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西討的曹司空
2024-09-26 04:06:34
作者: 王覺仁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大雪初融,道路復通,曹操率部回許都休整。兩個月後,他打算再度出兵,三征張繡。
荀彧卻攔住了曹操,不讓他出征。荀彧認為:「張繡背靠劉表這棵大樹,實力不可小覷,把張繡逼急了,劉表一定來救。反之,張繡畢竟是從外面來投靠劉表的,劉表不太可能長久養著他,日子長了兩人一定鬧翻。到時候用點政治手段,就可以誘降張繡。」
曹操不聽,還是率領大軍開拔了。
理由可想而知:心中那把復仇之火燒得太旺了,所以他等不到張繡和劉表鬧翻的那天。
此時,張繡正駐軍穰城,曹操將穰城團團包圍,命部眾日夜猛攻。可是,剛剛開打沒幾天,許都就傳來了一個情報,令曹操驚出了一身冷汗。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情報來自袁紹的一個降卒。此人透露,袁紹帳下謀士田豐獻計,讓袁紹趁曹操不備,發兵攻打許都,搶奪天子。
曹操就怕袁紹來這一手,聞訊立刻解圍而去,火急火燎地往許都趕。
不過,此時的曹操並不知道,他其實是虛驚一場。因為那個降卒的情報只說對了一半:田豐的確建議袁紹打許都、搶天子,可問題是袁紹根本沒聽田豐的。
事情的起因是: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不時便會下一道詔書給袁紹,內容就算不是對袁紹不利的,至少也是讓他不爽的。表面上,曹操只是司空,袁紹才是大將軍,可事實上,只要曹司空有興致,耍起袁大將軍來是根本不用看日子的。
袁紹為此十分鬱悶,就想把天子弄到離自己近一點的地方,以便對朝廷和天子也施加一些影響,便宜不能都讓曹操一人給占了。
於是,袁紹就派人去忽悠曹操,說許都地勢低洼,過於潮濕,對皇上的龍體不利,而舊都洛陽又殘破不堪,不宜居住,所以最好還是讓天子移駕鄄城。此地離袁紹所在的鄴城也就二三百里地,不管他是想入朝覲見還是來搶人,都比較方便。
可是,曹操豈能被他袁紹忽悠?當然是一口回絕。
袁紹唱這麼一出,除了暴露自己的後知後覺和黔驢技窮,實在達不到任何目的。當初天子在洛陽時,沮授早就勸他趕緊下手了,是他自己腦子糊塗,覺得把天子供在身邊很麻煩,這才讓曹操得償所願。
到現在,他才意識到其實挾天子的好處遠遠大於麻煩,可你早幹嗎去了呢?
就算你眼下後悔了,想分一杯羹,可用這種辦法忽悠曹操,手法也實在太過拙劣,不僅徒勞,而且只能讓曹操看笑話。
就在這時候,田豐上場了,對袁紹說:「既然遷都之計不成,那就只剩最後一個辦法了——早日拿下許都,奉迎天子。如此便可隨時以天子名義下詔,號令海內。這是上上之策,如果不這麼做,終將成為別人的手下敗將,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上回袁紹不聽沮授的,讓曹操占了先機,可沒關係,這回聽田豐的,趁現在曹操去打張繡,許都空虛,只要派一支精兵突襲,定能把天子搶到鄴城。到那時,就輪到曹操鬱悶了。
然而,袁紹之所以是袁紹,就在於他的腦子總在關鍵時刻卡殼。
他居然再次否決了這個提議。
被一塊石頭絆倒一次,還可以說是運氣不好,或一時糊塗,可接連絆倒兩次,那只能說是智商堪憂了。
可是,如果你以為袁紹在這塊石頭上只絆倒兩次,那就錯了。短短兩年後,當袁紹率十萬大軍在官渡與曹操對峙之際,其帳下謀士許攸再次獻計,勸他分兵襲取許都,奉迎天子,卻又一次遭到了袁紹的拒絕。
也就是說,袁紹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了三次!
