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從落魄皇族到創業草根
2024-09-26 04:05:42
作者: 王覺仁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據說,他出生的那個小村落,長了一株五丈多高的桑樹,枝繁葉茂,樹冠如傘,遠遠望去亭亭似車蓋,所以村子就有了一個詩意的名字:樓桑里。
三百多年後,與劉備同為涿縣老鄉的酈道元,在寫《水經注》時,還特意提到了這個村子,告訴讀者這是劉備的故里。
據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那株古老而形狀特異的桑樹,就長在劉備家東南角的籬笆邊上,凡是往來經過的人,都覺得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一向推崇劉備的東晉史家習鑿齒,更是在《漢晉春秋》里言之鑿鑿地說,當時涿縣有一個叫李定的風水師,看到這株十分另類的桑樹,便向世人宣稱:「此家必出貴人!」
從陳壽的「或謂當出貴人」,到習鑿齒的「此家必出貴人」,語氣從揣測變成了肯定,性質也從一般人的街談巷議,變成了專業人士的判斷和預言。文字上的這種微妙差異,絕非偶然,而是修史者刻意為之。其目的,當然是為了製造祥瑞,以渲染劉備當皇帝的必然性。
拜《三國演義》所賜,劉備在中國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許多人習慣稱他「劉皇叔」,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是漢室宗親。不過,就跟曹操的祖宗很難搞清楚一樣,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到底是不是漢室宗親,也是一個未解之謎,迄今尚無定論。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在《三國演義》里,劉備後來創業,也一直是打的這個招牌,逢人便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
說起這個中山靖王劉勝,很多人可能不認識,但說到著名的出土文物「金縷玉衣」,想必就聞名遐邇了——劉勝就是這件寶貝的主人。他是歷史上出了名的逍遙王爺,一輩子花天酒地,妻妾成群,沒做過什麼有益於社會的事,但是對於「人類繁衍」這一永恆而壯麗的事業,還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據《漢書》記載,他一生都在專心致志地生孩子,光兒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多個。
據陳壽說,在這麼多兒子當中,有一個叫劉貞的,就是劉備的先祖。
有人可能就犯嘀咕了:劉勝的兒子這麼多,然後子生孫、孫再生子,歷代繁衍,開枝散葉,到了東漢末年,他的後人不就多如牛毛了嗎?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除非他拿家譜出來,否則恐怕難以證實吧?
沒錯,不光難以證實,同時也難以證偽,基本上就是一樁懸案。
因為劉備的確拿不出家譜,包括後來的史學家也找不出來,所以,陳壽的說法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而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持論就比較客觀嚴謹:「先主雖稱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昭穆難明。」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劉備雖然自稱是漢景帝的後人,但時代太過久遠,世系傳承已經很難弄清楚了。
元代史家胡三省在為《資治通鑑》作注時,說得更加直截了當:「(劉備)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
說白了,劉備的祖宗真正可考的,只到他祖父這一代,再往上就無據可查了。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凡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知道,羅貫中在第二十回里寫了劉備覲見漢獻帝的一幕,還讓劉備拿出了家譜,然後非常詳細地羅列了一長串世系傳承:從漢景帝開始,一直到劉備的祖父劉雄、父親劉弘,再到劉備,前後共十九代,並把中間每一代人的名字及爵位都寫了出來,看上去像煞有介事,十分唬人。
所以漢獻帝就被唬住了,按輩分掐指一算,劉備居然是自己的叔叔,趕緊把他拉到偏殿敘叔侄之禮,而「劉皇叔」這個含金量十足的招牌,也就從此在三國的業界打響了。
其實,其中絕大部分是羅老先生的杜撰。
除了前面的漢景帝、劉勝、劉貞這三代,以及後面的劉雄、劉弘、劉備這三代,中間十三代都是無史可依、無據可查的,純屬羅貫中的小說家言。讀者若是把它當歷史來讀,那就跟誤信宮斗劇一樣,被人忽悠了。
既然連世系都不可考,那所謂的「劉皇叔」云云,就更是無從談起了。若一定要較真的話,按羅貫中編的那份家譜,我們也掐指算算,劉備的輩分其實比漢獻帝小得多,讓人家叫叔叔那是欺負人,叫「劉皇孫」還勉強說得過去。
要真正了解劉備的家世,我們只能從他的祖父劉雄開始。
劉雄早年被舉為孝廉,後來當上了東郡范縣(今河南范縣,一說在山東梁山縣)的縣令。劉備的父親劉弘據說也當過官,什麼職務史書無載,估計頂多就是個科級幹部,因為再大的話史書一定會記上一筆。
雖然家世並不顯赫,但劉備好歹也算個「官三代」,在那時基本是可以橫著走的。可我們都知道,劉備從小是跟他媽一塊兒擺地攤賣草鞋的,家裡窮得叮噹響。別說官三代了,連份體面的工作都沒有,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屬於典型的草根。
箇中原因,主要是劉弘早逝,所以就家道中落了。而且我估計,劉備他爺爺肯定是個清官,否則當過縣令的人,多少有些灰色收入,家裡何至於那麼窮?
