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宮檔案秘聞(全五冊)> 第五章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1)

第五章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1)

2024-09-19 18:58:33 作者: 呂志勇,高文文,鄒愛蓮,劉屹松,袁燦興

  有清一代,八旗宗室受封或襲爵者百餘人,功勳卓著者有之,如以多爾袞、代善、多鐸為代表的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他們為打下大清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鐵帽子王」並不鐵,襲爵者中,因觸犯法律被剝奪爵位者有之,如文中即將提到的裕興、昭槤之流;因受父牽連,被奪取宗室待遇,生活潦倒者有之,如奕賡;在政治鬥爭中敗北者有之,如載垣;因支持義和團運動,最後成為替罪羊的更有之,如載勛。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封建王朝,還是現代社會,法治始終是一條底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天潢貴胄,還是普通的黎民百姓,只要觸犯了法律,必定會受到懲?處。

  第一節

  豫親王裕興:色字頭上一把刀

  豫親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初:滿人在經略東北、問鼎中原的過程中,有八位宗室立下了汗馬功勞,為表彰他們的功勳,清初曾敕封王爵,俗稱八大「鐵帽子王」,即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豫親王的始祖為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鐸。多鐸因在清初率軍平定陝西、江南期間戰功卓著,晉豫親王,授定國大將軍。其中,「豫」為封號,滿語為「erke」,取雄壯、剛強之意,這一封號充分肯定了多鐸在清初政權的穩固、江山的統一中的重要作用。

  裕興,生於1772年,死於1829年,是多鐸重孫豫良親王修齡的第三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修齡去世,長子裕豐承襲豫親王爵位,隨後裕興被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不入八分輔國公,是第十等爵位,離和碩親王還隔著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等爵位。而不入八分輔國公又使得裕興失去了很多特權,清朝時期,宗室的待遇以「八分」為最優。「八分」最初是「八份」之意,清朝在入關以前,每次戰鬥若有所俘獲,都均分為八份,每個旗有資格的貴族按照各自的等級參與戰利品的分配。後來,這些人的身份逐漸固定下來,成為貴族的一種等級,具體來說,「入八分」者可以享受清廷的八種待遇:朱輪(紅車輪)、紫韁(乘馬用的紫色韁繩)、寶石頂、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類似於現代的熱水瓶)、馬坐褥和銅門釘(府門上等釘子),這些特殊的車飾、帽飾、門飾,是王公身份和特權地位的一種象徵。

  由此看來,裕興作為修齡的第三子,按照中國古代社會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的慣例,襲爵之事遠輪不到裕興。那裕興為什麼能襲爵呢?

  1.天理教之亂與裕興襲爵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說起裕興的襲爵,不得不提到嘉慶年間震動朝野的「癸酉之變」,正是這一事件,導致裕興的長兄、二哥接連受到處罰,裕興最終得以承襲豫親王爵位。

  嘉慶十八年(1813),天理教首領林清率領教徒在北京起事,甚至一度攻入皇宮,製造了「癸酉之變」。林清是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黃村人,早年做過藥店的學徒,學會了粗淺的醫學知識,也當過夥計、更夫、書吏、小工、縴夫、衙役、商販等,一直為生計而奔波,嘗盡了生活的艱辛。嘉慶十一年(1806),一個偶然的機會,林清加入榮華會。因林清頗有組織能力,加入榮華會不久被教徒推舉掌管「坎卦」,兼領八卦,傳教河北。他在京畿的紅陽教、坎卦教和滑縣震卦教的基礎上組建了天理教,自任首領,號稱「天理王」。林清平時常為人治病,為人又慷慨仗義,他在錢財方面並不吝嗇,「有告貸者,輒給之,鄉村仰食者萬餘家」,別人向他借錢,他便很大方地送錢給人家,慢慢地,鄉里靠他生活的人有了一萬多家,他很受群眾的擁戴。嘉慶皇帝即位以後,國內的階級矛盾已十分尖銳,白蓮教、廣東天地會先後起事,各地起義不斷,而又有外國勢力不斷侵入。在這種情形下,林清也蠢蠢欲動。嘉慶十七年(1812),他與李文成、牛亮臣等人謀划起事。

