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陽明其人
2024-09-27 11:17:05
作者: 度陰山
王陽明的出生頗有神奇的色彩。據文獻記載,王陽明生而有異質,在他誕生之前,祖母夢見有天神身披緋紅玉衣,在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雲」,併名其居為「瑞雲樓」。王陽明出生後,至5歲尚不能言,但已能默記祖父讀過的書。有一天,一個高僧從其家門口過,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其祖父便根據《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便能言。11歲時隨父寓京,次年開始就讀。曾問私塾先生:「何為第一等事?」先生回答:「第一等事無非是科舉及第。」王陽明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第一等事應當是「讀書學聖賢」。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聖賢」「做聖人」便更加篤實地成為王陽明的志向。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王陽明15歲時,出遊居庸關、山海關,縱覽山川,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且性格豪邁,常與同伴以功戰為戲。16歲時,國家邊事吃緊,朝廷議論紛紛,王陽明便讀兵家之書,「每遇賓宴,嘗聚果核,列陣勢以為戲」。17歲時,於洪都(今江西南昌)迎娶諸氏,後偕夫人歸餘姚,學習經義,準備科舉考試。18歲時,他去拜訪了明初純儒吳與弼的弟子婁諒,談及格物之學,以為「聖人必可學而至」,開始「遍讀考亭(朱熹)之書」,並親身實踐格物之說,甚至「亭前格竹」,最終思勞成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
格竹的失敗使他對朱子之學產生懷疑,繼而徘徊流連於佛老之間。21歲時,在浙江鄉試中舉,23歲時,會試不第,歸餘姚,結龍泉詩社,對弈聯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進士及第,與當時的詩詞名家李夢陽、何景明唱和於文壇。次年,授吏部主事,又年,奉命錄囚江北。不久告病歸越,游九華山,出入佛寺、道觀,至次年夏復命還京。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陽明告病歸越,築室陽明洞,行神仙導引之術,終因不得聖道而作罷。弘治十七年(1504年),王陽明主持山東鄉試,是年改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次年,王陽明授徒講學,並與湛若水相交,始歸本於正學。
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抗疏救忠良而得罪閹黨,遭廷杖四十,下詔獄,不久被貶謫至貴州龍場,任驛丞。正德三年(1508年),居夷處困的王陽明頓悟格物致知之旨,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為「龍場悟道」。隨後,王陽明受提學副使席書聘請,主講於府城文明書院,始揭知行合一。正德五年(1510年),王陽明便開始了順遂的仕途。是年,他先升江西廬陵知縣,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次年,調吏部驗封司清司主事,二月為會試同考官,十二月升文選清吏司員外郎。正德七年(1512年),王陽明升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二月又升南京太僕寺少卿。其間,王陽明弟子日眾,徐愛、黃綰等弟子也均在此時受業。他據《大學》古本立格物、誠意之旨,開始以「致良知」行教。正德八年(1513年),王陽明赴任便道歸省,至滁州,督馬政,日與門人游,新舊學生集會於滁,教人靜坐入道之方。次年,王陽明升南京鴻臚寺卿,教人存天理、去人慾。
正德十一年(1516年),經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王陽明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地,平定征南王謝志山、金龍霸王池仲容等的暴動,並行十家牌法。次年,正月至贛,二月平漳南象湖山,十月平南贛衡水、桶岡。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陽明春平三浰,升都察院右副督御史。七月刻古本《大學》,刻《朱子晚年定論》。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受命勘處福建叛軍。行至豐城,聞寧王朱宸濠謀反,遂起義軍平叛。僅用時35天,便生擒寧王及其黨羽,收復南康、九江等所有失地。正德十六年(1521年)六月,王陽明升南京兵部尚書,後封新建伯。是年,他上書乞歸,回到餘姚,開始了長達六年的講學生涯。在此期間,南大吉緒刻《傳習錄》,傳於門弟子間。嘉靖六年(1527年),朝廷命王陽明以原職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廣西思恩、田州,平定思田之亂。起程前,與錢德洪、王畿二弟子在陽明府中天泉橋上論道,提出「四句教法」,是為「天泉證道」。次年二月,思、田平,七月又一鼓作氣,將長期作亂的八寨、斷藤峽一舉蕩平。是年十月,王陽明班師途中肺疾加劇,遂乞骸骨,十一月二十九日,于歸途中卒於江西南安,終年57歲。王陽明逝世之後,因遭佞臣嫉恨,故「爵蔭贈諡諸典皆不行」,並下令禁偽學。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以徐階為首的王門弟子向明穆宗上書,才正式追封他為新建侯,諡文成,從祀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