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第一章 為什麼悟道的是王陽明 何謂第一等事

第一章 為什麼悟道的是王陽明 何謂第一等事

2024-09-27 11:05:08 作者: 度陰山

  對於大明帝國第八任皇帝朱見深(明憲宗)來說,1472年絕對不是個好年頭。韃靼(明朝時由也速迭兒開始,最終由達延汗統一的東部蒙古)從年初到年末持續不斷地攻擊帝國北疆;大運河因為乾旱而枯竭,南方運往北京的糧食只能走遙遠而艱險的海路;四川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暴動,政府軍接二連三地慘敗;蘇州發生洪災,兩萬餘人被衝進大海成了魚蝦的美食。朱見深和他的政府焦頭爛額。

  但對於浙江餘姚王華家來說,1472年是個非常好的年頭。因為就在本年九月三十,王華的老婆生下了一個嬰兒,這個嬰兒就是多年以後的王陽明。

  王陽明早慧,四歲之前,他就把爺爺王天敘經常朗誦的書籍內容全部爛熟在胸。和大多數孩子一樣,他生性活潑、頑皮好動,有一種惹人發火的好奇心。當他四歲開口說話後,總是把王天敘追問得走投無路。同時,他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刻苦鑽研的心。七八歲時,他迷上了中國象棋,很快就把自己沉浸到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去了。

  那個時候,他不是在和別人玩象棋,就是在去和別人玩象棋的路上。吃飯時,他身邊擺著棋譜,睡覺時,他枕邊擺著棋譜,即使洗澡時,他的木桶旁邊也擺著棋譜。最瘋狂時,他廢寢忘食,幾乎忘了自己還有很多儒家經典要讀。

  他的父親王華實在看不下去了,訓斥他:「你整天鼓搗這種『小技』,是違背聖人的教誨。」

  王陽明一本正經地說:「我正是在遵循聖人的教誨啊。」

  王華冷笑:「你老子我是秀才,聖人說過的每句話我都背得滾瓜爛熟,我怎麼從來沒有聽過聖人讓人鼓搗象棋的話?」

  王陽明搖頭晃腦地說:「您說象棋是『小技』,但孔夫子說過,即使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之處(「雖小技,必有可觀者焉」)。這不是告訴人們,可以鑽研象棋這種小技嗎?」

  王華被氣得鬍子抖了兩下,說:「你斷章取義的功夫還真不錯。孔夫子這句話下面還有句話,你可記得?」

  王陽明當然記得,但他搖頭。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王華冷笑:「真是學藝不精。孔夫子下面的話是:但對遠大的事業恐怕有影響,所以君子不從事這些小技藝(「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王陽明假裝恍然大悟:「孔夫子是個性情活潑的人,他肯定支持人鑽研小技。後面那句話大概是後人加上去的,應該不是孔子的話。」

  王華的鬍子又抖了起來。

  王陽明的母親沒有閒工夫和他鬥嘴皮子,索性趁他睡覺時把他的象棋扔到了水裡。小王陽明悲痛不已,還做了首詩來描述象棋的「悽慘」命運:「象棋在於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帥溺水同時休;車馬千里隨波去,相士和川逐浪流;炮響聲音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

  這並未摧折王陽明喜歡鑽研的心,他很快就把象棋的事忘到腦後,又一頭鑽到了道教的養生術里。

  父親王華再次吹鬍子瞪眼,母親嚴肅地站在了王陽明面前。王陽明只好乖乖地將關於養生術的書籍束之高閣,但只要父母不注意,他就會像做賊一樣偷偷地閱讀。好在他很快就從養生術中走了出來,又開始舞槍弄棒。

  王華看著這個孩子,唉聲嘆氣。唯一支持王陽明「為所欲為」的只有他的爺爺王天敘。這是位和藹的老人,飽讀詩書思想開放,允許年輕人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正是在王天敘的保護下,王陽明才充實了自己豐富多彩的少年生活。

  隨著年紀的增長,王陽明的心越來越野,越來越讓當時的人不能接受。1482年,王陽明的父親高中狀元在北京獲取官職。十一歲的王陽明和爺爺王天敘從浙江餘姚前往北京。途經鎮江時,王天敘被他在鎮江的詩友挽留,一行人遊覽金山寺。

  遊玩進入高潮時,有人提議以「金山寺」為名作詩。當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時,王陽明已揮筆而就,這首詩是這樣的:「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王天敘揚揚得意地把孫子的詩傳給眾人看,這些詩友們嘖嘖稱奇。但有幾人打翻了醋罈子,議論說,這樣的詩歌怎麼可能是一個孩子所作,必是王天敘代作,以顯示他孫子的超人才華。王天敘顯然聽到了這樣的議論,為了證明他孫子的確有超人的才華,就讓他們給王陽明命題。

