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不演義(全三冊)> 南討袁術,東征陶謙

南討袁術,東征陶謙

2024-09-26 04:05:57 作者: 王覺仁

  袁術所在的豫州(今河南東部及安徽北部),南邊與劉表的荊州(今湖北、湖南大部)相鄰,北邊與曹操的兗州接壤,他在劉表那兒討不著便宜,自然把目光轉向了曹操。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春,袁術悍然發兵北上,進駐封丘(今河南封丘縣)。封丘歸屬陳留郡,而陳留郡歸兗州管轄。袁術此舉,就是赤裸裸地入侵曹操的地盤了,絲毫不把曹操放在眼裡。

  之前被曹操打敗的那個南匈奴的於扶羅,還有黑山軍的一部,這時都跑來投靠了袁術,想藉機找曹操報仇。一時間,袁術勢力大盛。

  曹操一看,正好,你袁二公子不來串門,我遲早也得去拜訪你。

  此時的曹操至少表面上還是袁紹這邊的,而袁紹與袁術兄弟鬩牆,這事大家都知道,所以就算袁術不打上門來,曹操早晚也會去南邊打他。

  之前曹操已將兗州治所移到鄄城(今山東鄄城縣),此時正駐軍在此,他得到戰報後,立刻揮師南下,在匡亭(今河南長垣市西南)擊破袁術的前鋒部隊,然後進圍封丘。袁術突圍,退保雍丘(今河南杞縣)。曹操乘勝追擊,袁術不敵,又退到襄邑(今河南睢縣)。曹操再進,袁術再敗,又逃奔寧陵(今河南寧陵縣)。

  就這樣,曹操一鼓作氣,連戰連捷,像痛打落水狗一樣,攆著袁術一直往南打。袁術則毫無招架之力,夾著尾巴一路逃竄,最後一口氣逃到了九江郡的壽春(今安徽壽縣)。

  至此,曹操才意猶未盡地勒住韁繩,凱旋。

  九江郡屬揚州(今安徽中部及江南地區)管轄,也是此時的揚州治所。之前袁紹曾任命一個刺史袁遺,要來接管揚州,被袁術擊殺,然後袁術任命了自己人陳瑀當揚州刺史。眼下袁術惶惶若喪家之犬,本以為能在九江歇個腳緩口氣,不料陳瑀竟翻臉不認人,拒而不納。袁術大怒,只好先退到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稍事休整,緊接著便在淮河北岸重新集結部隊,然後攻打壽春。陳瑀恐懼,棄城而逃,亡奔下邳(今江蘇徐州市睢寧縣北)。

  袁術遂接管了揚州,自任刺史,又兼稱徐州伯。

  從他自封的這個名號看,顯然是在豫州方向被曹操打敗後,仍然沒有放棄向北擴張的野心——只不過換了一個路線,打算等時機成熟就從揚州北上,進攻徐州(今江蘇北部及山東南部)。

  初平四年(公元1931年)秋天,正當袁術遠遠望著徐州垂涎三尺時,曹操已經本著心動不如行動的原則,對徐州下手了。

  曹操所在的兗州,共與五個州接壤,屬於典型的四戰之地:北面的冀州,袁紹與公孫瓚打得不可開交;東北面的青州,袁紹之子袁譚與公孫瓚手下的田楷、劉備也纏鬥不休;南面的豫州,他剛跟袁術打完一仗;西面的司隸,即京師洛陽所在地,之前是董卓西涼軍的跑馬場,眼下西涼軍雖然走了,但此地理論上還是東漢的政治中心,暫時不宜輕舉妄動。

  所以,這麼一圈看下來,曹操如果要擴張地盤的話,最好的選擇就只有東南面的徐州了。

  這是他出兵徐州的主要動機,也是內在動機。而促成曹操在這個時候動手的直接原因,或者說外在原因,則是一起駭人聽聞的滅門慘案。

  被害者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弟弟曹德,以及曹氏的一大家子。

  關於這起慘案的來龍去脈,歷史上有三種不同說法,就跟曹操當年路過成皋殺呂伯奢一家一樣,向來也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第一種說法,出自《三國志·武帝紀》,說曹嵩在董卓之亂後棄官回鄉,不久又避難琅琊,被徐州牧陶謙所害。

