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王陽明心學> 三、內心強大的真正秘密

三、內心強大的真正秘密

2024-09-26 05:01:33 作者: 王覺仁

  (陸澄)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後世所講,卻是如此。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周公制禮作樂,以文天下。皆聖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於周公?孔子刪述六經,以詔萬世,亦聖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於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傳習錄·上·陸澄錄》

  不是敵人太過強大,而是我們太過弱小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一個光著腳的人要去遠方,但是道路上布滿荊棘,他該怎麼辦?

  答案一:打著赤腳一路踩過去;答案二:把路上的荊棘砍光;答案三:穿上一雙結實的鞋子。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答案三。所以,這個問題對所有正常人來講,都不成其為問題。那麼,接下來請看問題二:

  一個人毫無準備地來到世界上,但這個世界是如此險惡,他該怎麼辦?

  答案一:豁出命去跟這個世界拼殺;答案二:把世界改造得和諧一點兒;答案三:修煉一個強大的內心。

  只要腦子還清醒,我想大家都會選擇答案三。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人生並不是這麼一道簡單的選擇題。你回想一下,在你踏入這個險惡的社會之前,有人提醒你要修煉內心了嗎?就算有,你知道內心強大的真正定義是什麼嗎?就算知道,你真的已經修煉出一個足夠強大的內心了嗎?

  如果我所料不錯,面對這三個問題,多數人都會一臉茫然地搖頭。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其實是被動的,因為事先沒有任何人徵求過我們的意見。正由於此,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我們都是「被拋在世」的。

  我們被拋在世、慢慢長大後,被要求學習很多知識,掌握很多謀生技能,了解很多人情世故,洞悉形形色色的潛規則,然後就被拋到職場、商場或官場上去拼殺。看上去,我們準備得很充分,可是幾輪拼殺下來,往往遍體鱗傷,無力再戰。

  你想過這到底是為什麼嗎?

  在衝上戰場之前,我們明明記得自己已經戴上了頭盔,穿上了鎧甲,拿上了刀劍,還跨上了戰馬,可為什麼還是被砍得七葷八素、傷痕累累呢?

  原因很簡單:不是敵人太過強大,而是我們太過弱小。

  我們為什麼弱小?

  因為我們所有的裝備都齊了,可就差一件護心保命、刀槍不入的「軟蝟甲」。

  那麼,什麼才是我們人生戰場上不可或缺的「軟蝟甲」呢?

  別急,通過小陸同學的問題,我們慢慢就能找到答案。

  小陸雖然整天跟在王陽明身邊學習聖人之道,可他的悟性顯然沒有徐愛高,所以經常提一些比較缺乏技術含量的問題——不過還好是這樣的問題,才有利於我們這些同樣悟性不高的同學跟他一塊兒學習;另外,雖然問題質量不高,王陽明的答案卻真正是心學的命根子,也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

  這不,小陸同學這兩天碰上了煩心事,本想用王老師教的心學功夫對付一下,沒想到終究還是內力不足,事情不但沒解決,還徒增煩惱,只好向老師求教:「我聽說,聖人面對外在的事物和變化時,總有無窮的應對方法,莫非是他們事先都研究過?」

  小陸同學的毛病跟我們類似,以為學好了文化知識,掌握了謀生技能,了解了人情世故和潛規則,就能出去打天下了,沒想到還是嫩了點兒,三兩下就敗下陣來了。小陸很鬱悶:人家過去那些成功人士(聖人)不也只是如此嗎?莫非是我的知識不夠多,技能不夠高,對人情世故和潛規則還沒研究透?