  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林清率教徒起義,此時嘉慶皇帝正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境內的木蘭圍場秋獵,皇城守衛鬆懈,時機千載難逢。九月十五日,林清在北京指揮教徒以「奉天開道」為旗幟,200名天理教教徒在京城發動兵變,兵分兩路分別攻入紫禁城東華門、西華門,直搗清廷皇宮重地。其中,一支由陳爽率領、劉呈祥殿後,殺進東華門,並以太監劉得才、劉金為嚮導;另外一支由陳文魁率領、劉永泰殿後,殺進西華門,由太監張太、高廣幅為嚮導。教徒們揮舞鋼刀,打著「大明天順國」「順天保民」的旗幟,一路殺向皇宮。天理教教徒蓄謀已久,起義極有組織,戰鬥起來勇猛之極,守衛皇宮的清軍措手不及,驚慌失措,節節敗退。一時間皇宮裡殺聲震天,哀鴻遍野。教徒們一直打到了隆宗門外,計劃從門外的廊道翻入皇宮大內的高牆,此為進入紫禁城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突破,必然會血濺大內深宮,紫禁城也將被天理教教徒全部占據。正在上書房讀書的皇子們得知消息,一片驚慌,王公大臣如驚弓之鳥,束手無策。危難之際,皇次子旻寧很快鎮定下來,這位皇子平時醉心於研究鳥槍,恰恰是這一興趣在危機時刻拯救了他。旻寧立刻命令太監取來鳥槍、櫜鞬和腰刀,衝出上書房迎敵。迎頭趕上兩名天理教教徒爬上養心殿牆頭,正準備朝這邊衝過來。千鈞一髮之際,旻寧在養心殿台階下端起鳥槍,瞄準牆頭的教徒,首發打死一人,再發一槍又打死一人。兩聲巨響過後,領頭教徒喋血墜地,眾教徒親眼見證火器的厲害,嚇破了膽,再也不敢繼續攀牆發動進攻了,這為清廷平定叛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旻寧膽魄過人、軍事技能過硬,為這場皇宮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事件發生時,他連發五道命令:火速奏報嘉慶帝皇宮事變、關閉紫禁城所有城門、令各路官軍飛速入宮「捕賊」、派皇三子綿愷安慰保護皇母鈕祜祿氏(孝和睿皇后),並親自率兵在西長街一帶訪查。數道命令一下,人心穩,一致平亂。京畿的天理教教徒雖然作戰勇猛,卻因力竭而失敗:林清被捕,清廷對大興、通縣(今通州區)一帶的天理教教眾大肆搜捕,短短4天內將700餘人屠殺。為響應林清領導的起義,直、魯、豫三省的天理教教徒按約定在華北十幾個州縣接踵發難,聲勢浩大,震動朝野,但雙方的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在半年內便宣告失敗,起義首領們相繼被處死。因嘉慶十八年(1813)為癸酉年,史稱「癸酉之變」。事件發生後,嘉慶帝勃然大怒,偌大皇宮,居然差點被百餘名起義者拿下,而且還有太監等宮內人員參與其中,內外勾結、沆瀣一氣、朝中大亂,君威何在!隨即下令徹查,宮廷內外,與此案有關者,一律從快從重處治。

  隨著調查的深入,這把火燒到了豫王府。裕興的長兄,時任豫親王裕豐,因被查出有下屬參與天理教林清之亂,被盛怒之下的嘉慶帝下令奪去親王爵位;而次兄裕瑞,也因為對手下人參與天理教之亂失察被革職,失去繼承爵位的機會。按規定,如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則以其旁支襲位。裕興因此以第三子的身份承襲豫親王爵位,從清朝宗室爵位的第八級直接躍升至第一級,登上人生巔峰,從此便有了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

  2.盛名難副,石榴裙下失爵位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裕興平日就是個十足的紈絝子弟、好色之徒,襲爵之後愈發飄飄然,不知天高地厚,仗著自己是王爺,為非作歹、恣意妄為,若是看上了哪家的姑娘,費盡心思也要弄到手。裕興王府上有一位名叫寅格的丫鬟,平日伺候在福晉身邊,風華正茂,風姿綽約。然而,不幸的是,這位美麗的姑娘卻被裕興盯上了。寅格雖是丫鬟,卻潔身自愛,對裕興沒什麼好印象,無論主子怎麼威逼利誘,就是不從。寅格越是不從,裕興越是猴急。但礙於寅格是福晉身邊的人,王府里人多,裕興一時之間也沒找到下手的機會。