  第二種說法,出自裴松之注所引的《魏晉世語》,事件經過大致與上述說法相同,只是情節上詳細了很多。該書說,曹嵩當時在泰山郡的華縣,曹操命當地太守應劭護送曹嵩到兗州,可應劭還沒到,陶謙便密遣數千騎兵到此,準備捕殺曹嵩。曹嵩以為是應劭來了,毫無防備,就讓曹德去開門,結果曹德就被砍死在了門口。曹嵩慌忙帶著小妾往後院跑,想從後牆的一個小洞鑽出去,怎奈小妾太胖,出不去,曹嵩只好又拉著小妾躲進了廁所里,最後還是雙雙被殺。同時,家中的親眷仆傭也全部遇害。事後,應劭自忖沒法跟曹操交代,便棄官而逃,投奔了袁紹。

  這兩種說法,都直接點名陶謙是殺人兇手,且是性質極其惡劣的蓄意謀殺,只是沒說殺人動機。而我們在《後漢書·應劭傳》中,找到了這麼一句話:「興平元年……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殺人時間和經過稍有不同,暫且勿論,動機則說得很清楚,就是陶謙曾被曹操攻打了幾次,故懷恨在心,殺人報復。

  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我們接著來看第三種說法。這個說法出自東吳史官韋曜所著的《吳書》,說曹操通知曹嵩回兗州,可曹嵩的金銀細軟太多,足足裝了一百多輛車。陶謙出於好意,就派部將張闓率兩百騎兵護送。不料,張闓見錢眼開,就在半路上殺了曹嵩,然後搶走這一百多車財物,亡奔淮南。曹操歸咎於陶謙,就此發兵復仇。

  《後漢書·陶謙傳》也大致佐證了這一說法:「初,曹操父嵩避難琅琊,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

  三個說法共同的事實是:曹嵩、曹德及一大家子都被殺了,而且是死在陶謙的地盤。不同的是,在第三種說法中,陶謙已經不是殺人兇手了,而只是管教部下不嚴、用人失當,頂多負有領導責任和連帶責任。

  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今天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我們不妨從常理上做個推論,看看陶謙蓄意謀殺曹操一家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從事後曹操攻打徐州的情況來看,幾乎可以說是勢如破竹——陶謙被打得落花流水,完全是一副毫無防備、手足無措的樣子。那麼問題來了,假如陶謙真的是蓄意謀殺曹操一家人,那他就不考慮後果嗎?不擔心曹操報復嗎?

  按照常理,陶謙敢動手把人家滅門,就一定會做好被報復的準備。即使他毫無自知之明,自以為有實力跟曹操抗衡,那也應該做好各項戰備工作。而事實上他幾乎沒有。並且,按照《後漢書·應劭傳》中提及的殺人動機,陶謙恰恰是被曹操打了幾次,又沒有能力從戰場上討回來,才去殺曹操的家人泄憤。這就更加說明,陶謙自己也知道打不過曹操,否則你打回去就是了,何必用那麼下作的手段去殺害老弱、殃及無辜呢?

  明知打不過,又殺了人家的父親和一大家子,事後還根本沒有任何防範措施,這一切說得通嗎?

  我們只能說,這完全不合常理。所以,第三種說法應該比較接近事實,即陶謙事先並不知情,派人護送曹嵩是出於好意,完全沒想到手下人會幹出傷天害理之事。

  不管實情到底如何,反正在曹操看來,這筆帳肯定要記在陶謙頭上。

  本來就有擴張地盤的動機,現在又加上這筆血海深仇,曹操若是不打徐州,簡直是沒有天理。於是這年秋天,曹操親自領兵東征,一口氣攻陷了徐州的十幾座城池,進抵彭城(今江蘇徐州市)。陶謙硬著頭皮迎戰,大敗,只好撤回徐州治所郯縣(今山東郯城縣)。

  這是陶謙最後一道防線,其麾下的精銳和主力部隊都在這裡,並且已經沒有退路,全軍上下必然抱定死守之心;而曹操長途奔襲,連續作戰,不論戰鬥力再強,復仇的火焰再怎麼猛烈,到這兒也已是強弩之末了。

