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王陽明心學> 五、天生我材必有用:認識你的天命

五、天生我材必有用:認識你的天命

2024-09-26 05:02:59 作者: 王覺仁

  王汝中、省曾侍坐。

  先生握扇命曰:「你們用扇。」

  省曾起對曰:「不敢。」

  先生曰:「聖人之學不是這等捆縛苦楚的,不是裝做道學的模樣。」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汝中曰:「觀『仲尼與曾點言志』一章略見。」

  先生曰:「然。以此章觀之,聖人何等寬洪包含氣象?且為師者問志於群弟子,三子皆整頓以對,至於曾點,飄飄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來,何等狂態?及至言志,又不對師之問目,都是狂言。設在伊川,或斥罵起來了。聖人乃復稱許他,何等氣象?聖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人之才氣如何同得?」

  ——《傳習錄·下·門人黃省曾錄》

  教育就是要尊重個性,實現天性

  王汝中,名畿,號龍溪,浙江山陰人,官至兵部郎中。

  黃省曾,字勉之,號五嶽山人,未入仕,以詩文名於世。

  小王和小黃兩位同學陪王陽明在一塊兒坐。時值盛夏,酷熱難耐,王陽明拿扇子給他們,說:「你們用扇。」

  小黃趕緊站起來說:「不敢。」

  王陽明說:「聖人的學問不是這樣束縛痛苦的,不用裝作道學的模樣。」

  小王說:「從《論語》『仲尼與曾點言志』那一章中,就能大致看到。」

  王陽明說:「對。從這一章可以看出,聖人具有多麼寬廣包容的氣象!老師詢問弟子們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嚴肅地回答了提問,而曾點卻飄飄然不把那三個人看在眼裡,獨自去彈起瑟來,這是何等狂態!等到他表達志向的時候,又不針對老師的問題,口出狂言。假如是程頤遇到這種情況,或許便斥罵起來了,孔子卻還稱許他,這是何等氣象!聖人教育人,不是束縛他按一個模式來修行,狂者就從狂處成就他,狷者就從狷處成就他。人的才氣怎麼可能完全相同呢?」

  按照《論語》的解釋,所謂狂者,就是銳意進取者;所謂狷者,就是有所不為者。二者的天性截然不同,但在王陽明看來,無論學人的個性、才氣如何千差萬別,都一樣能在修行上有所成就。因為,孔門聖學的教育思想本來就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絕不會用一套僵死的教條去要求所有學生,更不會把所有學生都變成一個模子裡面倒出來的。

  換言之,真正的教育,非但不會抹殺個性或扼殺天性,反而尊重個性、保護天性,進而激發每個人的內在潛能,讓學生沿著個性化的道路發展,做最優秀的自己,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其與生俱來的天性。

  用王陽明的話說,這就叫「隨才成就」「不拘死格」。

  「人要隨才成就,才是其所能為,如夔之樂,稷之種,是他資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體純乎天理。」(《傳習錄》卷上)

  人要根據自己的才能來成長,才是他所能做到的。比如夔(相傳為舜的樂官)對於音樂,稷(古代掌管農事的官員)對於種植,是他們的資質自然能如此。成就一個人,也只是要他的心體達到純粹天理的境界。

  「且如一園竹,只要同此枝節,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節節,都要高下大小一樣,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輩只要去培養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異處。」(《傳習錄》卷下)

  比如一園的竹子,只要枝節差不多,就是在大的方面實現了一致。如果一定要每根竹子的枝枝節節、高低大小都一樣,就不能體現自然的妙手了。你們只要去培養良知:良知相同,有其他不同處也無妨。

  由此可見,陽明心學教人存天理、致良知,並不是要把所有學生都弄得千人一面,而是要讓大家百花齊放——從天理和良知的角度看,每朵花只要最大程度地展現了它的美麗和芬芳,就是在大的方面實現了一致,這就叫「只要同此枝節,便是大同」;從個性和天性的角度看,不同品種的花之間,其顏色、形狀、香味等,又是各不相同、大異其趣的,這就叫「良知同,更不妨有異處」。

