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2024-09-27 11:16:27 作者: 度陰山

  如何給孩子上好一堂國學課(1)

  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烏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幽抑結滯於音節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於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爾諸教讀,其務體吾意,永以為訓,毋輒因時俗之言,妀廢其繩墨,庶成「蒙以養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譯文】

  古代的教育,是教人以人倫。後世記誦辭章的習氣興起之後,先王的教化便消亡了。如今教育兒童,應當專門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重點。至於栽培涵養的具體方法,則應當以吟詠詩歌來激發他們的志趣,以學習禮儀來端莊他們的儀表,以勸勉讀書來開發他們的心智。現在的人往往認為吟詠詩歌、學習禮儀是不務正業,這是鄙陋庸俗的見解,又怎麼能明白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大致說來,兒童的天性喜歡玩樂卻害怕拘束。就好像草木開始萌芽時,讓它舒展地生長就能枝葉茂盛,如果摧殘阻撓就會衰敗痿痹。現在教育兒童也應當積極鼓勵天性,使得他們心中喜悅,這樣就會不斷進步。這就好比是時雨春風滋潤花木,花木沒有不萌芽生長的;如果花木受到冰霜的侵襲,就會生意蕭索,不斷枯萎。所以通過吟詠詩歌,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志趣,也是為了在吟詠中宣洩他們的精力,在音律中抒發他們的抑鬱之情;通過學習禮儀,不但可以端莊儀表,也是為了在打躬作揖之中活動血脈,在叩拜屈伸之間強健筋骨;通過勸勉讀書,不但可以開發他們的心智,還可以在反覆討論中存養心體,在褒貶諷譽中宣揚志氣。所有這一切都是順導他們的志趣,調理他們的性情,消除他們的鄙陋吝嗇,化去他們的粗劣頑皮,使得他們日漸符合禮儀而不會感到辛苦,心中中正平和而不知不覺,這就是先王立教的深刻含義。

  近世教育兒童,每天只知道督促句讀的功課,嚴格約束卻不知道用禮儀引導,只求耳聰目明卻不知道用善來培養,用鞭子抽打、用繩子捆縛,像對待囚犯一樣。孩子們將學校視作監獄而不肯去,將師長視如仇敵而不想見,想盡各種辦法要逃學去嬉戲玩耍,弄虛作假肆意頑皮,變得庸俗低劣,日益墮落。這是驅使他們作惡卻還要求他們向善,怎麼做得到呢?

  我教學的主張就在於此。我恐怕世俗不能明白,認為我很迂腐,加上我就要離開了,所以特意叮囑告知。諸位教讀務必體察我的用意,以此為終身的教訓,不要因為世俗的言論就改轅易轍,廢除我所訂立的規矩,也許可以收到「在童蒙時就培養兒童純正的品格」的功效吧!諸位務必切記!

  【度陰山曰】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和後面的《教約》相輔相成,都是王陽明教育思想的呈現,前者是綱,後者是目,前者是知,後者是行,二者必須並駕齊驅,才能知行合一。兩者說的是,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者,怎樣才能為孩子上好一堂國學課。這件事的難度很大,即使在明代,許多孩子也不喜歡受教育。王陽明在這裡給出了一個教學大綱,這份大綱,以「良知」為綱,以「致良知」為目,白描了一堂真正的國學課。

  國學課的目的是什麼?即是說,我們通過國學課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來,孩子學完國學課後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就是王陽明國學教育的大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大綱中的這八項品德就是孩子應該具備的,放到任何時代,它都有絕對的生命力。

  孝悌是人在家庭中的良知呈現,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石,而且很容易做到。我們最開始接觸的人就是家庭成員,父母兄弟姐妹,如果在家庭中都無法呈現孝悌的良知,那無論如何都不能保證你到社會上會是個有良知的人。

  所以孔子說,孝悌是為仁之本,為何是本?第一,它容易實現;第二,它是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個致良知的場地。人生,一定要開好局。

  忠、信、禮、義、廉、恥,是我們在社會中良知呈現出來的條目,儘自己心力為他人,是忠;不欺自己不欺他人,是信;懂得禮儀之術,並發自真誠地呈現,是禮;隨情境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是義;潔身自好,是廉;有羞恥之心,是恥。

  這八種品德,並非是我們後天所學到,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它們就藏在我們心中,我們唯一要做的只是把它們呼喚出來,呼喚它們就是在呼喚良知。

  如何呼喚它們呢?

  第一,吟詠詩歌——情感培養

  吟詠詩歌,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志趣,也是為了在吟詠中宣洩他們的精力,在音律中抒發他們的抑鬱之情。孩子有旺盛的精力,還有與生俱來的情感,無論是精力還是情感,都需要外放,詩歌恰好能做到這兩點,詩歌本身就是充滿情感的人類發明,以這種發明來激發出孩子自有的情感,就是在幫助孩子致良知。

  第二,學習禮儀——行為培養

  通過學習禮儀,不但可以端莊儀表,也是為了在打躬作揖之中活動血脈,在叩拜屈伸之間強健筋骨,這仍然是讓孩子通過一種美好的方式宣洩他們的精力。

  第三,勸勉讀書——智慧培養

  通過勸勉讀書,不但可以開發他們的心智,還可以在反覆討論中存養心體,在褒貶諷譽中宣揚志氣。

  吟詠詩歌、學習禮儀、勸勉讀書必須順導他們的志趣,調理他們的性情,消除他們的鄙陋吝嗇,化去他們的粗劣頑皮,使得他們的行為日漸符合禮儀的標準而不會感到辛苦,心中不知不覺變得中正平和。這就是先王立教的深刻含義。