  王陽明的回答是:「哪裡能研究得了那麼多?聖人之心如同明鏡,只是一個乾淨明亮,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不可能過去的事物影像還停留著,還沒來的事物就已經映照在上面了。如果像後世人們所說的那樣,聖人預先把什麼都研究過了,那就與聖人之學嚴重背離了。周公制禮作樂惠及天下,都是過去聖人能做到的,堯舜為何不都做了而等到周公呢?孔子編纂六經教育萬世,也是過去聖人能做到的,周公為何不先做了而等到孔子呢?所以,聖人是遇到這樣的時代,才做這樣的事情。只怕你鏡子不明亮,不怕物來不能照。研究事物的變化,也是事物照到鏡子時的事,但前提是你要先有讓鏡子明亮的功夫。說到底,你要擔心的只是你的鏡子不夠亮,不用擔心事物的變化無法應對。」

  小陸同學聽完,皺著眉頭在那兒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聽懂了沒有。

  旁邊的徐愛一看,料他必是找不著北,趕緊又為他解釋了一番:「人的心就像鏡子,不過聖人的心是明亮的鏡子,常人的心是昏暗的鏡子。近代的格物之說(指程朱之學),就如同以鏡照物,主要是在『照』上用功,但不知鏡子本身烏漆麻黑的,如何照得見?而先生的格物,卻是專門去磨那鏡子,讓它通體明亮,這就叫在『磨』上用功,但是鏡子磨亮之後,並不是一切就可以了,還是要去照物。」

  要追求面子,更要關心「里子」

  如果你跟小陸同學一樣困惑,那並不說明你笨,只能表明你很少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王陽明教我們磨亮心的鏡子,意思就是要我們把習慣向外「照物」的眼睛轉回來,審視自己的內心,認識真實的自我。具體而言,就是要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上,尋找並建立起一種不被物奪、不為境轉、不追隨流俗、不盲從他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為什麼活著?人生有何意義?要做什麼事才不會虛度此生?我要的是什麼?什麼東西對我是好的、正確的、重要的?什麼對我是壞的、錯誤的、次要的?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活了一輩子,也許從來沒有思考過上述問題。

  有一個故事,說在一個國際夏令營里,老師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討論一個問題,題目是「世界糧食匱乏問題」。孩子們都聽不懂,於是美國孩子第一個問:「什麼是世界?」美國人牛氣慣了,所以只知道有美國,從不知有世界。非洲孩子問:「什麼是糧食?」他太窮了,所以不知糧食為何物。歐洲孩子問:「什麼是匱乏?」他太富了,也沒見過「匱乏」什麼樣。最後輪到中國孩子,他問:「什麼是問題?」中國孩子只知道接受現成的答案,既不善於提問題,也不善于思考和解決問題,所以只能提這樣的「問題」。

  這當然是個笑話,但是,這個笑話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事實。現代人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實用知識,目的是將來成為各個領域的專門人才,而在事關人生的根本問題上,卻很少有人去思考。

  愛因斯坦認為,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每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他把這種能力稱為「人的內在自由」。而錯誤的教育,只會向學生灌輸特定的知識,表面上培養了專家,實際上卻扼殺了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內在自由」。所以愛因斯坦才會說,所謂專家,無非是訓練有素的狗。

  的確,如果一個人從未獨立思考人生的意義,從未面對真實的自我,內心世界混亂而又迷茫,那他就算掌握再多專門知識,充其量也只能幫自己多找到幾根「肉骨頭」而已。

  要避免成為一條「訓練有素的狗」,就必須對於上述那幾個根本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

  原則上講,由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上述問題的答案也應該千差萬別,但在當今世界上,如果我們進行問卷調查,多數人的回答卻可能是極其相似,甚至驚人一致的。換句話說,絕大多數答案可能都會圍繞一個簡單的核心,那就是——物質上的成功。

  一個人要在世界上生存,固然需要各種物質條件,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有意義的生活」絕對不能僅僅用物質標準來衡量,更不能簡化為金錢、權力、地位和名望。事實上,上天給予每個人的稟賦、性情、能力、好惡,以及人生起點、成長條件、生活環境、外在機遇等等,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至少在理論上講,沒有兩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百分之百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今天的年輕人都以成為「網紅」「明星」和「富豪」為人生目標,大家都在拼命追求票子、位子、房子、車子,總想活得更有面子,卻沒人去關心生命的「里子」,那這個社會絕對是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做真正的自己,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人活在世上,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事才有意義,從來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千差萬別的。