  有人就指著金山寺的「蔽月山房」景點說:「作一首如何?」

  王陽明毫不謙虛,點頭。

  有人要拿筆墨紙硯給王陽明,王陽明拒絕說:「不必。」還未等那人反應過來,他已脫口而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

  對詩歌稍有欣賞力的人就能發現,這首詩語言雖然清新平凡,卻呈現了一種非凡的藝術觀念,它的美幾乎是渾然天成。

  即使那些醋罈子也不得不發自肺腑地稱讚,這真是一首好詩。可王陽明卻發出一聲青澀的冷笑,說道:「文章小事,何足掛齒!」

  眾人大驚。這些人一致認為,王陽明要麼是在玩清高,要麼就是瘋了,文章怎麼是小事?在大明帝國,文章是能獲取高官厚祿的頭等大事,作為知識分子,文章差不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如果文章是小事,那王陽明心中的大事還能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在一年後有了答案。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他看了看王陽明,笑笑,又思考了一會兒,才做出他自認為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這在當時的確是標準答案,正如今天大多數中國人發家致富的「第一等事」一樣,明帝國的知識分子們當然是以讀朱熹理學,通過八股考試,進入仕途為畢生理想。

  王陽明顯然對這個答案不滿意,他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

  老師不自然地「哦」了一聲:「怎麼,你還有不同的看法?」

  王陽明誇張地點頭,說:「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老師目瞪口呆,突然狂笑,然後對著王陽明搖頭:「孩子,你這第一等事可是太高了,哈哈。」

  王陽明對老師的譏笑毫無反應,轉身離去。這件事後來傳到王華的耳里,王華冷笑。有一天,他看到王陽明在院子裡望天,若有所思,就笑著問他:「聽說你要做聖賢?」

  王陽明對父親點了點頭:「當然。」

  王華大笑,說:「你把吹牛皮的功夫放到學業上,該多好。」

  王陽明有點惱怒,回問父親:「聖賢怎麼就做不得,您和我老師都這樣取笑我?」

  王華收起笑容,質問兒子:「你懂什麼叫聖賢?」

  王陽明像背書一樣回答:「聖人就是那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

  王華說:「你雖然把北宋張載這段話背得很紮實,但我告訴你,這是理想主義者的囈語,你怎麼就當真了!」

  王陽明說:「孔子就是這樣的聖人。」

  王華正色道:「那是千年才出的一位聖人,你怎麼能比?」

  王陽明反駁:「大家都是人,怎麼就不能比?」

  王華語塞。

  的確,孔子出生時也不是聖人,是通過後天努力把自己鍛造成聖人的。按王陽明的見解,大家都認為聖人不好做,只是因為被聖人的光環嚇唬住了,不敢去做,所以很多人都和聖人失之交臂。他下定決心,自己絕不可以和聖人失之交臂。

  但是,做聖人的第一步該是什麼呢?

  為天地立心,太空了;為生民立命,太大了;為往聖繼絕學,太遠了。能摸得著看得見的只有「為萬世開太平」。為萬世開太平可不是靠嘴皮子,而要靠出色的軍事能力才能經略四方。

  正是這種「經略四方」的理想,使得王陽明在課堂上總是心不在焉。後來他乾脆就逃課和很多小朋友玩軍事遊戲。不過他組織的軍事遊戲,即使在成人看來也已超越了純粹的玩鬧。他製作了大小旗幟數面,自己則裝扮成指揮官的樣子居中調度。在他手中的旗幟不斷變換時,他的「士兵」們左旋右轉,右旋左轉,很有排兵布陣的架勢。

  王華唉聲嘆氣,可以說,他為這個孩子操碎了心。他大聲訓斥王陽明:「我家是書香門第,你卻搞這些不入流的東西,真是敗壞家風。」

  王陽明深為父親的武斷吃驚,問:「排兵布陣怎麼就是不入流的東西?」

  王華耐住性子解釋道:「本朝自開國以來就重文輕武,凡是有志向的君子都不會參與武事,而且我從來沒聽過哪個聖賢是舞刀弄棒的。」

  王陽明小心翼翼地質問:「孔子不是文武全才嗎?」

  王華跳了起來:「人家是聖人,你只是個普通人。你最正經的事就是好好讀書,將來通過科舉考試,最好成為狀元,像你爹我,就是狀元,大家都喜歡我,尊重我,羨慕我。」

  王陽明轉動眼珠子,不懷好意地問父親:「父親中了狀元,後世子孫還是狀元嗎?」

  王華絲毫沒察覺出這是個陷阱,嚴肅地回答:「你想得美。狀元只是一代,你若想中狀元,還需要刻苦讀書。」

  王陽明隨意地一笑:「原來只是風光一代,但建功立業卻能百世流芳,所以我恐怕不會稀罕狀元。」

  王華氣得發瘋,他拿出家長的姿態來,要體罰王陽明。每每在這個時候,王天敘都會適時地出現,先是好言相勸王華,如果王華不聽,他也拿出家長的架勢來,王華是孝子,只好乖乖地溜走。

