親自統兵來到梧州,把瞿式耜拘捕,十九日押回桂林軟禁于靖江王府,不久移居劉仙岩。[50]

  靖藩的自立同當時的兩廣高級官員態度游移有關。隆武帝在福建即位後頒詔南明管轄區,兩廣、貴州等地的官員並沒有立即表態(舉行開詔宣讀儀式和上疏祝賀)。兩廣總督丁魁楚心懷觀望,有的史籍說他同朱亨嘉有秘密聯繫,對謀立活動故意採取放縱態度。巡撫瞿式耜在弘光朝廷覆亡後,本來打算奉桂藩安仁王朱由(神宗的孫子,其父桂王朱常瀛已病死)為帝,在接到福州頒發的隆武監國和即位詔書以後,他認為唐王只是太祖的後裔,世系太遠,沒有及時上疏表態。被朱亨嘉拘留之後,他才秘密派遣家人攜帶奏疏祝賀朱聿鍵即位,並且報告朱亨嘉僭位及其必敗之勢,請求朝廷派遣軍隊平定叛亂。

  朱亨嘉自立後,感到廣西「地方狹小,兵馬錢糧件件有限,難以為守,立志要下廣東,先到肇慶會同兩廣商議而行,以觀天下形勢,以為保守之資」[51]。他命楊國威留守桂林,自己帶領兵馬由水路出平樂、梧州,以參贊嚴天鳳、范友賢為將軍,充當左、右前鋒[52]。不料兩廣總督丁魁楚已獲悉隆武即位後,除了浙江的監國魯王以外,江南明朝各地政權都表示擁戴,而且隆武帝已給他加銜為大學士[53]。因此,他認為這是自己建功立業的天賜良機,立即派出精兵數千名進至廣西梧州,同時差官乘船由小路而來,船頭打著「恭迎睿駕」的牌子,藉以麻痹朱亨嘉。八月二十二日半夜,丁魁楚兵在梧州突然發起進攻,朱亨嘉拼湊的兵馬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狼狽不堪地由五屯所、永安、荔浦逃回桂林。[54]「大學士」孫金鼎原是個不齒於士類的充軍罪犯,憑藉靖江王的寵信同思恩參將陳邦傅打得火熱,結為兒女親家。亨嘉兵敗以後,孫金鼎逃往陳邦傅處避難。陳邦傅翻臉無情,將他處死,「把石灰淹了,解到兩廣識認明白」,立了一功[55]。這件事在屈大均《安龍逸史》中記載得比較詳細:孫金鼎逃到陳邦傅處躲避,邦傅密語參畫胡執恭等曰:「靖江無謀,動輒敗衄,我等若少依違,禍不旋踵矣!幸金鼎自來送死,乘此擒戮,以邀大功,何愁不富貴耶!」合計已定,於是「醉而投之水,仍取其屍,擦灰包紮,即傳諭各舡易剿逆旗幟,解功至梧州。廣督丁魁楚大喜,敘以首功,官征蠻將軍,協東師前赴桂林」[56]。九月初五日,丁魁楚親自來到梧州,命參將陳邦傅、趙千駟、嚴遵誥、都司馬吉翔等統兵向桂林進發。楊國威同他部下的旗鼓(相當於傳令官)焦璉本來就有矛盾,瞿式耜暗中聯絡焦璉反正,夜間用繩索把陳部將士縋上城牆,一舉擒獲楊國威、顧奕等。[57]二十五日攻靖江王邸,朱亨嘉被活捉[58]。十月下旬,朱亨嘉和同謀文武官員被押解到廣東肇慶。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丁魁楚派馬吉翔把朱亨嘉等人押抵福建[59]。隆武帝「命錦衣衛王之臣用心防護,無得疏虞。仍敕刑部侍郎馬思理安置靖庶,還要酌議妥當。所刻《靖案》作速頒行,在閩親、郡各王並令具議來奏,以服天下萬世之心,不可草率,亦不許遲誤」[60]。同年四月,「安置靖庶人於連江,敕奉新王嚴加鈐束,不許令見一人,透出一字」[61]。「尋命掌錦衣衛事王之臣縊殺之,託言暴疾死。戮楊國威、顧奕、史其文等於市」[62]。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平定朱亨嘉的僭亂後,隆武帝加封兩廣總督丁魁楚為平粵伯,陳邦傅為富川伯掛征蠻將軍印[63]。在給丁魁楚的誥敕中說:「卿有聞檄擁戴之大志,又有迅平逆寇之巨績。王守仁當全盛之時,無推舉之事,以卿比之,功實為過。」這種過譽之詞反映了朱聿鍵渴望得到兩廣官員的支持。靖江王爵由朱亨歅襲封。瞿式耜卻因為有意擁立桂藩,受到隆武帝的猜忌,被解除廣西巡撫職務,調任行在兵部添注左侍郎;廣西巡撫一職由晏日曙接替。