劉備小時候,常和村裡的小夥伴在他們家那棵桑樹底下玩。有一天,這小子玩著玩著,忽然停了下來,仰頭看著那如同車蓋一樣的樹冠,一本正經地說:「總有一天,我要坐上這輛羽葆蓋車。」(《三國志·先主傳》:「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羽葆蓋車是古代皇帝的專車,唯有天子一人能坐,這種話豈能隨便亂說?
然而劉備就這麼說了,估計音量還不小,因為他叔叔劉子敬當時就被驚到了。
這熊孩子,腦袋是被門夾了還是被驢踢了,咋能說出這麼瘋狂的話呢?劉子敬氣得臉都青了,衝過去指著他的鼻子罵:「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別在這胡咧咧,當心全家陪你一塊兒死翹翹!
雖說童言無忌,但在古代那種社會,這種狂言要是傳到官府耳朵里,滅門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官府才不管你什么小屁孩亂講話,他會說這都是你家大人教的。
史書沒有記載劉備挨叔叔臭罵後的反應,但修史者僅僅記下這一句,就足夠說明未來的蜀漢昭烈皇帝是如何從小就胸懷大志的。換言之,這也是一種祥瑞,至於真實性究竟幾何,我們也不必太計較了。
除了「桑樹出貴人」和「小兒狂言」這兩處,《三國志》還記載了第三處祥瑞,是關於劉備的體貌特徵。
書中稱,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
按東漢官尺算,七尺五寸,約合今天的1.8米,身材不錯,比目前中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169.7厘米(2020年統計數據)高出了十餘厘米。
身高挺標準,但接下來這兩處特徵,就讓人有點匪夷所思了。
「垂手下膝」,就是說兩條胳膊很長,乃至長到了膝蓋以下。不知道別人對此做何理解,反正我看到這句話時,首先跳入腦海的就是一些人類表親的形象,如猩猩、狒狒之類的。史書這麼寫,也許是想形容劉備身長腿短,以貼合古代相學所謂的富貴相、帝王相(如民間就有「上身長,佐君王」之說),但問題是話說得過頭了,就有適得其反之嫌。
再來看「顧自見其耳」,意思就是說劉備的耳垂很大(這也是古人常說的富貴相),但是大到自己稍一回頭就能瞥到的程度,就顯得太誇張了。劉備耳垂大,的確有不少證據,如《後漢書》中,呂布就曾罵他「大耳兒」;在晉朝人寫的《華陽國志》里,曹操也叫他「大耳翁」,足見劉備的耳垂確實比一般人大很多,可大到自己看得見的地步,顯然是言過其實了。
十五歲那年,劉備在同族長輩劉元起的資助下,與其子劉德然一起赴京求學,師從大儒盧植。公孫瓚就是這時做了他的同學。劉備年齡比公孫瓚小,就稱他兄長。
雖然老師是一代大儒,但據《三國志·先主傳》稱,劉備不太喜歡讀書,反而「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喜歡出入娛樂場所,而且愛打扮,頗有高消費之嫌。考慮到他從小賣草鞋的那種家庭條件,劉備的這些興趣愛好和生活方式,明顯與「草根」的身份很不相稱。即使有皇族背景,但也早已落魄,「中山靖王之後」的名頭又不能換錢花,所以說難聽點,劉備的這些行為是比較「坑爹」的。
當然,他爹早逝,想坑也坑不了,所以劉備坑的,其實是家境比較富裕的劉元起。也許正因為這一點,劉元起的老婆就有意見了,跟老公吐槽說:「各自一家,你總給他錢花,要給到什麼時候?」
劉元起算是比較有主見的人,並不懼內,就用這麼一句話頂了回去:「我們宗族裡,就這孩子不是一般人。」言下之意,人家將來是有大出息的,錢花在他身上,不吃虧。
如果劉元起這話不是為了搪塞他老婆,而是真心這麼想,那他就是一個很有遠見的投資人,懂得做超長線的價值投資。不過,後來劉備發跡了之後有沒有回報他,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據史書稱,劉備的性格是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且善待下人。這最後一點,就是他主要的人格魅力之一,為他日後的創業助力不少。此外,他還喜歡「交結豪俠」,這也是打造創業團隊、闖蕩亂世江湖必不可少的條件。
正因為此,劉備讀完書回到涿縣,鄉里的許多少年便認他當了大哥。