  在我們身邊,就有一些人的活法,和多數人不太一樣,有時候會讓我們感到難以理解。

  一個年近九旬的老人,生活在一個荒山禿嶺、風沙肆虐的地方。23歲那年,他在光禿禿的荒山上種下了第一棵樹,然後「種樹」就成了他畢生的事業和唯一的使命。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他用一把鋤頭、一副肩頭和一個甲子的時光種綠了家鄉的每一個山頭。60多年裡,他親手種下了8萬餘株各類樹木,面積達到133公頃。如今樹已成蔭,山已成林,可他說,只要還活著,走得動,就要一直種下去……

  一個擁有高學歷的美國青年,可以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一所偏僻小學教書,而他在中國教書5年所積累的「物質財富」,就是一個隨身攜帶的帆布包,裡面有一頂棒球帽、一本相冊、兩套換洗衣服、一雙舊球鞋,還有飯盆、口杯、牙刷、剃鬚刀等生活必需品,最後就是一面五星紅旗。當有人問他為何把中國國旗帶在身邊時,他說是為了時時提醒自己:你現在是一位中國教師,你要多為中國教書育人。

  一對年近五旬的夫妻,在一所腫瘤醫院旁邊的小巷裡搭了個「抗癌廚房」,每天凌晨四點備好爐火,供病人家屬炒菜,為的是讓病人吃到家的味道。而他們收取的費用,起初是炒一個菜五毛錢,後來煤、電漲價,才改收一元錢,只為維持收支平衡,過年期間還免費。從2003年起,他們十餘年如一日,起早貪黑,卻不是為了賺錢。他們的初心很簡單:「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讓病人吃得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

  一位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女教授,早年僑居海外,執教於美國、加拿大的多所大學,卻從1979年開始,每年利用假期時間回中國講學,並主動提出不要任何報酬。幾十年來,她到國內幾十所大學巡迴講學,舉行古典詩詞專題講演數百場,培養了大批學術人才。如今,90多歲高齡的她仍講學不輟,還捐出3500多萬元支持傳統文化研究。她說:「人的精神品格能夠提升,提升以後,他就有他自己內心的一份快樂。他不會每天總是為追求現實的那一點金錢之類的東西,而丟掉人生最寶貴的價值。」

  那個一生種樹的老人叫李洪占,被他披上綠裝的那個地方叫蔡家堡,位於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那個來中國教書的美國青年叫大衛,他的事跡曾被崔永元的《實話實說》欄目報導;那對為病人及家屬提供「共享廚房」的夫妻,丈夫叫萬佐成,老伴叫熊庚香,生活在江西南昌;那位主動回國的女教授,叫葉嘉瑩,現任教於南開大學,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將中國古詩詞的美帶給世人。

  這些人就在我們的身邊,看上去也許平凡,但他們卻活出了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因為他們懂得做真正的自己,懂得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懂得生活的真諦不在於索取多少,而在於能給予社會和人類同胞多少。

  王陽明教我們擦亮心的鏡子,就是讓我們洗去「好利、好名、好色」等物慾的污垢,讓內在於本心的天理顯露。如此,你的人生就有了主宰。然後,你就能像這些平民英雄一樣,敢於在這個浮躁喧囂的世界上,傾聽內心的聲音,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標、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做真正的自己,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就像賈伯斯所說的:「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佇看風急天寒夜,誰是當門定腳人?」(明代吳康齋語)

  擦亮心鏡,追隨你的心靈,你就是這個「定腳人」。

  從此,你不但具有為人生尋找確定意義的能力,還能擁有不同於流俗、做自己的勇氣。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這,才是內心強大的真正秘密。

  這,才是你人生戰場上不可或缺的「軟蝟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