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羅輯思維(全5冊)> 03 化為泡沫的理想悲劇

03 化為泡沫的理想悲劇

2024-09-26 10:37:21 作者: 羅振宇

  回到前面介紹的,為什麼法國人希望威爾遜能去戰區看看?就是希望他能親眼看到法國的這種慘狀,或許美國人就更能理解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的那些看起來非常苛刻的要求。但是威爾遜就是不去,而且拒絕得還很氣憤。

  威爾遜對自己的人說:「法國人是要讓我看那些被戰爭肆虐過的地區,以為我在看見慘狀之後就會聽任他們的擺布。」他絕不能這樣被人操縱。和平必須平靜地降臨,不能有感情因素。威爾遜還說了一句話:「就算是法國全國都被炸成了一個大彈坑,最後的和解方案也不會因此更改。」

  這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的思維方式。為了我要構建的那個理想世界,現實是不值得考慮的,甚至我看都不要看,因為我擔心看了一眼之後,就會在情緒上被操縱。

  威爾遜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本人就有這樣的傾向。他的國務卿藍辛就諷刺他說:「如果和他的直覺不符,哪怕事實就擺在那兒他也會視而不見。這是一種像神一樣的權力,只揀正確的說。」

  在巴黎和會期間,法國總理克里蒙梭說過一句話:「我發現,自己就夾在耶穌基督和拿破崙中間。」這言下之意就是,英國人是拿破崙,只想著要利益;而美國總統威爾遜只想著當聖人耶穌,拿著道德優越感欺負人,完全不看現實。

  這樣達成的《凡爾賽合約》當然是一個四不像。不是會議時間不夠長,不是在場的政治家不用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威爾遜帶來的光芒萬丈的理想主義,讓所有來自現實的聲音,都顯得自慚形穢、凌亂不堪,顯得剩下的所有聲音都變成了亂成一團的利益紛爭。但是最後巴黎和會開成了一地雞毛,理想主義的東西只剩下了形式,而現實主義的因素又沒有得到充分的考慮。這樣的巴黎和會,反而為20年後的另一場災難種下了根。

  《締造和平》這本書,專門介紹巴黎和會,威爾遜參加巴黎和會的時候,就是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主張。這套理想,今天聽起來都很令人神往。在一戰之後的那個時刻,真是烏煙瘴氣中的一股清流。但是結果很可惜,巴黎和會開完了,回頭一看,一條都沒能實現。

  你說不搞秘密外交,那為什麼巴黎和會最後還是開成了三巨頭的小圈子的私人會議?你說,成立國際聯盟,設想是你提的,國際聯盟也成立起來了,到頭來反而是美國自己沒有參加。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最終變成了一個美麗的水泡。

  巴黎和會的歷史,很多人對那幾位和平締造者,對英國首相、法國總理、美國總統總是有微詞。說他們對現實妥協了,沒有實現理想,而且還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責任。但是像希特勒這樣的野心家,像日本那樣的軍國主義國家,為了煽動人民,什麼都可以拿來做藉口。這筆帳算到威爾遜他們頭上,這不公平。

  

  說到這兒,你會不會以為我要為威爾遜喊冤?不是的。理想主義者威爾遜還是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這是我看完了《締造和平》這本書,得到的一個很重要的心得。

  巴黎和會結束後,威爾遜回到美國。這個時候,他的處境發生了一個變化。在巴黎他是美國總統,就代表美國,但是回到國內,他可不代表美國,有太多的政敵在等著他。最後,他付出半年口舌爭取的所有結果幾乎都付諸東流了。美國國會否決了《凡爾賽和約》,美國提議的國際聯盟成立了,美國也決定不參加。

  為什麼?這就得回到威爾遜這個人的性格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