大約就是在這個時候,關羽和張飛來到了他的身邊。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市)人,因犯事逃亡到涿郡。具體犯了什麼事史書無載,《三國演義》說是看不慣本地豪強仗勢欺人,故而殺了豪強亡命江湖,從關羽的為人和性情來看,應該是比較合理的推測。
張飛,字益德,涿郡人,跟劉備是同鄉。《三國演義》說他是「賣酒屠豬」的,家裡「頗有資財」,所以劉備起家的部分資本便是他提供的。後來三人還在張飛家的桃園裡結拜為兄弟,從此在後世傳為美談。
其實這些都不見於正史記載,只是羅貫中的藝術虛構,不過很感人,很熱血,光是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就不知感染了多少後人,也把中國人特有的「義氣」刻畫得盪氣迴腸。所以,雖然從理性上我們知道這不是歷史,但是從情感上,我們卻寧願相信「桃園結義」這一幕真的發生過。
不論是否真的結義,歷史上的劉、關、張三人的確好得跟一個人似的。《三國志·關羽傳》就稱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還說關羽和張飛自從跟隨劉備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寥寥數語,就把三人的感情之深,以及關、張二人對劉備的忠義都寫盡了。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即劉備二十四歲的時候,黃巾之亂爆發,一個風起雲湧、龍蛇爭霸的大變革時代轟然降臨,給很多人提供了施展平生抱負的廣闊舞台。劉、關、張三兄弟自然是摩拳擦掌,胸中湧起了一股闖蕩天下、建功立業的激情。
雖然他們已經有了最初的核心團隊,但還是缺乏創業所需的啟動資金。關鍵時刻,劉備的天使投資人出現了,他們是隔壁中山郡(今河北定州市)的富商張世平、蘇雙等人,據說是靠販馬起家的,資產上千金。他們對劉備十分賞識,便無償給了他一筆豐厚的資金。
劉備、關羽和張飛用這筆錢拉起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追隨一個叫鄒靖的校尉開赴討伐黃巾的戰場,從此踏上了草根創業之路。
不久,劉備便因作戰有功,被任命為中山郡的安喜(今河北定州境內)縣尉。官不大,但對於草根出身的劉備而言,起點已經不算低了,畢竟高幹子弟曹操剛出道時,也不過是洛陽北部尉而已。
只可惜,還沒等劉備在縣尉任上干出什麼政績,朝廷就頒下一道詔書,說要裁汰一部分因軍功入仕的地方官員。至於為何要這麼做,以及用什麼標準裁汰,史書無載。不過據我估計,可能也很簡單,就是把沒背景的人刷掉,以便給那些有靠山有來頭的人讓路。而劉備一無背景二無靠山,自然在裁汰之列,不刷他刷誰?
當時,負責郡里幹部督察的一名督郵來到了安喜縣,準備來撤劉備的官。劉備聽到風聲,趕緊跑到他下榻的賓館求見。督郵知道他是來求情的,就推說身體不適,概不見客。劉備無計可施,在門口站了半天,越想越憤怒,於是回到縣尉衙門召集了一幫手下(其中肯定有關羽和張飛,只是史書無載),然後衝進賓館,直接把督郵從床上拽了起來,綁在了外面的樹上。
督郵是郡一級官員,職位比劉備高很多,劉備敢這麼幹,擺明就是不打算混了。
他把自己的印綬掛在了督郵的脖子上,然後掄起鞭子抽了一百多下。本來打算抽死他,後來聽他苦苦哀求,才饒了他一命。
事後,可想而知,劉備只能帶著關羽、張飛等一幫鐵桿弟兄,黯然離開安喜,亡命天涯去了。
據史書記載,劉備等人輾轉來到丹陽(今江蘇省南部),恰逢何進派都尉毌丘毅到此募兵,他們便報名加入了。隨後,他們跟著毌丘毅行軍至下邳(治今江蘇睢寧縣北),遭遇了黃巾軍,因力戰有功,劉備就又當上了下密(今山東昌邑市東南)縣丞。這回官大了一點,相當於副縣長。
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副縣長沒幹多久,劉備就又棄官跑了。之後,又到高唐(今山東聊城市)當了縣尉,然後可能又是打黃巾立了功,旋即升遷為高唐縣令。
漂泊數年,輾轉多地,這下總算是干到縣長了,也不枉這幾年的辛苦奔波。
不過,在那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世,公務員可沒那麼好干,絕不是能夠讓你端一輩子的鐵飯碗。而且,不光飯碗容易打破,有時候端著端著,還會把腦袋給端沒了。
劉備一路靠打黃巾軍起家,人家黃巾軍自然就惦記著他。所以,他這個縣長的位子還沒坐熱乎,黃巾軍便傾巢來攻了。劉備打不過,只好再度棄官而逃……
如果說在事業草創的這幾年中,「逃跑」已然成為劉備的一個習慣性動作的話,那麼在此後數十年的創業生涯中,這個動作就幾乎變成了他的宿命。