  再打個比方,每屆奧運會大概有300個比賽項目,對於最終奪取金牌的運動員來講,他們的相同點是很顯著的,即都是通過艱苦的訓練、頑強的拼搏把人體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致。但是與此同時,他們每個人的參賽項目、身體條件、運動能力、職業優勢又是各不相同的。在此,「同」不會妨害「異」,「異」也不會妨害「同」。而儒家(心學)的教育思想與修行的道理也與此類似——在天理和良知上達至相同的境界,並不會抹殺個體之間的種種差異,更不會妨害每個人獨特個性的發展與本具天性的實現。

  自我教育:認識你的天命

  要判斷一種教育的好壞,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在啟發還是在灌輸,是在引導還是在壓制。前者必然尊重個性、保護天性,後者必然泯滅個性、扼殺天性。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其實都是負有「天命」的,就像李白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的性情、好惡和天賦各不相同,只要是正當的,就不應該有高低貴賤之分。教育的責任就是去發現每個人不同的資質、才氣、稟賦,再給他提供適合其天性的教育。

  如果說人的天性是一顆種子,那麼適合其天性的教育就是土壤。有了這個土壤,再給他人格教育的養分,給他自由思想的空氣,給他生命意義的陽光,他自然就會茁壯成長,成為他最想成為的那個人。

  我相信,只要我們的社會找到一套新的遊戲規則,不把「成功」狹隘地定義為錢和權,不根據人們的職業和經濟狀況對人進行價值排序,也不對所有社會成員灌輸單一的價值觀,那麼我們就無須擔心所有人都會搶著去當富豪、明星或網紅,或者都去爭奪「高薪體面」的行業和職位。

  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育能像王陽明所講的那樣,「不拘死格,隨才成就,狂者就從狂處成就他,狷者就從狷處成就他」,人們自然會在三百六十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最重要的是,就在一個人從事著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工作時,所謂的成功、幸福、快樂也就不期而至了。

  從嚴格意義上講,只要一個人沒有實現他的天命,就是這個世界的損失,也是所有人的損失。然而迄今為止,這個世界上估計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教育能夠完全實現每個人的天性。在這一點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別,也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質上的。

  可是,即使這個目標非常遙遠,它卻是人類必須追求的永恆理想之一。在實現這個理想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前進得很慢,但絕不應停滯,更不應倒退。而且,最重要的並不在於這個理想能否最終實現,而是在於我們能否面朝它,並一直走向它。

  儒家講「知天命」,講「踐形盡性」,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事實上就是在描畫這種理想,並且啟發、引導學人朝著這個理想無限趨近。

  《讓天賦自由》的作者羅賓遜說:「天命,是指『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互相結合的境界,所以你必須及早發現可以被你視為玩樂的工作。……很多成功的人找到了自己生來就應該做的事,並傾注龐大心力,即使明天世界就顛倒過來,他們也會設法調整自己的能力,以因應世界的變遷,同時繼續與自己的天命結合,因為他們已經具有內化的理解力。」

  所謂「內化的理解力」,其實就是認識自己,深刻了解自己與生俱來的個性與天性。一旦你認識了自己的天命,它就會成為你的「生命磁石」,即使外在環境一直在阻礙你,或者不斷在變化,最終也無法阻擋你與自己「生命磁石」的結合。

  身處今天這個嚴重內卷的時代,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遊戲規則,也改變不了應試教育的體制,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擁有自我教育和終身成長的權利——你可以拒絕社會強加給你的單一價值觀,可以拒絕在狹隘的「價值排序」中對號入座,也可以對「一考定終身」或「一職定終身」的遊戲規則勇敢地說不!

  是的,你可以說不,但前提是你要認識自己的天命。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知命,才能立命。

  王陽明說:「立者,創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類。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嘗有,而今始建立之謂。」(《傳習錄》卷中)

  今天,無論是還在應試教育中苦苦煎熬的莘莘學子,還是已經在社會上拼得頭破血流的職場中人,只要從現在開始認識你的天命、建立你的天命,找到你喜歡做並且擅長做的事,那麼總有一天,你必然會與屬於你的幸福和成功不期而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