  靖藩之變固然暴露了朱亨嘉覬覦大位的野心,隆武帝為穩定自己的地位而表現出來的私心自用也是很明顯的。丁魁楚、陳邦傅僅因為投機有功,就加升伯爵,掌握了兩廣地區的實權,後來在永曆朝廷上爭權奪利,紊亂朝政,又先後投降清朝,基本上沒有起過積極作用,可謂獎賞失當。真正忠於明室的瞿式耜卻因有意擁立桂藩而遭到排擠。《思文大紀》卷六記載,直到隆武二年(1646)五月即朱亨嘉之亂平息半年以後,「廣西桂林府、全州等州,進貢監國登極表箋四十六通。上雖嫌其遲,然亦念路遠阻滯也」。這自然是表面文章,正如瞿式耜自己所說:「然余之不服靖江王而甘受其逼辱者,非為唐王也,為桂之安仁王也。」「六月到廣西梧州。八月隨遘靖藩之禍,時閩中已立思文矣。弟心心在神宗之孫,故既受靖禍,而又見疏於隆武。比奪西撫與晏公,遂堅意不赴佐樞之命。」[64]瞿式耜卸任後拒不赴閩就任,在廣西梧州、廣東肇慶一帶留連賦閒。

  除了靖江王朱亨嘉的爭立以外,還有益陽王的自稱監國。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朱聿鍵下詔禁止益陽王在浙江龍游、遂昌一帶私授知縣。其中說到益陽王「借受慈禧(弘光太后鄒氏)之命,又借勛鎮方國安之推奉,近日表奏雖來,公然用監國之寶,不知此寶授自何人?」[65]兵部郎中王期升在太湖奉楚藩宗室朱盛澂稱通城王行大將軍事,「居然帝制,派餉、賣札、強奪民女,為兩山(指太湖中的東、西洞庭山)百姓不容」,王期升站不住腳才逃入福建。[66]在南明歷史上,這類事件多次發生。朱明宗室覬覦帝位者頗不乏人;部分官紳以「定策」為功,內部紛爭不已,文官武將的升遷也深受這種風氣影響。弘光、隆武、魯監國等小朝廷以及妄圖自立的某些宗室一脈相傳,往往以高官顯爵酬謝擁戴者。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情況下,爵祿不用於勸獎抗清有功官員,而以是否效忠於己為依據。南明之不競,與此頗有關係。

  [1] 黃道周《逃雨道人舟中記》,見《黃漳浦集》卷二十四,記。據此可知黃道周的參與擁戴是在六月十三日晚上,第二天具啟請朱聿鍵監國。《思文大紀》卷一雲黃道周六月十一日上第一疏,十二日上第二疏,日期稍誤。又,文中德公指塗仲吉,見《臨安旬制記》卷二;黃道周《答楊伯祥太史書》中亦提及塗德公,見《清江楊忠節公遺集》卷六,同書卷四楊廷麟有《塗德公內史過訪》七言詩。

