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皇帝為什麼不肯南逃保命
2024-09-26 10:39:44
作者: 羅振宇
這個故事大家都熟悉,我們回到剛才撂下的周皇后的那句話上。周皇后臨死前說,夫君,你就是不聽我的勸,你別忘了,咱南京還有一個家,咱們應該早早地南遷。說完這番話後,周皇后就自縊身亡。但是這句話引發的問題卻是我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有趣的一個謎題,就是崇禎皇帝為什麼不跑?
對於任何一個生物來說,風險來臨,跑是正常反應,也沒什麼丟臉的。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遇到這種情況,只要還有可能,不都是跑嗎,西晉不行了,南遷永嘉南渡建東晉;安祿山打來了,唐玄宗帶著楊玉環就跑,楊玉環耽誤了跑,那殺掉接著跑;後唐唐僖宗都跑過。北宋滅亡了,康王趙構也跑,到南邊建南宋,這是正常的。
尤其是宋朝那個宋徽宗,你別以為宋徽宗是老老實實被摁在東京汴梁的,沒有,人家在1125年的時候,金軍南下,第一反應就是跑,把兒子叫來,你來當皇帝吧,欽宗,你來做,我到鎮江去進香,到佛祖面前去為國家祈福,就跑了。後來是因為金軍退出了,他覺得沒事兒了,又怕大權旁落,這才二次回到東京汴梁。金國人殺了一個回馬槍,才把老爺子給摁在東京。不是不跑,所有的皇帝都有這個本能。
而且跑的時候,你會發現歷朝歷代的皇帝腿腳都挺快,南宋趙構是從揚州到南京、到杭州、到溫州,最後搜山檢海捉趙構,一直跑到海上去了。包括南明朝那個後來的永曆帝,不是直接跑進了緬甸嗎?崇禎皇帝為什麼不跑?
當然事後來復判的話,作為歷史我們不容假設,但是我們如果假設他跑了,實際上當時對明朝來說還是相對有利的。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分析三個簡單的條件:第一,北方當時是連年大旱、大災,兵連禍結,北方已經糜爛了。那你跑到南方之後,把一片爛攤子丟給李自成。後來證明李自成實際上沒有行政統治能力,他一幫農民軍,沒有長期的行政習慣和傳統;加上北方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清朝,後金在那兒盯著他。把所有這些爛攤子和問題扔給李自成,沒準兒李自成真的就像後來那樣,一會兒就兵敗如山倒,那你崇禎皇帝再帶著自己的幾百年皇權正統殺回去,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第二,就是如果你跑,那麼在南方建立南明,跟北方,不管是李自成的政權還是清朝,我們劃疆而治。這裡存在一個合法性問題,因為你是崇禎,你是皇帝,是天然具有合法性的。無論是東晉的司馬睿,還是南宋的趙構,其實在剛剛登基的時候,都面對著巨大的一個統治合法性的問題。因為徽欽二帝北狩,被金國人抓走,沒有正式讓位給你趙構。趙構一朝,南宋高宗一朝,始終面對著一個是不是要迎二聖還朝?你這個皇位坐得是不是合法?始終面對這個問題,秦檜的故事、岳飛的故事,都是糾結在這個問題上。
可是崇禎沒有這個問題,無論你跑哪裡你就是正根的皇帝。後來南明出現什麼福王系、唐王系,包括左良玉的叛亂等等,都是在爭奪這個合法性,導致南明沒有辦法擰成一股繩,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力量來抗清,這就是後來的問題。崇禎皇帝不南遷,也直接導致後來南明的覆亡。
更重要的一條,是明朝有一個天然的優越之處,就是在明成祖朱棣的時候,當時遷都到北京,南京是留下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系統的。北方有一個尚書,南方就有一個,明朝始終是雙首都制。崇禎皇帝如果南遷到南京,他是有一套現成的,馬上就可以啟動的行政班子可以接受管理。這比當時南宋的高宗趙構面對的情形要好得太多太多了。但是他沒有做,沒有跑。為什麼?