  事有湊巧,有一天裕興終於等到了機會,但也讓他踏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據《清史紀事本末》記載,嘉慶二十五年(1820)八月,嘉慶皇帝駕崩,舉國大喪,要在皇宮裡為大行皇帝(嘉慶)舉行儀式,親王、貝勒及福晉等都得前去祭奠,豫親王裕興一家自然得前去參加。然而,色心未改的裕興突然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匆匆行過大禮之後,便趁著眾人不注意,悄悄溜出,乘車回到府中。裕興一看府中人少,福晉未回,便將魔爪伸向寅格。寅格是個性格剛烈的女子,遭此奇恥大辱,悲憤交加,在自己的住所掛上三尺白綾懸樑自盡。福晉回來後,許久不見寅格前來伺候,心中好生奇怪,便派婢女前去尋找,這才發現寅格早已香消玉殞。好好的姑娘怎麼會上吊自殺呢?眾人留心探察,這才發現裕興的暴行。裕興可沒把這當回事,不就是王府死了個下人嘛。大概是由於裕興平素為人過於猖狂、荒淫,這事終於還是紙包不住火,被捅了出去。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在民間,甚至在皇城廣為傳揚,最後被宗人府知道了。貴為王爺如此荒淫無道,國喪期間不謹言慎行,反而強姦家奴,逼得人家姑娘上吊自殺,這還了得?皇室顏面何在?君王威信何在?宗人府據實寫了奏摺,呈交給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剛剛繼承大統,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正是雄心勃勃預備大展宏圖的時候,聞訊勃然大怒,「國服未除,家喪未滿」之時,強姦女子致人斃命,在當時可謂「不忠不孝,罪孰大焉」,欲將裕興賜死。幸好有惇親王、瑞親王出面講情,裕興才躲過一劫,從輕發落,裕興被革去王爵,由宗人府圈禁三年。

  封建時代,女性地位低下,官員權貴強占民女司空見慣,裕興受到的處罰是不是過重了?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的判詞,據《刑案匯覽三編》中「親王強姦使女已成致女自盡」一條的記載:「提督奏送豫親王裕興強姦使女寅格已成,致寅格羞忿自縊身死,但寅格系裕興屬下包衣之女,與強姦平人婦女者有間,應於平人強姦已成本婦自盡斬監候上量減一等,擬流,系宗室親王,乃於國服未除,親喪未滿之時,姦污使女,致令自盡,應比照居喪犯奸加重辦理,應革去王爵,發吉林當差,折圈三年。寅格照例旌表。」這一判詞說得很清楚,按照當時的法律,一般平民若是強姦民女而導致婦人自盡的,應判處斬監候,所謂斬監候,就是判處死刑但不立即執行,等待秋審或朝審覆核。裕興作為宗室,強姦的是家僕,量刑時可以減一等,應被流放。但這事發生在國喪期間,時間特殊,在國家大喪之時犯案,罪加一等,所以從重判罰。

  在清朝,強姦致人死亡本就是重罪,裕興因強姦包衣之女丟失王爵是咎由自取,本非重判,更何況裕興在國喪期間犯案,從重處罰是理所當然。但道光皇帝為何要下狠手,甚至一度要將裕興賜死呢?因為這一案件發生在道光皇帝即位之初,道光皇帝急需整飭吏治、樹立清明的政治形象,因此,道光帝在詔書中稱:「國家法令,王公與庶民所共。強姦已成,致斃人命,罪犯至重。裕興身系宗室,襲封親王,乃不自愛惜,恣意妄為,大幹法紀。若從未減,則齊民犯此者,又將何以治之。且當國服未除,親喪未滿之日,而裕興輒動於惡。不忠不孝,罪孰大焉。朕不得已,不能不執法懲創。……即革去王爵,交宗人府折圈空室,三年期滿釋放。」道光帝詔書的意思很明確:王公犯法,與庶民同罪,作為王室宗親,毫不自愛,荒淫無道,國喪期間,目無法紀,強姦侍女,不忠不孝,必須從重處罰,以儆效尤。道光帝通過豫親王裕興案向朝野傳遞了一個信號:國無法不立,法不嚴無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是每個人的義務,王公犯法與庶民同罪。裕興一案,是清朝後期對皇室宗親進行懲治的重大事件,一定程度上整飭了朝綱。