  [2] 《思文大紀》卷一。

  [3] 《清江楊忠節公遺集》卷四《贈李尚書二首》。

  [4] 《思文大紀》卷二;李天根《爝火錄》卷十一。兩書所載文字略有不同,互作校改。另據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一記:「福王初立,大赦,聿鍵出高牆,封南陽王,遣官送寓平樂,未至而南都陷。」

  [5] 《思文大紀》卷一。

  [6] 《思文大紀》卷一。

  [7] 《思文大紀》卷一。

  [8] 有的史籍記隆武朝一年多時間裡入閣為大學士者有三十餘人。姓名見之於《思文大紀》者有二十四人,從朱大典的列名閣銜,參考其他文獻,隆武帝對魯監國所授閣臣一律承認,授予大學士官銜,問題是有的沒有接受,統計上難以準確。

  [9] 《東南紀事》卷一。

  [10] 林時對《荷牐叢談》卷四,《蠡城監國》。

  [11] 許都事件見陳子龍自撰《年譜》,《陳子龍詩集》附錄一。

  [12] 溫睿臨《南疆逸史》卷五十三。

  [13] 林時對《荷牐叢談》卷四,《蠡城監國》。

  [14] 王之仁在1645年六月清軍入浙時一度降清,順治二年閏六月定國大將軍豫王多多(多鐸)等「為塘報事」奏本中說:「防倭浙江總兵官王之仁歸順,所部將領官兵共二萬五千名。」見《順治錄疏》抄本。

  [15] 全祖望《鮚埼亭集》卷七,《明故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諡忠介錢公神道第二碑銘》。按,「潝潝」當作「噏噏」,出自《詩經》,意為小人擅作威福。

  [16] 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八,《明建寧兵備道僉事鄞倪公墳版文》。林時對《荷牐叢談》卷四《蠡城監國》說,派往王之仁處的使者為華夏、王家勤。

  [17] 方國安的籍貫據黃道周說是浙江蕭山;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記是浙江諸暨。

  [18] 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一。林時對《荷牐叢談》卷四亦記:「王於七月自台至蠡城,以守道署為行宮。各官奉表勸進,即監國位。」按,張岱《石匱書後集》卷五《魯王世子》記:「魯王於是年六月至紹興監國」;徐芳烈《浙東紀略》記,「八月初三日乃抵越城,遂以分守衙署作行宮焉」。時間稍有出入。但張岱在同書卷四十五《陳函輝傳》中對魯王朱以海的拒絕降清和在台州被奉為監國「頒詔諸鎮」有較詳細的記載。總之,朱以海收到浙東起義官紳請求他出任監國的表箋約在閏六月下旬,他到紹興就任則為七月。《思文大紀》記載,在唐、魯之爭激化時,隆武帝在一件敕文中特別強調以監國登極的先後作為正統所在的最重要的根據,聲稱「今朕先監國登極四十日」。唐、魯都是疏藩,無法同桂藩等血緣關係親近者相比,他說自己繼承大位早於魯王四十天,應屬可信。

  [19] 徐芳烈《浙東紀略》云:九月「初旬內,江上諸藩文移往來,突稱洪武乙酉。大宗伯陳盟具疏改正,奉旨俱允。」《南疆逸史》卷二十《方逢年傳》則云:「監國始稱洪武乙酉年,逢年入直改稱魯監國元年。」

  [20] 浙江省博物館曹錦炎、王小紅二君寄贈《南明官印集釋》一文,對魯監國頒發印信有詳細考證,頗具說服力,謹此致謝。

  [21] 黃宗羲《行朝錄》卷三《魯王監國》。李之椿任左都御史見林時對《荷牐叢談》卷四《蠡城監國》;但該書記以朱兆柏為吏部尚書,余煌為禮部尚書兼管樞政,王思任為侍讀學士。按,參考查繼佐《魯春秋》等書可知監國政權文武官員常有升轉。

