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不演義(全三冊)> 對峙官渡:鬥智鬥勇的生死戰

對峙官渡:鬥智鬥勇的生死戰

2024-09-26 04:07:01 作者: 王覺仁

  雖然接連打了兩場勝仗,斬殺了對方兩員大將,但曹操並未從根本上削弱袁紹,只是擋住了他的兵鋒,挫傷了他的銳氣而已,仍舊未能改變雙方兵力懸殊這一事實。

  為此,當袁紹大軍渡過黃河,向延津以南挺進時,曹操便主動進行了戰略收縮,命于禁撤出延津,以免陷入孤軍被圍的困境。

  

  于禁奉命撤離後,並未直接返回官渡,而是與樂進共率步騎五千,沿著黃河南岸一路襲擊袁軍的別營——從延津西南一直打到了汲縣(今河南衛輝市)、獲嘉(今河南獲嘉縣),沿途焚毀了袁軍三十餘座營壘,斬首數千級,另外還生擒了數千人,其中僅將領就有二十餘名。

  連撤退都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戰果,足見曹軍的戰鬥力有多麼強悍,顯然遠在袁軍之上。

  于禁本來的軍銜是平虜校尉,回到官渡後,因功立刻被曹操火線提拔為裨將軍。

  至此,白馬和延津兩道防線均已不存,就剩下官渡這最後一道屏障了。曹操已經退無可退,只能在此與袁紹決一死戰。

  當年七月,正當曹操全神貫注地盯著面前的強敵思忖禦敵之策時,讓他萬萬沒料到的是,自家後院居然在這危急關頭起火了。

  袁紹的謀略雖然不及曹操,但他也不是笨蛋。在正面戰場接連輸掉兩局之後,他就把目光瞄向了曹操的後背,派使者前往汝南郡一帶活動,居然成功招降了此地的黃巾餘部劉辟。

  劉辟當即起兵響應袁紹。使者再接再厲,又去遊說駐守在此的曹操部將李通,說只要他肯叛曹,就拜他為征南將軍。李通身邊的人也不看好曹操,就勸他歸附袁紹。李通手按佩劍,厲聲怒斥道:「曹公明哲,必能平定天下;袁紹雖然強盛,終究會成為曹公的俘虜。我就算是死,也絕不會有二心。」隨即斬殺了袁紹的使者,並派人把「征南將軍」的印綬送到了官渡前線,交給了曹操。

  儘管收買李通失敗了,可劉辟的歸降已經是在曹操後院燒起了一把火,袁紹決定派人前去支援劉辟,將這把火燒旺,讓它形成燎原之勢!

  而他選擇的人,正是劉備。

  史書沒有記載此次任命是袁紹的決定還是劉備的毛遂自薦,不過依照劉備此時的心境來看,自薦的可能性很大。這顯然是脫離袁紹的絕佳機會,他肯定不會放過。此時的袁紹似乎也沒有更好的人選,所以就把任務交給了劉備。

  劉備這些年雖然老打敗仗,但好歹也算是在業界闖出了名頭,其號召力自然比「黃巾賊」劉辟強得多,所以一到汝南,四周郡縣便紛紛起兵響應。一時間,「曹」字旗便從豫州大大小小的城頭上被扯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迎風招展的「袁」字旗。

  劉備一鼓作氣,率部在汝水、潁水一帶四處出擊,把曹操後方的官吏百姓攪得惶惶不安,甚至兵鋒一度逼近許都南面六十里外的濦強縣(今河南臨潁縣),對曹操的大本營構成了嚴重威脅。

  與此同時,袁紹率大軍繼續南下,直抵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此處距官渡僅有百里之遙,顯然對曹操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

  眼前大兵壓境,背後還有劉備不斷捅刀,此刻的曹操徹底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面對這樣的局面,一向充滿樂觀精神的曹操也被巨大的憂慮和壓力完全籠罩了。

  因前線吃緊,原本駐守在陽翟、防備劉表的曹仁不久前已回到了官渡。見曹操愁眉緊鎖,曹仁便安慰道:「南邊那些郡縣,都知道大軍在前線禦敵,勢必無法救援,而劉備又突然以重兵壓境,所以他們背叛也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曹仁只會說這話,估計只能給曹操添堵,好在他真正要說的是後面的提議:「劉備手下大多是袁紹的兵,未必能死心為他所用,我軍若迅速出擊,必可將其擊破。」

  此時集結在官渡的兵力本來就不多,對抗袁紹主力已經有些吃力,若再分兵去打劉備,勢必更加捉襟見肘。萬一曹仁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而袁紹又大舉來攻,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曹仁這個提議,無疑是兵行險著。

  可是,不這麼做又能怎麼辦呢?