  所以,曹操圍著郯縣連攻多日,始終無法攻克,只好率部南下,在泗水一帶大肆掃蕩,並連克取慮(今江蘇睢寧西南)、睢陵(今江蘇睢寧縣)、夏丘(今安徽泗縣)三城。

  就是在這裡,曹操幹了一件令人髮指、從而給他留下千古罵名的事情——屠城。

  因為沒攻下郯縣,沒殺死陶謙,復仇計劃沒有完成,所以,曹操就把心頭的怒火全都發泄到了無辜的百姓頭上。

  據《後漢書·陶謙傳》記載,曹操「過拔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

  這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污點,充分暴露出他性格中殘忍、嗜殺的一面,無論出於任何理由,都無法給這種罪惡的行為洗白。如果說當初殺呂伯奢一家是因多疑而導致的誤殺,尚屬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如今為了報一己私仇而屠殺數十萬百姓,就絕對是難以饒恕的罪行!

  據史書記載,這幾十萬百姓都是當初因董卓之亂從洛陽一帶逃難而來的,可他們萬萬沒料到,躲過了董卓西涼鐵騎的踐踏,卻沒能躲過曹操復仇之刀的屠殺。

  僅就這一點而言,曹操的殘忍與暴虐,甚至超過了董卓,也超過了與他同時代的大多數軍閥。

  當然,關於曹操這場屠殺的死亡人數,歷史上也有不同說法。《三國志·陶謙傳》說是「死者萬數」,也就是數以萬計的意思。

  可是,不管死的是幾十萬人還是幾萬人,性質都一樣,都無法因此減輕他的罪行。孟子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我們當然不能要求曹操有這麼高的道德境界,但是在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儘量避免濫殺無辜,則是可以做到也應該做到的。然而曹操不僅沒有避免,反而主動為之,這就不可原諒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曹操就活該被後人唾罵千年。而《三國演義》及後世的諸多戲劇、評書等,之所以不約而同把曹操妖魔化,或許原因之一就在於此,不完全是出於尊崇漢室的正統立場。

  曹操屠城之後,由於戰線拉得太長,補給跟不上,糧草告罄,只好引兵而還。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春,遭到重創的陶謙擔心曹操捲土重來,連忙向青州的田楷和劉備告急求援。此時,袁紹與公孫瓚早已打得精疲力盡、兩敗俱傷,誰都想歇口氣,於是假惺惺地結為兒女親家,雙方各自罷兵。

  田楷和劉備得以抽身,一同南下。

  這幾年,劉備在平原相任上干出了不少政績。史稱其「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就是軍事和經濟兩手抓,既保障了地方安全和社會秩序,又繁榮了經濟,讓百姓安居樂業,所以深得當地士民擁戴。劉備善待下人的品行,更是讓他具備了一般官員少有的親和力。他沒有任何官架子,不管什麼身份的人,只要是工作需要,都可以跟他同席而坐,同案而食。

  由於草根出身的劉備深得人心,居然引起了當地豪強的嫉恨。

  據說,有個叫劉平的人,就雇了一名刺客去殺他。刺客裝成要到衙門裡辦事的樣子,來找劉備,而劉備一貫平易近人,所以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刺客大感意外。因為自古以來,不管哪一級官府,只要是個衙門,都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刺客這輩子從沒見過哪個當官的像劉備這麼和藹可親,最後被感動得一塌糊塗,便把受僱殺他的事和盤托出了。《三國志·先主傳》在講完這個故事後,還不忘在後面加了一句感嘆:「其得人心如此!」

  就這樣,劉備勤政愛民的口碑迅速傳播開來,自然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有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是在這時聽說了劉備。

  這個人就是建安七子之一、時任北海相的孔融。

  孔融,字文舉,孔子的二十世孫,「幼有異才」,年少成名。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在傳誦「孔融讓梨」的故事,說的就是他四歲的時候,每次和幾個哥哥一塊兒吃梨,他一貫挑最小的,大人問他何故,他說自己是小輩,理應吃小的。大人們都感到十分驚奇,由此傳為美談。成年後,孔融入仕,歷任侍御史、司空掾、虎賁中郎將等職,後來得罪董卓,就被董卓「發配」到了黃巾軍鬧得最凶的地方——青州北海(治今山東壽光市東南)。