  王天敘早就對王華講過大道理:「人才不是管出來的。」

  王華謹慎地反駁說:「但人才是教育出來的。」

  王天敘就反擊道:「最好的教育是引導,不是你這種強制管束,你應該順著孩子的習性去教育。我這個孫子將來必有大成,不是你所能體悟到的。」

  王華搖頭苦笑,他實在看不出這個有點多動症、喜歡吹牛皮,整天都在搞「小技」的孩子將來能有什麼大成。

  王華不了解王陽明,王陽明的確有多動症,但絕不是吹牛大王。為了實現「經略四方」的志向,他很是投入。除了頻繁地組織軍事模擬外,他苦練騎射,遍覽兵法,在史籍中尋找出色的軍事家傳記反覆閱讀,然後把這些人打過的著名戰役在現實中還原,不停地模擬。

  在模擬之外,他還極為認真地進行過實地考察。1486年,十五歲的他單槍匹馬私出居庸關。當時大明帝國的主要敵人就是居庸關外的蒙古人,他們三番五次攻擊大明帝國的邊疆,王陽明私出居庸關,正是為了實地考察蒙古人,希望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當他在居庸關外的一條羊腸小道上騎馬漫行時,兩個蒙古人在他不遠處信馬由韁。王陽明熱血澎湃,從身後抽出弓,搭上一支利箭,扯開嗓門向那兩個蒙古人大喊:「哪裡走,吃我一箭!」

  兩個蒙古人突然發現一匹馬騰空而來,馬上端坐一人,正朝他們的方向彎弓。他們從未在此遇過這樣的情況,所以嚇得魂飛魄散,調轉馬頭,帶著哭腔拍馬就跑。王陽明在後面大喊大叫,追出了幾里才停住。他看著兩人的背影哈哈大笑,很為自己的勇氣而自豪。不過,他這樣做的目的並無惡意,他只是想練練自己的膽子。隨後,他就和當地的蒙古人打成一片,在居庸關外待了一個月,他深刻了解了蒙古人的生活習慣和軍事訓練方式,後來還在一場蒙古人組織的射箭比賽上拔得頭籌,又在蒙古人組織的摔跤比賽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當他回到北京時,他父親王華的肺都被氣炸了。王陽明在爺爺王天敘的庇護下才沒有受皮肉之苦。這件事不久,北京郊區發生了農民暴動。這是件大事,皇帝朱見深要各位大臣出謀劃策,王陽明得到消息後,興奮不已,他連夜寫了一篇《平安策》,請求父親交給皇帝。王華斜眼看了看他,又拿過他的《平安策》掃了幾眼,就扔給他,說:「老生常談,無濟於事。」

  然後王華拿出了另一副腔調:「我說,你就不能幹點正經事嗎?」

  王陽明在心裡說:「我現在做的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怎麼就不是正經事了?」

  王華似乎注意到了兒子的心思,指責他:「你四處亂逛,像個夜遊神,我聽說你有事沒事就去逛于謙廟?」

  王陽明回答:「于謙是大英雄,當初土木堡之變,如果不是他守衛北京城,蒙古人可能就把這座城給攻陷了。」

  王華又問:「你還很喜歡東漢的馬援?」

  王陽明激動地回答:「他平定交趾,實在是天底下第一等豪傑。」

  王華嘆了口氣:「你呀,羨慕英雄豪傑我不反對,但你想過沒有,人家是趕上了時勢,人家有平台施展。你要真想做那樣的英雄豪傑,就要讀書做官,只有做了官才有平台給你施展。」

  從以上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獲得以下信息:因為王陽明太聰明,所以能積累起大量的知識,同時,極致的聰明也使他目空一切,把別人看得特別重的東西視為糞土,並且樹立起高人一等的理想。又因為他與生俱來一種「英毅凌邁,超俠不羈」的性格,使他渾身散發著任俠情懷和要在戰場上摧敵制勝的偉大心愿。

  但也正如他老爹王華所說,他現在只是空想,因為沒有平台。王陽明也經常問自己,施展經略四方的平台到底在哪裡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