  [22] 據黃宗羲、查繼佐記鄭遵謙封義興伯在是年十一月。

  [23] 《瞿式耜集》卷三《丁亥正月初十再書寄》。

  [24] 談遷《國榷》卷一百。《監國紀年》云:「十七年二月甲戌王嗣位。」

  [25] 《李介立詩鈔》卷二,轉引自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第四十八頁。按,婁某所云魯先王故長史即張岱之父張耀芳。耀芳曾任魯府右長史,崇禎五年去世。張岱《琅嬛文集》有《賀魯國主冊封啟》,內云:「某愧非禾木,實為世臣。」《硯雲甲編》第八帙,張岱《夢憶》記:「魯王播遷至越,以先父相魯先王,幸舊臣第。岱接駕。……睿量宏,已進酒半斗矣,大犀觥一氣盡。……轉席後又進酒半斗,睿顏微酡。進輦,兩書堂官掖之不能步。岱送至閭外,命書堂官再傳旨曰:『爺今日大喜,爺今日喜極。』……」李聿求《魯之春秋》卷二十記:「張岱,字宗子,山陰人,參議汝霖子。汝霖嘗官山東副考官,與魯王藩邸有舊。監國駐紹興,幸岱第,授職方主事,未幾辭歸。」張汝霖為張岱之祖父,李聿求弄錯了一輩。順便說一下,張岱原以為自己同魯監國有上述特殊關係,可望重用,後來未能如願,在所著《石匱書後集》中對魯監國多有微辭,實欠公允。

  [26] 張岱《石匱書後集》卷五《魯王世家》。

  [27] 黃宗羲《行朝錄》卷三《魯王監國紀年上》。

  [28] 李聿求《魯之春秋》卷五《錢肅樂傳》。

  [29] 徐芳烈《浙東紀略》。

  [30] 查繼佐《國壽錄》卷三《張國維傳》。

  [31] 《魯之春秋》卷三《張國維傳》。張岱《石匱書後集》卷四十《張國維傳》記魯監國授國維為建極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隆武頒詔浙東,授國維為東閣大學士,敕輔魯王監國。廷臣多欲開詔。國維曰:「繼大統者,世治先嫡長,世亂先有功。唐殿下提兵北伐,則國維當為前驅。若止為閉戶天子,反以官爵分浙東辦鹵(虜)之心,則恢復無期,中興何日!是太祖高皇帝之罪人也。不敢奉詔。手敕凡七至,而國維終不發。謂使臣曰:張國維但知今日江上收文武人才,治戰守具為急,不知東閣大學士為何官,可即以此語報唐殿下。」查繼佐《國壽錄》卷三《張國維傳》記:「丙戌,閩師至浙,國維以前內外臣嘗奉表於唐,恐有內變,使劍伏闕曰:今日復有以和閩為言者,臣立劍斬之。」「今日請太祖高皇帝坐評此案,唐魯得失,豈以尋丈哉!」

  [32] 《魯之春秋》卷四《熊汝霖傳》。查繼佐《魯春秋》記:「九月,唐詔至,文武諸臣疏請開讀,惟兵部尚書國維、都御史汝霖、中書舍人謝龍宸正色爭之。監國不果開詔。以會稽孫榘疾上儀注罪之。唐詔略云:朕與王約,朕未有子,得金陵為期,當讓位皇侄,布衣角巾,蕭然物外。時廷臣速會稽備儀註上。國舅張國俊勇(恿)王怒,王誓不奪。龍宸字雲生,遂手批唐使者劉中藻於殿上。已赦榘別轉,而以鄉薦殳香為會稽知縣。魯文武內外諸臣咸私表於唐,不聞監國。諸原以二(□,虜)唐前後厄,自失重援,勢必餉竭,無所呼,且唐詔特至公,誠一家也。悉從唐使者中藻附表稱賀。國維、汝霖等知之,不以聞,原其隱也。」

  [33] 徐芳烈《浙東紀略》。

  [34] 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一云:「閩中遣僉都御史陸清源解餉十萬給浙東。方國安縱兵搜之,拘清源不遣,蓋馬(士英)、阮(大鋮)所拘也。」他書多雲陸清源被殺。