  孔融這人,只適合做文學家和教育家,不適合從政,更不適合在亂世從政。

  他到北海國六年,修城牆,辦學校,舉賢才,等等,都幹得不錯,另外口才也很好,平常開會講話都是一套一套的。只可惜,他實幹能力差,治不了貪官污吏,更不會打仗,所以完全保不了一方平安,先是被黃巾軍的張饒打得「棄郡而去」,之後跑到都昌(今山東昌邑市西),又被黃巾軍的管亥團團圍困。

  眼看就快撐不住了,孔融猛然想起了劉備,就派麾下的神箭手太史慈,單人獨騎突圍而出,趕到平原國向劉備求援。劉備聽說一代名士孔融居然知道他這號人物,還向他求救,頓時受寵若驚,忍不住道:「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三國志·太史慈傳》)

  這話說得有點掉價,不過卻很真實,道出了世間草根渴望出人頭地又難免自卑的普遍心聲——天哪,名人居然知道我?太讓人激動了!

  激動完,劉備立刻發兵三千,隨太史慈趕去救援。不料人還沒到,黃巾軍聽說援軍來了,便解圍而去。結果,一仗沒打,劉備便得到了「救人急難」的美名,從此劉備的招牌就在業界打響了。

  陶謙之所以在危急時刻向他和田楷求援,也未嘗不是因為這次馳援孔融的義舉。

  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和數千人馬到了徐州,陶謙十分感激,就把自己的嫡系部隊四千丹陽兵劃到了他的麾下,讓他和自己的部將曹豹一起駐紮在郯縣東郊,以備隨時策應。

  這年夏天,曹操經過幾個月的休整,恢復了戰鬥力,遂命荀彧和程昱留守大本營鄄城,然後再度出兵,二征徐州。他先是一口氣連克五城,接著掃蕩了琅琊郡(郡治襄賁,今山東臨沂市)、東海郡(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縣),然後故伎重施,又一次屠殺了不少平民——用《三國志·武帝紀》的說法,就是「所過多所殘戮」。

  劉備和曹豹趕緊出兵截擊,結果一戰即潰,毫無招架之力。

  這是劉備生平第一次與曹操交手,也是第一次領教曹操可怕的戰鬥力,從而給他留下了心理陰影。日後劉備還將一次又一次敗給曹操,陰影面積也不斷擴大,直到許多年後,與孫權聯手打贏了赤壁之戰,才算勉強扳回一局。

  眼看曹操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連特意請來的幫手也被打得找不著北,陶謙大為恐慌,覺得還是保命要緊,於是打算逃回老家丹陽(治今安徽宣城市)。就在他收拾金銀細軟準備跑路時,突然傳來一個令人十分意外的消息——曹操撤軍了。

  陶謙很蒙,但更多的還是慶幸。

  他不知道曹操為什麼會在這節骨眼兒上突然撤軍了,可有一點他很確定——曹操一定會再來。

  所以,必須把劉備派到前線去頂著,讓他留在郯縣這兒根本沒用。雖然劉備明顯不是曹操的對手,但好歹讓他做個擋箭牌,不然這個僱傭兵就白請了。

  隨後,陶謙便非常殷勤地表薦劉備為豫州刺史,讓他進駐小沛(今江蘇沛縣)。小沛位於豫州東北角的一個突出部上,正好擋在兗州和徐州之間。曹操若要三征徐州,就必須先打劉備。

  劉備當然也知道陶謙的用意,可他非但沒有牴觸情緒,反而驚喜萬分。

  原因很簡單,就是「豫州刺史」這個金光閃閃的頭銜。

  雖然眼下的豫州,大部分地盤都在別人手上,但無論如何也是堂堂刺史,名義上就是封疆大吏了啊!

  從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開始創業,掐指一算,到現在整整十年——從縣尉起步,然後縣丞、縣令、國相,到刺史,相當於從一個小縣城的公安局長干到了名譽省長,劉備感覺自己這個卑微的草根終於脫胎換骨,從此可以揚眉吐氣了。

  有了這麼高的事業平台,老同學公孫瓚對劉備就不再有吸引力了。劉備隨即給公孫瓚打了辭職報告,然後帶著關羽、張飛等部眾,意氣風發地走向了新的工作崗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