  裕興這個荒淫的王爺,終於罪有應得,被削去王爵、圈禁三年。九年後,一命嗚呼,這個曾經無法無天的王爺,終於把自己「作」死了,去了該去的地方。

  俗話說得好,色字頭上一把刀,石榴裙下亂葬崗。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天潢貴胄,還是普通的黎民百姓,只要觸犯了法律,衝破了底線,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豫親王裕興身居高位,卻德不配位,他平時道德敗壞、恣意妄為,在大喪期間又犯下滔天罪行,不忠不孝,終至被廢,「鐵帽子王」不是護身符,位高權重不是免死牌,只要違反法律,終究逃不了落馬的下場。

  第二節

  「宮廷八卦娛樂記者」禮親王昭槤

  愛新覺羅·昭槤出生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於道光十年(1830),號嘯亭,別號汲修主人,又號檀樽主人,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禮親王代善的六世孫。

  1.家學薰陶,御賜重修王府

  和碩禮親王是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從崇德元年(1636)至1914年,共傳13代278年,襲爵時間最長,是當之無愧的「清代第一王」。

  昭槤的父親禮親王永恩,愛好詩書禮樂,受家學薰陶,昭槤自幼就喜歡詩文詞賦,他閱讀了大量的史學著作,及歷代文人筆記,文史素養很高,他精通滿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勤於寫作,筆耕不輟,留給世人一部歷史筆記——《嘯亭雜錄》,這本書記載了大量清道光初年以前的奇聞軼事和社會風俗,非常寶貴,更是了解清朝前期歷史知識的重要資料,因此,昭槤被稱為「宮廷八卦娛樂記者」毫不為過。

  嘉慶十年(1805),愛新覺羅·昭槤襲封,成為年輕的禮親王。嘉慶十二年(1807),禮親王府不幸失火,昭槤家中的珍寶和印綬全部被燒毀,損失十分慘重。好在嘉慶帝對他照顧有加,特意撥了白銀一萬兩,幫助昭槤重建王府,可見當時的嘉慶皇帝對昭槤關愛有加。但後來發生的事情,就讓人大跌眼鏡了。

  2.突遇橫禍,慘遭剝奪王爵

  根據史書記載,昭槤是位脾氣不怎麼好的王爺,甚至有人評價他為人「殘刻」,因為這個性子,得罪了不少權貴,導致他後來慘遭革爵。清嘉慶二十年(1815)十月,昭槤因「陵辱大臣,濫用非刑,被剝奪爵位,圈禁起來」。這件事情在《清實錄·仁宗實錄》中記載得更為詳細:

  其一,御史舉報。大臣景祿到大內接班遲到,昭槤因此呵斥景祿,在場的蘇楞額、晉隆等人紛紛勸阻,昭槤卻認為他們是一夥的,嚴加斥責,由此得罪了一批人。而且昭槤還曾辱罵一品大員景安是奴才,亦被景安記恨在心。被昭槤當場呵斥的景祿是當時的刑部侍郎,景安是刑部尚書,按照清朝官制,刑部設尚書一名,為從一品,設侍郎兩名,為從二品,一二品官員在今天就相當於省部級高官了,而刑部又相當於今天的公檢法機關,景祿、景安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卻被一個世襲的親王當眾呵斥辱罵,這口氣怎麼咽得下去?!昭槤的暴脾氣由此可見一斑,這件事也成了昭槤被參後,嘉慶皇帝給他定罪的重要理由。