那讓我們回溯到歷史。有時候中國人讀歷史,老喜歡講一句話,叫說時遲那時快。而實際情況是什麼?是說時快,那時遲。
大家說明朝,有一句話叫「傳庭死,明朝亡」。傳庭是誰?孫傳庭。孫傳庭在潼關戰死,跟李自成沖入敵陣戰死了。1643年的冬天,李自成大軍正式揮兵東進,1643年的12月30日,距離崇禎皇帝死的4月25日將近5個月,完全來得及跑,為什麼不跑?
其實在1644年的2月,大概是2月20日,其中有一個大臣,這個人姓李,叫李明睿,他就提出了整套的方案,說老爺子,不行了,咱跑吧。崇禎皇帝他不知道嗎?他也知道,說是該跑,但是他跟李明睿講了一句話,說這個事要保密,事不可泄,泄我則殺你之頭。隨後李明睿就根據主子的意思提出了一整套方案。
比如讓皇帝掏私房錢,即內帑,募一些兵,來保護自己南逃。
崇禎皇帝剛開始聽著這個方案,覺得有道理,但要自己掏錢,發內帑?就猶豫了。崇禎皇帝認為這錢要出得戶部出。李明睿說,那要戶部出,這事兒就變成國家財政的事,就必須提交到朝堂上,讓閣臣們來共同商討了。
於是第二天,1644年的2月21日,這件事就提到了閣臣會議上。馬上就有人提出來反對,不行,你不能走,君死社稷,謂之大義。你會說,這個朝臣也是渾蛋,你這個時候擋著這個事幹嗎?你要務實,要實事求是。但是如果你站在當時士大夫的心態上,你是可以理解這個建議的。
因為第一,確實沒到最後一刻,最後一支力量還沒有押上去。這支力量就是我們後來都知道的吳三桂,關寧鐵騎,還在那個地方,山海關那兒擋著後金。應該把他調回來,如果這支部隊再淪陷了,才到了最後一刻。就是說還有指望。
第二,要知道北京城在崇禎年間,已經是一面破鼓萬人捶,已經被圍城過五回了。當然圍城的都是後金的隊伍,少數民族,往往是搶點東西就跑了。北京城戒嚴這件事對於崇禎君臣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這一回有那麼嚴重嗎?
第三個原因就更重要,要知道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裡面有一個東西,就是歷史和祖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歷史性的。我們今天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是當時上上下下腦子裡都知道一件事,這件事像一根刺一樣扎在每個人的腦子裡。
這件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那會兒。英宗因為北狩在土木堡的時候,讓北元給抓了,這邊扶了一個景泰帝,剛開始是監國,後來當了皇帝。怎麼辦?北京城又被蒙古人給圍了。這個時候就有大臣出來說南遷,這個人是徐有貞。徐有貞說了跟剛才周皇后一樣的話,我們南方還有一個家,一整套班子,我們去那兒吧。
這個時候朝臣蹦出來一個人說我反對,這個人是于謙,很多人讀過他寫的詩,千錘萬鑿出深山。于謙說不能走。不能走怎麼辦?于謙說我來,我來。于謙真的挺厲害,就主持了北京城的保衛戰,然後就成功了,北元的隊伍退走了。
事實證明,最後一刻堅守還是有道理的,保住了一片錦繡江山。這個時候策劃南遷的徐有貞反而成了一種奸臣,至少是失敗的言論。徐有貞後來被證明真的就是個奸臣。因為後來明英宗被放回來之後,在南苑當他的太上皇,然後徐有貞就策劃了奪門之變,讓明英宗復位,把景泰帝這一支就給幹掉了。雖然明朝的君臣表面上不說徐有貞是奸臣,因為畢竟英宗是他們的祖先;但是徐有貞的奸臣形象,和他做這樣一次錯誤的政策建議連在了一起。
一百多年後,討論這件事情的崇禎君臣都瞬間想起了這件事情,不能跑,跑就是奸臣,就是投降派。雖然是務實,務實派有時候就是投降派,這個時候誰反對跑,反而是忠臣,是再世的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