這樣的人不失敗,那可真是沒天理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眼下,曹司空以為袁大將軍變聰明了,真的要來偷襲許都,於是拼命往回趕。
張繡這個狠角色,一看曹操撤兵,立刻率部尾隨,在後面緊咬不放。與此同時,劉表覺得有機可乘,也親自率軍,火速趕到安眾(今河南鄧州市東北),然後據守險要,一舉截斷了曹操的退路。
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曹操頓時陷入了腹背受敵的險境。
可是,明明已經落到了如此險惡的境地,曹操卻依然自信滿滿。當時他恰好接到荀彧從許都送來的例行報告,就在批覆中順便說了一句:「等我到了安眾,必定破敵。」
當晚,曹操率部進抵安眾。他知道劉表在前面堵他,所以沒走大路,而是趁著夜色,命部眾在山中生生開鑿出了一條險道,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地繞過了安眾。
劉表和張繡得到曹操遁逃的消息,立刻合兵一處,在後面拼命追趕。然而他們完全沒料到,曹操只是派一支小股部隊佯裝奔逃,而主力部隊早已設下了埋伏。待他們追至,曹操親率精銳步騎突然殺出,頓時把他們打得丟盔棄甲,大敗而逃。
後來,曹操回到許都,荀彧問他,當時情況那麼危險,為何還有信心破敵?曹操說:「敵軍圍追堵截,就是把我軍置於死地,但恰恰是這樣,反而激發出我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所以我知道定能獲勝。」
不過,此次班師,曹操也並不是完全沒吃虧。
因為張繡背後還有一個「算無遺策」的賈詡。之前張繡要追擊,賈詡便勸他別追,說追擊必敗,張繡不聽,結果就在安眾被曹操打了個措手不及。稍後,賈詡登高望遠,觀察了一下曹軍的動向,反而告訴張繡,說現在可以追了,這次必勝。
張繡蒙了,說:「之前不聽你的,才中了曹操的埋伏,現在都已經敗了,哪能再追?」賈詡卻胸有成竹道:「兵勢有變,趕緊追。」
張繡向來相信賈詡,儘管心裡沒底,可還是收攏了殘兵敗將,硬著頭皮又追了過去,沒想到居然被賈詡料中了,果然大敗曹軍的殿後部隊。
一回來,張繡便迫不及待地問賈詡:「上回我以精兵追敵,你說必敗;這回我以敗兵追敵,你說必勝。結果卻都讓你說中了,這究竟是何道理?」
賈詡答:「這很簡單。首先,將軍雖然善於用兵,但還不是曹操的敵手。而曹軍班師,曹操必定親自殿後,所以我知道將軍必敗。其次,曹操此次突然撤軍,一定是後方出了問題,而他設伏打敗將軍之後,定然會輕裝疾進,留其他將領殿後;那些將領雖然勇猛,卻不是將軍的對手,所以將軍即使是用殘兵敗將,也足以擊敗他們。」
一番話,說得張繡心服口服。
這就是高手過招。曹操和賈詡,顯然都屬於這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高手。曹操之所以三征張繡都無功而返,除客觀因素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張繡背後有賈詡這樣的高人。
自從劉備投靠曹操、三進小沛之後,呂布看他就覺得很礙眼,一直想把這顆釘子拔掉,只是被袁術牽制著,騰不出手。眼下袁術丟了壽春,惶惶若喪家之犬,只好跟呂布握手言和。於是,呂布終於可以回過頭來收拾劉備了。
這年夏天,呂布派出了麾下猛將高順和張遼,大舉進攻小沛。
高順這個人,在三國這場大戲中的戲份不多,卻值得一提。首先是因為,他手下有一支在當時非常出名的勁旅,稱為「陷陣營」。這支部隊的裝備十分精良,雖然兵力不多,總共才七百餘人,但在高順的訓練下,卻個個有以一當百之勇,史稱其「號令整齊,每戰必克」,堪稱精銳中的精銳。
除了作戰勇猛、治軍有方,高順的忠義也一直為後人所稱道。據史書記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少言辭」,且從不飲酒,更不貪贓納賄,屬於亂世軍閥中十分罕見的潔身自好之人。
高順其實早已看出呂布這個老闆渾身都是毛病,卻始終忠心耿耿,從沒想過離他而去。每當呂布舉措失當時,高順就會苦口婆心地規勸,說:「自古以來,凡破家亡國之人,並非沒有忠誠明智的部下,而是不能重用。將軍做事情,很少深思熟慮,總要等到錯誤出現,才說這回又失誤了。回回言『誤』,失誤豈可勝數!」
呂布也知道高順是一片忠心,但就是不肯聽從。
實際上,就算他想聽也沒用。因為人的性格、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都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想改變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用儒家的話講,一個人平時若沒有「克己」「自省」等修身的功夫,想要真正改變心性,無異於痴人說夢。而呂布這種人,就算再活幾輩子,恐怕也不知道何謂克己,何謂自省。
曹操得知劉備被圍,立刻派遣夏侯惇前往救援,可夏侯惇跟劉備加在一塊兒,也仍然不是高順和張遼的對手。當年九月,小沛被高順和張遼攻陷,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及殘部再度逃亡,而他的老婆孩子則又一次落到了呂布手上。