  其二,苛待下人。嘉慶十八年(1813),昭槤因莊頭程福海不肯加租,便上了私刑,影響極為惡劣。堂堂親王為何要苛待下人?也許是因為此前王府著火,昭槤「窮」了,為增加收入便逼迫田莊管家程福海增加田租;也有可能是昭槤仗著自己是親王,飛揚跋扈慣了。而當時的清政府規定,國家對農民「永不加賦」,因此,這事兒明擺著是昭槤違反了國家規定,自然遭到了程福海的拒絕。一個小小莊頭居然敢違抗自己的指令,惱羞成怒的昭槤,便派了王府的護衛兵到程家抄家產、毀房屋、割莊稼,又下令把程家父子叔侄六口人圈禁起來,還動了私刑。氣急敗壞的昭槤更是直接打碎一個瓷瓶,用鋒利的碎瓷片在莊頭的背上劃了一百多道傷痕,皮開肉裂,使程福海流血過多暈死過去。這事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昭槤的「殘刻」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位任性妄為、性格暴躁的親王很快就為自己的暴脾氣買了單。事發不久,昭槤就被彈劾了。牆倒眾人推,平時狂妄自大得罪了太多權貴,自然沒有人為他說話。對此,《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有記載:「年十一月二十日,御史果良額奏實獲匿名帖一封,內系詰告禮親王昭槤各款。」禮親王昭槤被人匿名給告了,直接捅到了嘉慶皇帝那裡,因涉及親王,嘉慶帝非常重視,命令時任工部尚書英和負責查辦此事,並親自召見與此事有關的刑部侍郎景祿,詢問案情,景祿稱昭槤曾經當面折辱過自己和刑部尚書景安。昭槤的這些罪名,經三堂會審後被坐實。嘉慶帝認為,國朝體恤百姓,屢次施恩賑濟災民、減免錢糧,而昭槤濫加租賦,濫用非刑,實在是利慾薰心,為所欲為,有辱親王稱號。而折辱大臣則更為嚴重,景祿、景安均屬朝廷大員,與昭槤是同僚關係而非君臣關係,怎可隨意辱罵?昭槤「妄自尊大,目無君上」「濫用非刑」「凌辱大臣」罪行的核心是「目無君上」,也就是挑戰了皇權,故而遭遇橫禍。

  最終,嘉慶皇帝連下四道嚴旨:昭槤以「妄自尊大,目無君上」「濫用非刑」「凌辱大臣」等罪名被革去王爵,押入宗人府監禁,960畝地產也被悉數沒收。

  後來,也許是嘉慶帝覺得自己做得太過了,又對昭槤從輕處罰。史載,嘉慶帝在審閱《聖祖仁皇帝實錄》時,看到了與昭槤類似的案子:多羅平郡王納爾圖無故打死一人,又折斷二人手足,因而被革去爵位。嘉慶帝覺得昭槤雖然濫用私刑,但是被他虐待的人並沒有喪命,於是下令將昭槤解除圈禁,但不恢復王爵。

  3.潛心著述,文史成就斐然

  被解除圈禁之後,昭槤在仕途上一直鬱郁不得志,漸漸失去了政治熱情,於是專心從事文史研究。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寫下《嘯亭雜錄》。《嘯亭雜錄》全書洋洋灑灑約32萬字,內容豐富,行文流暢,敘述了清代前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典章制度以及文武官員的趣聞逸事和社會習俗等,為清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昭槤身份特殊,身為滿洲宗室貴族,對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的情況比較了解。他在敘述政治事件時,事無巨細,有聞必錄。書中記錄了反清復明、土爾扈特部東歸等重大歷史事件,同時,也對清朝多位皇帝的性格有詳細著述。因昭槤皇族的獨特身份,他的著述可信度較高,是清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可以彌補正史的不足。這本書中,政治、典章制度、遺聞逸事等的史料價值頗為突出,據末代皇帝的堂侄,最後一位恭親王愛新覺羅·毓嶦回憶,溥儀平時並不讀書,有次偶爾翻閱了《嘯亭雜錄》,看到一則典制,寫的是清代皇帝祭祀「堂子」的事情,於是溥儀每天向堂子磕頭,可見《嘯亭雜錄》的影響力之大。

  昭槤記錄了清朝的大量政情,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史料,甚至可以據此修改他書的錯訛。如《清稗類鈔》中有《紀昀妙對乾隆》一文頗為有名,大意說,紀昀肥胖怕熱,夏天往往汗流浹背,渾身都濕透了。有一次入值南書房時,紀昀就打了赤膊當了「膀爺」,忽然乾隆皇帝出現,來不及穿衣,便躲了起來。乾隆帝坐了很久也不說話,紀昀因暑熱難耐,便問道:「老頭子走了嗎?」乾隆帝大笑說:「你也太無禮了,為什麼喊我老頭子?說得出理由來就算了,說不出理由就得砍了。」紀昀答道:「萬壽無疆之為『老』,頂天立地之為『頭』,父天母地之為『子』。」乾隆哈哈大笑,這事就過去了。但在《嘯亭雜錄》中,此事則發生康熙年間的何義門身上。南書房在康熙時代地位十分重要,一度成為發布政令的所在。雍正年間軍機處成立,南書房地位有所下降,不再參預機務,專司文詞書畫。因此,此事發生於康熙年間的可能性更大。

