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流產的「除閹計劃」
2024-09-26 04:59:08
作者: 王覺仁
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二月二十九日,王守澄匆匆入宮,向天子李昂稟報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神策軍都虞侯豆盧著指控宋申錫,說他陰謀擁立漳王李湊為天子,而且證據確鑿!
這一刻,文宗李昂目瞪口呆。
完了,徹底完了!
李昂痛苦地意識到——自己半年多來苦心制訂的除閹計劃,已經在這一刻宣告流產了。
因為,無論宋申錫謀反是真是假,這個人都已經不能再留。原因很簡單:如果宋申錫真的想謀反,他固然該死;就算他是被誣陷的,也足以證明計劃已經泄露,所以王守澄才會迫不及待地對他下手。倘若真的是後者,那宋申錫就更不能留!
沒得選了,就算明知道宋申錫是被陷害的,此刻的李昂也只能壯士斷腕、丟卒保車,否則很可能陪著宋申錫一塊完蛋!換句話說,他必須毫不猶豫地犧牲宋申錫,以此向王守澄謝罪,求得宦官集團的寬宥和諒解,才能勉強自保。
王守澄細細玩味著天子的表情,心裡掠過一絲冷笑。他當場向文宗提出,要親自帶領二百飛騎去把宋申錫滿門抄斬。
李昂茫然無措地看著王守澄,無奈地點了點頭。
關鍵時刻,另一個宦官馬存亮站了出來,極力反對王守澄的提議。他說:「未經查實而誅殺宰相滿門,必將引起京師大亂!臣建議,應該召集眾宰相就此事舉行廷議。」
馬存亮也是一個元老級宦官,資歷並不比王守澄淺,而且曾經救過敬宗皇帝一命。王守澄儘管極為不悅,也不便發作,只好悻悻作罷。
李昂聞言,頓時慶幸不已:自己身邊總算還有一個宦官保持中立,沒有被王守澄收買,真是謝天謝地!
文宗隨即傳詔,命宰相們到延英殿廷議。
而直到此刻,宋申錫依然蒙在鼓裡。當他跟其他三位宰相一起進入宮門時,忽然被傳詔宦官攔住了去路:「聖上所召的人中,並無宋公。」
宋申錫懵了。
但是,憑著起碼的政治嗅覺,他也能意識到大事不好了。
他知道——王璠肯定把自己賣了,而且順帶著把天子也給賣了!
所託非人,所託非人啊!除了怪自己瞎了眼,宋申錫還能怎麼辦?!僅僅由於一個具體環節的疏忽,就導致了整個計劃的流產,不僅辜負了天子重託,還把天子置於極端危險的境地。這一刻,宋申錫真有一種五內俱焚之感。
他滿懷慚悚、憂憤難當,最後把朝笏高高舉過頭頂,往延英殿拜了三拜,黯然轉身離去。
延英殿上,當李宗閔、牛僧徒、路隋三位宰相得知此事,頓時大驚失色,相顧駭然,許久說不出一句話。
這是謀逆大罪啊,還有什麼好議的?更何況,宋申錫是皇上您欽點的宰相,現在居然犯了這種族誅重罪,我們還能說什麼?所以,皇上您還是自個拿主意吧,對這件事,我們只能採取一個態度,那就是——沉默是金。
李昂早就料到了。
這幾個成天忙於黨爭、一心想著巴結宦官的宰相不可能替宋申錫說話。
這場沉默的廷議實際上跟沒開一樣。無奈的李昂只能授命王守澄,即刻逮捕晏敬則和王師文。王師文事先得到消息,連夜逃亡。晏敬則被捕後,被押進宮中由宦官審理。
三月初二,宋申錫被罷相,貶為右庶子。雖然滿朝文武對此案真相心知肚明,但上自宰相,下至群臣,無人敢替其喊冤,只有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等少數大臣接連上疏,請求將此案移交外廷審理。
然而,晏敬則早就被鄭注擺平了。即便是由朝廷的司法部門審理,他還是一口咬定宋申錫、王師文暗中與他交結,陰謀擁立漳王李湊為天子。
既然當事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有心替宋申錫申冤的大臣們也就無話可說了。
三月初四,此案定讞,宋申錫等人的謀反罪名成立。
朝野上下都知道,等待宋申錫的結果只有一個——殺頭。
同日,文宗召集太師、太保、以及台、省、府、寺等所有高級官員再次舉行廷議,討論對宋申錫的處置辦法。
很顯然,李昂心裡仍然存有一線希望——他希望大臣們能在這最後的時刻替宋申錫說一句公道話,保住他一條命。
以左常侍崔玄亮為首的一批諫官終於發出了天子希望聽到的聲音,一致要求重審此案。李昂感到了一絲欣慰。可在場面上,他還是不得不做一些姿態給宦官們看。他對諫官們說:「宰相們對此案已經沒有異議,你們還是退下去吧,不必再堅持。」可諫官們卻不肯退下。崔玄亮流淚叩首說:「殺一個匹夫尚且要慎重,何況是宰相!」
李昂用一種近乎感激的眼神看了崔玄亮一眼,說:「既然諸位愛卿如此堅持,朕願意和宰相們再商議一下。」
李昂隨即又召集宰相廷議。牛僧孺看出了天子的心思,便順水推舟說:「人臣祿位,最高莫過宰相,宋申錫既已為相,若真有謀反企圖,到頭來仍不過是宰相而已,還能得到什麼?故依臣看來,宋申錫當不至如此。」
鄭注風聞朝臣們開始同情宋申錫了,擔心萬一重審、而晏敬則又頂不住翻供的話,真相就會泄露,到時候連他都得搭進去。思慮及此,鄭注只好退了一步,勸王守澄放宋申錫一條生路,以免鬧得魚死網破,對大家都沒好處。王守澄覺得有道理,便採納了鄭注的建議。
三月初五,文宗下詔,貶漳王李湊為巢縣公,貶宋申錫為開州(今重慶開縣)司馬。晏敬則等案犯被處死或流放,同時還株連了一百多人。
同日,還有一個人向文宗遞交了辭呈。
他就是宮中唯一沒有依附王守澄的宦官馬存亮。
不知是不是已經被王守澄施壓,還是預感到即將來臨的威脅,總之,馬存亮是鐵定了心要走了。也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宋申錫一案中把王守澄徹底得罪了,如果硬著頭皮留在宮中,絕對沒有好日子過。所以,他只能三十六計走為上,早日逃離這塊是非之地。
對於馬存亮的心境,李昂比誰都清楚。儘管他很不情願讓身邊唯一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宦官就這麼離開自己,可他還是不得不批准了馬存亮的致仕請求。
因為李昂知道,要是執意把馬存亮留下來,他的下場絕不會比宋申錫更為美妙。
馬存亮走後,文宗很快又得到一個消息,說宋申錫因抑鬱憂憤,病死在了貶所。
走的走了,死的死了。
你們都逃離了,解脫了。
只剩下朕一個孤家寡人,不知要往哪裡逃!
太和五年的暮春,連綿不斷的雨水一直頑強地飄蕩在長安城的上空。唐文宗李昂獨自坐在大明宮中,看見孤獨像一張無邊的巨網把他層層籠罩——讓他無所逃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