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人格
2024-09-26 06:24:19
作者: 吳思
漢恆帝時期(公元147—167年),陳蕃出任樂安太守,聽說治下有一位叫趙宣的平民百姓,鄉邑間盛讚其人至孝。父母去世,按常規要守喪三年,或居家,或結廬墓旁,這位趙宣竟然守喪二十餘年,而且一直住在未封閉的墓道之中。
陳蕃——就是《世說新語》開篇說的那位「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的陳仲舉——聽到了眾人的推薦,便會見了這位「州郡數禮請之」的孝子。聊起家常,陳蕃發現趙宣有五個不到二十歲的孩子。陳蕃大怒。這傢伙睡在墓道中幹了什麼?這不是「誣(三點水+於)鬼神」嗎?「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語出《禮記》),你踮著腳尖夠不上倒也罷了,假充什麼聖賢?這不是「誑時惑眾」嗎?於是陳蕃將趙宣治罪[82] 。
恆帝時期的東漢並不是什麼好世道。連年歉收,盜賊四起,宦官干政,黨禍不斷,立國一百二十多年的東漢已然日薄西山,露出了衰亡之象。但是我們透過這個故事仍然可以想見當時的道德風尚,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怎樣誑時惑眾,憑藉何種表現就能夠誑時惑眾。
時代真是不同了。試想,今天的中國還會有人做趙宣做的事嗎?即使他想誑時惑眾?趙宣的行為恐怕已經超出了今日瘋子的想像力範圍。再退一步想,如果有人重新提倡守喪三年,我們會覺得這很正常,很自然,因而衷心擁護嗎?如今國家規定的喪假是三天,似乎沒有人建議延長十倍八倍以撈取政治資本道德資本或別的什麼資本。兩千年屹立不倒的常規,如今已經不正常了。
我這裡說的不是某種無足輕重的禮數。「孝為仁之本。」孔子叫世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又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83],他為我們描述的是一種以仁孝為核心的理想人格,據說上合天理,下依人性,發為禮義。它為兩千年來數以億計人們提供了為什麼生活和怎樣生活的權威答案,而且獲得了吸引人去假冒的崇高地位。
孔子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