見呂布如此囂張,曹操大怒,決定親征,徹底剷除這個心腹之患。
可是,麾下眾將卻都反對,說劉表和張繡在西邊蠢蠢欲動,這時候去東邊打呂布,後方就危險了。正當眾人七嘴八舌之際,荀攸站了出來,說:「不然。劉表和張繡剛被主公打敗,暫時還不敢輕舉妄動,而呂布驍勇異常,又與袁術勾結,若長期縱橫於淮河、泗水一帶,必有豪傑紛起響應。如今,趁他立足未穩、人心未定之機出兵,必可擊破。」
曹操深以為然,當即率部出征。
大軍行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市),恰好碰上灰頭土臉、狼狽逃亡的劉備,遂一同東行,很快便進抵彭城(今江蘇徐州市)。
眼見曹操來勢洶洶,陳宮當即建議呂布,趁曹軍長途跋涉、士馬疲憊,主動出擊,定能取勝。呂布卻不以為然,說:「還是等曹操自動送上門吧,我把他們趕到泗水之中,讓他們全都淹死。」
呂布到現在還牛皮烘烘,卻不知自己的末日已經降臨了。
當年十月,曹操攻克了彭城,並再次屠城,給自己的征戰生涯又增添了一個污點。
此前安插的臥底陳登,這回終於派上了用場——曹操一到,他便率廣陵郡的部眾前往接應,並充當前鋒,帶著曹軍一路挺進到了下邳。
兵臨城下之際,呂布才率部出戰。
之前吹牛皮說要把人家趕到泗水中淹死,可真的一交手,呂布卻連戰連敗,不得不龜縮在下邳城中,再也不敢露頭。
曹操知道,要徹底擊敗呂布,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即便最後能贏,也要付出很大的傷亡,於是給呂布寫了封信,為他陳說禍福,勸他投降。
呂布這時已經有了恐懼之感,因為他也知道,自己終究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看完信後,就打算開門投降。陳宮卻攔住了他,並獻上了一個破曹之計:「曹操長途奔襲,補給線過長,攻勢難以持久。而今之計,不如將軍率精銳步騎到城外駐紮,我率餘部堅守城中。他若進攻將軍,我就率部攻他後背;他若攻城,將軍就在外救援。頂多十天半個月,曹操糧草不繼,我們再反攻,定可破敵。」
呂布也覺得此計可行,便打消了投降的念頭,決定讓陳宮和高順守城,然後親率騎兵出城,截斷曹操糧道。
假如呂布真這麼做了,曹操估計會很頭疼,而呂布的末日很可能也不會這麼快降臨。只可惜,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他老婆幾句話就讓他改變了主意,從而斷送了一切可能性。
呂布的老婆是這麼說的:「陳宮和高順向來不和,將軍一走,他倆必定不會齊心協力守城,萬一有個差池,將軍還能在何處立足?何況,當初曹操對陳宮那麼信任,陳宮尚且背叛了他,你待陳宮,遠遠沒有曹操那麼好,竟然敢把整座城池和妻兒都交給他,孤軍遠走,一旦有變,妾身還能再做將軍的妻子嗎?」
這陣枕頭風一吹,陳宮的計劃就徹底泡湯了。
呂布思前想後,覺得現在唯一能救自己的,恐怕只有袁術了,旋即派部下許汜、王楷前去求救。
袁術一看呂布終於求到自己頭上了,便冷笑道:「當初呂布不把女兒送來,活該有今天的失敗,何必又來求我?」
許汜、王楷焦急道:「明公今天不救呂布,就是坐等自己的失敗。呂布一旦敗亡,下一個就輪到明公了。」
唇亡齒寒的道理袁術也懂,只是當初被呂布撕了老臉,心裡始終不痛快。而且袁術這個人,一直是僥倖心理比較重的,他才不信沒了呂布自己就會馬上完蛋。於是,他口頭答應了下來,卻始終不發一兵一卒,只命部眾做出備戰的姿態,然後散播消息說要出兵,算是給呂布聲援。
一報還一報。當初你那麼耍我,把我袁術的臉扔在地上踩,就該想到會有今天。所以,我現在能做出一個聲援的姿態,已經很夠意思了,別指望我真的去救你。
呂布意識到,不把女兒送過去,袁術這口惡氣是不會消的。可如今下邳已被曹軍團團包圍,怎麼才能把女兒送出去?
為此,呂布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舉動:他居然用錦緞把女兒裹得嚴嚴實實,綁在馬上,然後在某個深夜帶著女兒沖了出去。結果被曹軍發現,一時間箭如雨下,呂布只好又跑了回來。
其實,即使呂布殺出重圍,把女兒送過去,袁術也不會發兵救他。因為,這樁所謂的兒女姻親本來就是政治交易。在呂布局面好的時候,袁術當然可以跟他聯手,交換彼此想要的利益。可如今呂布落到了這步田地,還能拿什麼跟袁術交換呢?
說到底,袁術和呂布一樣,都是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而且還是非常短視的那種,連所謂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都算不上。他們做事的動機,向來都只是眼前可見的利益,從來沒有什麼深謀遠慮。所以假如兩人易地而處的話,呂布同樣也不會救袁術。說白了,只要自己能夠多苟活一日,他們寧可眼睜睜地看著對方完蛋——即使明知道曹操接下來就會把屠刀揮向自己,他們也仍然會心存僥倖。
所以,就算呂布有十個女兒,而且全都送給袁術,也還是救不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