  兵力少,就只能通過快速機動來彌補,以運動戰來化解劣勢,若是固守一處,也極有可能被敵人圍而殲之。既然不管怎麼做都是冒險,那還不如主動出擊,或許勝算更大。

  深諳兵法的曹操最後還是同意了曹仁的策略,旋即命他率領一支精銳騎兵,火速南下,進攻劉備。

  此刻的劉備,正在曹操的地盤上享受著縱橫馳騁的快感。出道這麼久,他還很少有過這種所向披靡的感覺,仿佛自己的戰鬥力突然就提升了一大截似的。

  然而,這終究只是錯覺。

  劉備之所以能夠鬧得這麼歡,原因不是他的戰鬥力提升了,而是曹操後方的這些郡縣根本沒有戰鬥力。比如程昱駐守的鄄城,已經算是兗州的戰略要地了,可兵力也才區區七百人,更不用說許都以南的這些郡縣,戰略價值都不大,估計兵力只會更少,不會更多。換言之,不論是鄄城還是許都以南的郡縣,其留守兵力基本上都只夠維持城內治安,根本不足以抵禦外敵。

  所以,劉備其實是乘虛而入,撿了一個大便宜。

  可是,當曹仁帶著曹軍的精銳騎兵一到,作為「常敗將軍」的劉備就只能無奈地現出原形了——?一戰即潰,只好又一次撒丫子跑路。

  雖然劉備麾下有關羽、張飛、趙雲這些不世出的猛將,但正如曹仁所言,他們自己的嫡系部眾很少,手下幾乎都是袁紹的兵,彼此間既沒有牢固的情義,也沒有足夠的默契和信任,只是暫時拼湊到一起的,說是烏合之眾也不為過。這樣一支部隊,欺負地方上的治安兵可能綽綽有餘,要想跟曹仁麾下這些身經百戰的精銳交手,卻無異於以卵擊石。

  緊接著,曹仁又消滅了劉辟,並乘勝將許都以南的郡縣一一收復,然後迅速回師。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仁回師官渡途經許都時,突然接到情報,說袁紹派出一支偏師,將領叫韓荀,正由西面而來,準備偷襲許都。於是曹仁馬不停蹄,又迅速率部趕了過去,在雞洛山打了一場伏擊戰,大破韓荀,之後才從容回到官渡。

  平心而論,袁紹這個分兵合圍的戰略本來是很高明的:自己率主力在北面進攻,由劉備和韓荀分別從南面和西面殺向許都,這樣的計劃是很有可能成功的。遺憾的是,強中更有強中手——他的對手是曹操。而曹操不僅本人深諳兵法,其麾下將領和士兵的戰鬥力也比袁軍強得不是一星半點。

  就以曹仁此番作戰為例,簡直是把「運動戰」的奧義詮釋得淋漓盡致。當然,要讓運動戰發揮作用,將領和士兵的素質必須過硬,能夠在長途奔襲和連續作戰的情況下保持體力和戰鬥力。如果沒有這樣的素質,那一切都是空談。

  據史書記載,分兵合圍的計劃被曹仁粉碎之後,袁紹頗為無奈,「由是紹不敢復分兵出」(《三國志·曹仁傳》),只能按部就班在官渡與曹操打硬仗了。

  見袁紹求勝心切,有些急躁,沮授忍不住又站了出來,勸諫說:「我軍兵力雖多,但戰鬥力不如曹軍;曹軍缺糧,給養不如我軍。所以,曹軍希望速戰,我軍則應該緩戰。而今之計,最好是拖時間,儘量消耗對方。」

  可是,接連遭遇敗績的袁紹急於雪恥,根本沒有耐心打持久戰,自然不肯聽從。

  為此,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袁紹又把主力向南推進了一大步,在沙丘上築起營壘,並向東西兩翼延伸開去,連營數十里,擺開了決戰的架勢。