  昭槤作為清朝貴胄,敢於秉筆直書,記載了很多文臣武將貪婪、自私、怯懦等不為人齒的事,對全面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有重大幫助。如他在《嘯亭雜錄》之《和相善謔》這樣描述和珅:「和相雖位極人臣,然殊乏大臣體度,好言市井謔語,以為嬉笑。嘗於乾清宮演禮,諸王大臣多有俊雅者,和相笑曰:『今日如孫武子教演女兒兵矣!』又安南貢金座獅象空其底者,和詫曰:『惜其中空虛,不然可多得黃金無算也。』」寥寥數筆,便將和珅的市井形象、貪婪之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道光十年(1830),昭槤去世,結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該如何評價他呢?他是一位脾氣暴戾的王爺,一個失敗的「鐵帽子王」,卻也是一位成功的史學家、文學家。昭槤出生高貴,早年順風順水,幼年時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將近而立之年襲封爵位,位極人臣,突遭變故,家道中落。他性格驕縱、暴戾殘刻、凌辱大臣、苛待莊戶、濫用私刑,終於自食惡果,被剝奪爵位,遭到圈禁,失去一切。經歲月洗禮,宦海沉浮,終於沉澱下來。昭槤身份特殊,熟知宮廷逸聞逸事和滿洲風俗,這位曾經的「鐵帽子王」奮筆疾書,筆耕不輟,留下了寶貴的史料,以史學家、文學家的身份為後世牢記。

  「鐵帽子王」並不「鐵」,不是王公貴胄貪贓枉法的避難所,逆民者亡,順民者存,只有把黎民百姓的疾苦始終放在心中,謹言慎行,發揮光熱,才能被百姓接受,被後世記住。

  第三節

  「天下第一廢物東西」莊親王奕賡

  1.錯失襲爵

  奕賡屬和碩莊親王一支。和碩莊親王最初叫和碩承澤親王,始祖是碩塞,皇太極的第五個兒子。碩塞曾經與多鐸一起,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後來又隨軍攻破了南京,俘虜了南明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1654)碩塞死,他的兒子博果鐸襲爵,改號為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八世十一王,其中還有兩人被奪爵。

  莊親王一脈在清朝鐵帽子王中一直是個尷尬的存在。明清史專家孟森曾經說過:「莊(親)王功績聲望遠在諸王之下,其必湊一世襲罔替之數。」這就是說莊親王無論從功績看,還是從地位看,都遠在其他鐵帽子王之下,只是湊數的世襲而已。因為莊親王雖為鐵帽子王,但並不是嫡妻所生,也不配享太廟。在中國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正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而莊親王非嫡出,湊數而已,莊親王一脈的地位可謂十分尷尬。

  那麼,莊親王一脈是如何承襲的呢?雍正年間,莊親王博果鐸絕嗣,但在承襲王位時,卻沒有按照慣例。雍正帝出於自己的考量,並未選擇讓惠郡王一脈繼承,而是以康熙的十六子允祿過繼給博果鐸,並由允祿繼承莊親王的爵位。允祿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去世,由於其子宏普早死,便由允祿的孫子永瑞承襲了莊親王爵。乾隆五十五年(1790),永瑞去世,無子嗣,奕賡的父親綿課遂以侄子的身份繼承了莊親王爵。

  2.革去頂戴

  奕賡並未襲莊親王爵,但因為宗室的身份,擁有一些特權,他在《寄褚備談》中寫道:「余於道光八年,革去頭品頂戴,至道光十一年,授三等侍衛。」在《侍衛瑣言》自序中也說:「余充侍衛六年。」可以得知,奕賡的大致的人生經歷,早年授予「頭品頂戴」,道光八年因事革職,三年後擔任三等侍衛。說到頂戴,它是清朝用以區別官員品級的帽飾,以紅寶石為最高,依次為珊瑚、藍寶石、青寶石、水晶、硨磲、素金、鏤花陰文金頂、鏤花陽文金頂。一般而言,革去頂戴就意味著官員被革職或降職。那麼奕賡被革去的「頭品頂戴」是指官職嗎?奕賡在《東華錄綴言》卷五記載:「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定:王公子弟及歲時賞給頂戴,親王子頭品。」由此可知,這裡的「頭品頂戴」,既不是爵位,也非官職,而是清王朝為其宗室設立的一種特殊榮譽。