  最後,用這三種方法呼喚孩子們的良知時,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兒童天性喜歡玩樂害怕拘束,同時,他們也有向上的良知之心。避免他們的害怕,關注他們向上的良知之心,就是教育正道。

  孩子本有吟詠詩歌之心,本有學習禮儀之心,本有讀書求知之心,既然有這些心,你只要把它們引導出來即可,不要像對待囚犯那樣對待他們。正如牛的本性就是喜歡吃草,可你非按著它的頭來吃草,這就麻煩了。扼殺孩子的天性,等於犯罪。

  教約——如何給孩子上好一堂國學課(2)

  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偏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凊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蕩未能謹飭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諸童子務要各以實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讀復隨時就事,曲加誨諭開發,然後各退,就席肄業。

  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盪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每學量童生多寡,分為四班。每日輪一班歌詩,其餘皆就收斂容肅聽。每五日則總四班遞歌於本學,每朔望集各學會歌於書院。

  凡習禮,需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體貌習熟,德性堅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詩,每間一日則輪一班習禮,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觀。習禮之日,免其課仿。每十日則總四班遞習於本學。每朔望則集各學會習於書院。

  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紬繹反覆。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凡習禮歌詩之類,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暇及於邪僻。教者如此,則知所施矣。雖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

  【譯文】

  每天清晨,學生參拜行禮完畢,教讀應依次提問學生:在家時熱愛親人、尊敬長輩之心,是否真切而沒有懈怠?在使得父母冬暖夏涼、早晚請安的禮節上,是否能夠躬身實踐而沒有遺漏?在街上行走時,是否注意禮節而沒有放蕩不羈?一切言行心思,是否欺天罔人未能做到忠信篤敬?每位學生都應如實以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讀要隨時根據情況,委婉地加以啟發引導,然後讓他們各自退回座位上學習。

  凡是吟誦詩歌,必須整理儀容,平定呼吸,使得聲音清晰明朗,節奏均勻,不急不躁,不散漫不嘈雜,不氣餒不畏難。時間久了,就會感到精神舒暢,心平氣和。每個學校應當根據學生的多少分為四個班。每天輪流一個班吟誦詩歌,其餘的學生收斂儀容,認真聆聽。每五天讓四個班依次吟誦詩歌,每月初一、十五組織各學堂到書院集體吟誦。

  但凡學習禮儀時,必須澄明內心,排除雜慮。老師要認真審察學生的禮儀細節,容貌舉止。不疏忽不懈怠,不拘謹不害羞,不隨便不粗野,從容而不緩慢,謹慎而不緊張。時間久了,體態儀貌練習得熟練了,德行的培養也就堅定了。學生的班次同吟誦詩歌一樣,每隔一天輪流一個班練習禮儀,其餘的班收斂儀容,認真觀看。練習禮儀的那一天,免去其他的課業。每隔十天,集合四個班在本校依次練習禮儀。每月初一、十五組織各學堂到書院練習禮儀。

  老師講課不在多,貴在精熟。根據學生的資質,能認識兩百字的只教一百字,讓學生的精神力量有所富餘,便不會產生辛苦厭煩的情緒,反而會有收穫的喜悅。在誦讀之時,一定要專心致志,口中所讀、心中所想,字字句句,反覆體會。音節要抑揚頓挫,心胸要寬廣虛靜。時間久了,學生就能明白禮儀,日益聰明了。

  每天的功夫,先考察學生的品德,其次是背書、誦讀,再次是練習禮儀或其他課業,再次是讀書、講課,最後是吟誦詩歌。凡是練習禮儀、吟誦詩歌,都是為了使孩童的天性能夠長存,使他們樂於學習而不感到疲倦,這樣就沒心思去干歪門邪道之事。老師們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該如何教育學生了。當然,這裡所說的也只是個大概,「至於要明白領悟其中的神妙之處,就在於各自的努力了」。

  【度陰山曰】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是教育思想,《教約》則是教育實踐,就像是在教導我們如何給孩子上一天課。

  第一部分:溫故。這個溫故可以看成是前一天的反省或思想總結。主要內容集中在品德上:

  首先是孝,在家時熱愛親人、尊敬長輩之心是否真切而沒有懈怠。

  其次是禮,在使得父母冬暖夏涼、早晚請安的禮節上,是否能夠躬身實踐而沒有遺漏;在街上行走時,是否注意禮節而沒有放蕩不羈。

  最後是誠,一切言行心思,是否欺天罔人未能做到忠信篤敬?

  這些思想內容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已經足夠,孩子致良知,就是孝、禮和不要欺騙。

  第二部分:吟誦詩歌。整理儀容,平定呼吸,使得聲音清晰明朗,節奏均勻,不急不躁,不散漫不嘈雜,不氣餒不畏難。時間久了,就會感到精神舒暢,心平氣和。

  這個部分特別重要,很多人都覺得吟誦詩歌是學知識,其實吟誦詩歌,還能鍛鍊身體和浩然之氣。

  第三部分:學習禮儀,按照分組的辦法,讓學生們互相觀看對方,以此來提高自己。

  最後,老師一定要記住的是,傳授孩子時留有餘地:根據學生的資質,能認識兩百字的只教一百字,讓學生的精神力量有所富餘,便不會產生辛苦厭煩的情緒,反而會有收穫的喜悅。

  一天的課程可大致分為:考察學生的品德—讓學生背誦課文—教導禮儀和其他課業—講授課程—吟誦詩歌。

  這就是一堂最好的國學課,它的時間是一天,不停地重複這一天,就能鍛造出傳承傳統文化的新人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