  曹操雖然兵力薄弱,但為了防止被袁軍包圍,也只能如法炮製,命部隊兩翼展開,構築起「一字長蛇陣」與袁軍對峙。

  雙方的大營距離很近,已經在弓箭的射程之內。

  劉備帶著敗績回到了袁紹大營,想要脫離袁紹的心情更為迫切。因為在這場袁曹對決的大戰中,不管他劉備再怎麼折騰,也只能是替袁紹做炮灰,不可能撈到任何好處。

  為了光明正大地跑路,劉備想了一個妙招——裝出一副將功補過的樣子,建議袁紹派人去跟劉表聯絡,說服劉表從背後攻擊曹操。

  當然,劉備還自告奮勇說,自己願意辛苦為袁公跑這一趟。

  南聯劉表,這事袁紹並不是沒做過,只是劉表那個老滑頭總是口惠而實不至,就算這回換你劉備出馬,就能說動他了嗎?

  袁紹不可能不產生類似疑問。而且往深了一想,他也完全有理由懷疑劉備是想藉機跑路。可不知為何,袁紹居然就答應了。

  在此,袁紹犯了一個曹操曾經犯過的錯誤。

  當初曹操派劉備去截擊袁術,事實證明是縱虎歸山,後患無窮;而此刻袁紹放劉備走,後果無疑也是蛟龍入海,一去不回頭。

  可劉備的幸運就在於,在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上,曹操和袁紹這兩大梟雄接連犯錯,仿佛腦子突然間短路了一樣,從而成全了他這個若干年後的蜀漢皇帝。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就是運氣。

  歷史從來都不是按照一套理性的邏輯演繹出來的,而是充滿了各種偶然、非理性、巧合與運氣。我們常常說歷史有時候比小說更精彩,其原因之一,就在於小說家總是儘量按照邏輯去塑造人物、編織情節,生怕被讀者罵胡編亂造;可弔詭的是,真實的歷史反而往往不講邏輯,歷史上的人物也經常不按常理出牌,結果就有了許許多多出人意料的故事。

  總之,劉備就這樣脫離了袁紹,往荊州去了。不過,從官渡前線去往荊州,必然還要經過豫州。曹操得到情報,馬上派部將蔡楊前去截擊。

  可劉備這次有人接應,是當地一個叫龔都的起義軍首領。此人可能是劉備之前跟劉辟合作時結識的新朋友,手下有數千部眾。有了這個地頭蛇保護,劉備就不怕蔡楊了。他和龔都聯手,跟蔡楊打了一仗,大獲全勝,將蔡楊斬殺,順利通過了豫州。

  曹操深知,兩軍對峙,時間越久對自己越不利,便多少也生出了急躁心理,遂於九月初主動對袁營發動了一次進攻,結果失利,只好回營固守。

  袁紹雖然沒有聽從沮授打持久戰的諫言,但想要一口吞掉曹操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論內心多麼不情願,也不得不跟曹操打起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為了取勝,雙方都使盡了渾身解數。

  袁紹命部眾堆起了一座土山,然後在山上修築了一排箭樓,天天放箭,居高臨下對曹營進行「空對地」的壓制性打擊,相當於一舉掌握了制空權。這可苦了曹軍將士,只好人人都拿著一塊盾牌防身,在營里走動時都要弓著身子,稍不留神就被一箭放倒了。

  曹操很惱火,就命人拉來了一批攻城用的拋石車,並進行技術改良,增加了拋石的重量,還提高了射程,對準袁軍的那些箭樓一頓猛轟,就跟地對空飛彈似的,很快就將土山上的箭樓一一摧毀。由於巨石拋出聲如霹靂,心驚膽戰的袁軍士兵紛紛稱其為「霹靂車」。

  袁紹見空中打擊失效,就想起了當初打公孫瓚用的那一招——地道戰,遂命部眾挖掘隧道,一條接一條地挖到了曹營之中。

  曹操針鋒相對,馬上命部眾橫向挖掘壕溝,與袁軍地道呈垂直狀,所以每當地道一挖進曹營,立馬就暴露了,裡頭的袁軍自然是來一個死一個,來兩個死一雙。

  雙方就這樣鬥智鬥勇、來回拉鋸,誰也奈何不了誰。

  時間在一天一天地流逝,曹營的米袋子也在一天一天地癟下去。

  袁紹坐擁四州之地,人口眾多,賦稅豐足,有的是糧食,再打一年也不在乎。可曹操不行。他雖然地盤不小,橫跨兗、豫、徐等六州之地,卻都處於中原腹地,這些年兵荒馬亂、征戰不休,老百姓死了很多,還好他在許都展開了「屯田」,軍糧才有了保障。可那是在平時,部分士兵會參與耕作,眼下卻天天在消耗,坐吃山空,根本難以長久維持。