  奕賡為何被革去「頭品頂戴」?道光八年(1828)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寶華峪地宮滲水事件,奕賡一家因為此事受到了牽連,而他本人也被摘去了「頭品頂戴」。寶華峪是道光帝欽定的陵寢,按照清朝的定製,新皇帝登基之後便要選擇「萬年吉地」修建陵寢。道光元年(1821)九月,道光帝正式下詔書修建陵寢,把陵寢的位置定在了東陵境內的繞斗峪,並任命了四名陵工承修大臣,分別為莊親王綿課、大學士戴均元、戶部尚書英和、兵部左侍郎阿克當阿。該年十月,陵寢正式破土動工,道光帝認為「繞斗峪」名字不吉利,改名為「寶華峪」。道光七年(1827),寶華峪陵寢正式竣工,剛剛竣工的陵寢恢宏壯麗,相當氣派,道光帝親自驗收後龍顏大悅,為承修大臣們加官晉爵,並親自送孝穆皇后的棺槨葬入地宮。然而,陵寢竣工不到一年的時間,卻發生了地宮滲水問題,好好的地宮為什麼會滲水?眾說紛紜,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陵寢土質問題,不完全符合建陵的要求,如離地下水源過近,就會有地宮滲水甚至進水的可能;二是由於設計失誤,地宮下面沒有留龍鬚溝,致使滲水流不出去,導致積水。這是重大的工程事故。道光皇帝派貝子奕緒專門核查,發現「已有潮濕,及現有水痕」。道光皇帝雷霆震怒,接連發了十幾道諭旨,一一降罪,如戶部尚書英和「著先革去頂戴,拔去花翎,革職」,戴均元被革去官銜,降為三品頂戴,綿課因已去世,免於處罰。後來,道光帝又親自去陵寢查看,見到積水滿地,棺槨浸濕,又惱怒又傷心,便認為自己處置得太輕了,又下令把莊親王綿課的兒子也處理了,王先謙在《東華錄》中曾有詳細記載:「奕睿著革去不入八分輔國公,奕叡著革去鎮國將軍、委散秩大臣,奕賟著革去輔國將軍,奕賡著革去頭品頂戴。」這還不解恨,半個月後又嚴令相關官員罰賠白銀,而莊親王一家就賠了十萬兩白銀,這直接導致了莊親王一家的家道中落。

  3.侍衛生活

  奕賡並未承襲王爵,卻因為父親的過錯,受到了牽連,運氣著實不好。奕賡曾在宮廷做過六年的御前侍衛,雖然不是正式官職,卻可以戴花翎、用寶劍,出入宮廷,跟在皇帝左右,若表現出色,還能進一步升遷,或者一步登天。根據奕賡自述,清廷侍衛的生活還是比較優渥的,其所撰《侍衛論》是這樣描述的:「問尊兄榮任是在何衙署?鞠躬道小弟當轄在『大門』。雖然難比翰林爵位,要知道比上步軍是人上人。兩匹官馬養妻贍子,料季兒每個月總賣四五千文。值門時外領班錢內吃官飯,圍盪兒無論大小俱有幫銀。」侍衛吃官家飯,社會地位也高,每月收入不少,足夠養活妻子兒女,此時應是奕賡人生中生活比較優越的階段,用奕賡自己的話說就是「最是畢生得意處,每至年終領掛銀」,奕賡每每回憶,不禁感嘆,這是其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候,那時候真好啊,被官家養著,每到年終的時候還有白銀領,不愁吃不愁穿。奕賡曾在《侍衛瑣言》中寫下一篇《茶房銘》:「品不在高,有爵則名。年不在深,有錢則靈……可以下象棋、吃燒餅。」言語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宮廷侍衛的生活狀況。然而,奕賡一介文人天生傲骨,不願隨波逐流,說話耿直,在不經意間得罪了某些人。他曾經寫文諷刺部分侍衛:「有那胎里紅出身豪門貴公子,靠祖父的余德蔭及自身。全不想朝廷命官何等尊貴,全不想有何德能可愧於心。恁勢力眼空步闊言談狂妄,仗銀錢買轉了奴才敬若尊神。……最可羨是天公斡旋真箇巧,怎麼就把這一群濟世的英雄都聚在大門!」辛辣地諷刺八旗子弟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享受著榮華富貴,表面上光鮮亮麗,實際上卻是胸無點墨的酒囊飯袋,他們徒有華麗的外表,骨子裡卻趨炎附勢、嫌貧愛富、媚上欺下,無情地揭示了八旗子弟的庸俗和沉淪。或是這直言無忌的性格,使得奕賡的侍衛生活戛然而止。