  [35] 《思文大紀》卷五。

  [36] 陳謙與鄭芝龍關係甚密。林時對記魯監國封陳謙為鎮威伯。

  [37] 黃宗羲《海外慟哭記》。

  [38]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又同書卷二十一勒克德渾奏報滿軍朱瑪喇、和托、濟席哈出戰,當為同一戰役。

  [39] 順治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浙江等處總督張存仁「為塘報官兵大捷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三冊,A3—193號。黃宗羲記:十一月「上募軍於江上,駐蹕西興」,當為十二月事。

  [40] 上引《明清檔案》第三冊。A3—193號。按原文濟席哈作幾什哈,和托作合托。揭帖中還提到熊汝霖也率義兵由牛頭堰過江參加進攻杭州戰役,亦被擊敗。

  [41] 查繼佐《敬修堂釣業》,上魯監國書第十篇,見浙江古籍出版社《海東逸史》外三種。乙酉十二月攻杭州戰役是魯監國政權的一件大事,張岱《石匱書後集》卷四十八《方國安傳》也記載了這次戰役。奇怪的是,當時正在魯監國政權中任兵部主事的黃宗羲竟然闕而不載,不知所為何事。溫睿臨《南疆逸史》卷四《監國魯王》全據黃氏記述,也未載此役。

  [42] 瞿式耜《丙戌九月二十日書寄》,見《瞿式耜集》卷三,書牘。

  [43] 雷亮功《桂林田海記》。

  [44] 雷亮功《桂林田海記》;參見光緒《臨桂縣誌》卷十八《前事志》。

  [45] 吳晉錫《半生自記》卷下。

  [46] 《桂林田海記》說顧奕被任為「翰林院修撰」。

  [47] 光緒《臨桂縣誌》卷十八《前事志》。

  [48] 吳晉錫《半生自記》云:「偽詔余為兵科給事,余揮使者不受。」《思文大紀》卷五記貴州情況說「先是,靖庶偽詔頒行,(貴州巡撫范)鑛固卻之,且勵兵固圉,至是以拱戴疏至」,隆武帝為之「欣然」,給范鑛加銜為都察院右都御史。

  [49] 瞿玄錫作瞿式耜及夫人邵氏「合葬行實」,見《虞山集》。

  [50] 同上。光緒《臨桂縣誌》卷十八《前事志》說:朱亨嘉「令楊國威留守桂林;檄思恩參將陳邦傅以總兵官會於梧州,籍兵千餘人,選宗室五百人為親軍,於十五日東行」。時日稍有不同。

  [51] 雷亮功《桂林田海記》。

  [52] 屈大均《安龍逸史》卷上。

  [53] 《思文大紀》卷一。

  [54] 光緒三十年《臨桂縣誌》卷十八《前事志》。

  [55] 雷亮功《桂林田海記》。

  [56] 屈大均《安龍逸史》卷上,又見李天根《爝火錄》卷十三。

  [57] 參見瞿共美《天南逸史》。

  [58] 瞿玄錫撰其父瞿式耜、母邵氏「合葬行實」,見《虞山集》。

  [59] 瞿共美《天南逸史》作「歸之福京」;《思文大紀》卷五作「械至延中」。馬吉翔從此受到隆武帝的賞識,後來成為永曆朝廷的重臣。

  [60] 《思文大紀》卷五。

  [61] 《思文大紀》卷六。

  [62] 李天根《爝火錄》卷十四。屈大均《安龍逸史》卷上記,「得旨:嚴天鳳、楊國威處斬,貶靖藩為庶人,安置廣東博羅縣,至縣,未幾死。」

  [63] 《思文大紀》卷四、卷六。

  [64] 《瞿式耜集》卷三,書牘。

  [65] 這件詔書在《思文大紀》卷四內記於二月;《爝火錄》載於四月,注云:益陽,遼簡王植之裔孫。

  [66] 《爝火錄》卷十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