以後我們就將看到,劉備的一生就是不斷地失敗、逃跑、站起來又被打倒的一生。沒辦法,在大鱷林立、市場競爭空前激烈的東漢末年,一個白手起家的草根要想創業成功,太難了!有時候光是為了活下去,就已經拼盡了全力。
當然,此刻的劉備還不知道未來會有多少失敗在等著他,眼下的幾次小小挫折絲毫動搖不了他的雄心壯志。
儘管在當時的業界沒什麼人脈,可劉備至少還有個混得相當不錯的老同學——公孫瓚。
於是,大約在公孫瓚與袁紹勢如水火,正迫切需要人才之際,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投到了他的麾下。
對於劉備的到來,公孫瓚當然歡迎之至,立刻表薦他為別部司馬,並把他派到了青州,與刺史田楷一道對抗袁紹。
差不多在劉備投奔公孫瓚的同時,還有一位日後威震天下的名將也來到了公孫瓚的麾下。
這個人就是趙雲。
趙雲,字子龍,常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人,史稱其「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也是標準的帥哥一枚。常山屬冀州管轄,現在冀州的老闆是袁紹,可趙雲卻捨近求遠,不去端袁紹的飯碗,反而跑到幽州來給公孫瓚打工,讓公孫瓚頗為意外。
他就問趙云:「聽說你們冀州人都願意投靠袁紹,為何只有你迷途知返呢?」
公孫瓚這麼問,自然是想聽到一番恭維之詞,比如「公孫將軍您英雄蓋世、勇猛無敵,正是天下豪傑歸心的明主,豈是袁紹那種徒有虛名的人可比」之類的。
只可惜,趙雲這種人不會溜須拍馬,而是說了大實話:「如今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才是明主,但黎民百姓卻有倒懸之苦,所以我們家鄉人都說,哪裡有仁政,我們就去哪裡。趙雲此來,不是輕視袁公,也不是趨附將軍。」
言下之意,人家似乎是衝著力行仁政的幽州牧劉虞來的,只因公孫將軍你是劉虞手下的將領,所以才來你這兒打工,你可不要太自作多情。
趙雲這番大實話一說,就徹底把天給聊死了。公孫瓚肯定是不太爽,可現在是用人之際,也計較不了那麼多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劉備在旁邊聽到這話,立馬對趙雲生出了很強的好感。這世道,願意說實話的人已經不多,而一心追求仁政理想的人就更少了,於是便主動與其結交。趙雲也欣賞劉備的為人,隨後便到了劉備帳下,專門負責帶領騎兵。
不過,趙雲與劉備雖然惺惺相惜,但終究是為公孫瓚打工,而沒過多久,趙雲就看透了公孫瓚,知道他根本無意於仁政,不值得自己追隨,於是便以兄長去世為由,向公孫瓚告假,然後捲起鋪蓋就回老家了。
臨別之際,劉備深知趙雲這一走,肯定不會再回來了,心中十分不舍。最後二人握手作別時,趙雲留下了一句話,說:「終不背德也。」意思是讓劉備放心,不管到什麼時候,他趙雲都不會做出有違德操的事,其實也就是想表明:兩個同樣追求仁政的人,遲早有一天會再見面的。
這一別,便是七八年之久。等到趙雲再次來到劉備身邊時,已經是官渡之戰前夕。不過,自此之後,趙雲便跟隨劉備南征北戰,這一輩子再也沒有離開……
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劉備配合田楷,與袁紹之子袁譚在青州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據史書稱,雙方在這場戰爭中都打得異常艱苦:「士卒疲睏,糧食並盡,互掠百姓,野無青草。」(《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
劉備在此期間為公孫瓚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因而先是被任命為代理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縣令,此後又被正式提拔為平原國的國相。
侯國之相,位同郡守,官秩二千石。至此,劉備算是走上了他仕途的第一個小高峰,相當於當上了市長。
從一介草根到侯國之相,跨度已經不小了,劉備的人生可以說實現了初步逆襲。不過,對於一個從小就放出狂言,說要乘坐天子「羽葆蓋車」的人而言,這一切,只不過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