  此外,對於袁、曹這場生死之戰,曹操這邊的很多官吏百姓其實是悲觀的,甚至包括一部分文官武將,所以隨著戰事的膠著,當局面越來越不利於曹操時,後方的許多郡縣就再度背叛,投靠了袁紹。許多文官武將甚至偷偷給袁紹寫信,表露了「身在曹營心在袁」的立場,給自己留後路,曹操一旦失敗他們還可以跟著袁老闆混。

  形勢如此嚴峻,自然是令曹操憂心忡忡。

  一貫內心強大的曹操,此刻也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可這個決心委實難下,他只好寫了一封信給留守許都的荀彧,說出了退軍的打算,想聽聽荀彧的意見。

  如果曹操真的退軍,那麼大概率會被袁紹圍困在許都,到時候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就只有死路一條。若如此,三國歷史乃至中國歷史就要改寫了。

  荀彧一看到信就嚇壞了,趕緊回信道:「袁紹在官渡集結了強大兵力,欲與主公一決勝負。主公以最弱面對最強,若不能克敵,必受制於人,這正是天下興亡的轉折關頭。袁紹不過是一個虛有其表的梟雄,能聚人卻不能用人。以主公之英明神武,又有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大義,何愁不能取勝?眼下雖然缺少糧秣,但也還沒到楚漢在滎陽、成皋對峙那種程度。當時的劉邦和項羽,誰都不肯先退一步,正因為先退的一方會輸掉氣勢。如今,主公以寡敵眾,卻能固守戰略要地達半年之久,形勢到了這一步,必將迎來轉機,此乃出奇制勝之時,切不可失。」

  荀彧這些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內容,更沒有提出什麼出奇制勝的策略,但這時候的曹操真正需要的,其實也不是什麼錦囊妙計,而是信心與勇氣。

  再堅強的人也有脆弱之時,再樂觀的人也有消沉之日。這時候,能夠給予他們恰到好處的鼓勵,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人在面對巨大的困難時,缺的往往不是克服困難的辦法,而是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念。

  當然,有信念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是喪失信念的人一定會失敗。

  收到荀彧的信後,原本垂頭喪氣的曹操立刻「滿血復活」,決定繼續在官渡戰鬥下去。

  當時,除了前線作戰的將士,最辛苦的莫過於負責運糧的後勤部隊了。因為仗打到這個地步,雙方在正面戰場上能用的招數幾乎都已用盡,剩下的,也就是儘量搜集情報,然後派出奇兵插入敵後,去襲擊對方的運糧隊了。

  由於此時暗中投靠袁紹的人不少,所以袁紹得到的情報也更多,在這方面明顯占了上風,經常偷襲曹軍的運糧隊,令曹軍的後勤部隊苦不堪言。

  曹操只好拼命給他們打氣,說:「只要再給我半個月,我一定為你們擊敗袁紹,讓你們不用再這麼辛苦了。」

  說半個月內擊敗袁紹,其實也就是給大夥畫畫餅、給自己打打雞血而已,估計沒人會信,恐怕連曹操自己都不信。

  雖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打敗敵人,但在襲擊運糧隊這件事上多加把勁,還是辦得到的。很快,曹操這邊也收到了一份情報,說袁紹有一支幾千輛車的運糧隊不日將抵達官渡,帶隊的將領名叫韓猛。荀攸立刻稟報曹操,說此人雖然勇猛,但自負輕敵,一擊可破。

  曹操問何人可擔當此任,荀攸推薦了徐晃。

  徐晃本是楊奉的部將,歸降曹操後屢建戰功,官至偏將軍。曹操對他也很賞識,遂命他和史渙一起去執行這項任務。二人不負所望,率領一支輕騎繞過袁軍大營,成功地伏擊了韓猛的運糧隊。

  只可惜,幾千車的糧食無法運回曹營,只能付之一炬。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