  4.著述頗豐

  奕賡自稱是「天下第一廢物東西」,他在《侍衛瑣言補》中寫道:「錄《瑣言》畢,追憶見聞,補書數條,非自異,聊以驅睡魔、解愁煩,所謂於世無益我有益也。天下第一廢物東西書於佳夢軒之只此書舫。」寥寥數語,記錄了他寫書的初衷,即:閒來無事、旨趣所在,寄情筆墨、打發時間。奕賡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很深,著述頗豐,現留存下來著作為《佳夢軒叢著》,包括十一種著述,共計二十一卷,如《東華錄綴言》六卷,是奕賡讀《東華錄》時所做的讀史隨筆,共記事二百餘則,涉及典章制度、人物生平、風俗民情、邊疆藩服,內容十分豐富;如《清語人名譯漢》二卷,奕賡在此書中記錄滿族人名1061個,配有音譯對照,對於清史研究很有參考價值。奕賡還有一個身份是子弟書作家。何為子弟書?子弟指的是八旗子弟,子弟書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創並流行的講唱文學。子弟書最初是由戍邊的八旗子弟將邊疆的俗曲、薩滿教的巫歌「單鼓詞」的曲調融合在一起,編詞並在演唱時配上八角鼓擊節,抒發思鄉之情和軍中之事。乾隆初年傳入北京,部分八旗子弟參照當時民間鼓詞形式,創造出一種以七言為體、沒有說白、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書段,正式定名子弟書。

  奕賡在滿族民間文藝方面有著突出造詣。道光二十四年(1844),家道中落的奕賡遷居盛京(今瀋陽),並與當時子弟書西派代表韓小窗交往密切,之後,他專門從事子弟書和詩詞燈謎的創作。他雖出身貴族,但家道中落,晚年更是窮困潦倒,平民化的生活為他從事子弟書創作提供了契機。他善於用嘲謔的口吻揭露世態炎涼、諷刺奸偽小人,可以說,其筆墨生涯是與普通旗民的喜怒哀樂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奕賡流傳在世的作品有《鶴侶自嘆》《侍衛論》《老侍衛嘆》《少侍衛嘆》《女侍衛》《趕靴》《劉高手治病》《齊人有一妻一妾》《党太尉》《黔之驢》《柳敬亭》《鳳儀亭》《寄信》《瘋僧治病》《集錦書目》等十餘種,這些作品獨具一格,語言生動活潑,情節引人入勝,波瀾壯闊中又極富喜劇色彩。

  5.晚景淒涼

  奕賡晚年的生活潦倒不堪,十分悽慘,根據他的《鶴侶自嘆》所述,其晚年生活是道不盡的淒涼:

  吁乎今世命弗佳,半生遭盡堪嗟。

  十年回首如春夢,數載韶光兩鬢鴉。

  ……

  這如今事事無成皆畫虎,

  平生豪氣盡消溺,

  鬢毛短處人應笑,

  髀肉生時我自嗟。

  說甚麼煮酒論文談志量,我只有野老農夫問桑麻。

  說甚麼萬言策論陳丹陛,我這裡沒齒甘為井底蛙。

  說甚麼高攀桂樹天香遠,我這裡只向荒山學種瓜。

  說甚麼玉宇瓊池霓裳曲,我這裡夜半山村奏暮笳。

  說甚麼淺斟低唱銷金帳,我這裡柴米油鹽醬醋茶。

  休提那絲聯楓階銀潢派,休提那勛名盟府五侯家。

  這如今貂裘已敝黃金盡,只剩有凌霜傲骨冷牙槎。

  我怎肯多買胭脂將牡丹畫,只我這棲老寒巢一枝斜。

  我雖不肯自抑襟懷生嗟嘆,也未免午夜捫心恨無涯!

  ……

  晚年的奕賡,避居鄉野間,終日問桑麻、學種瓜、奏暮笳,只關心柴米油鹽醬醋茶,當年那個躊躇滿志的貴族青年已垂垂老矣,棲居寒舍,無限淒涼。但同時,苦難也造就了他,正如高爾基所說,苦難是一所大學。如果沒有經歷困苦,奕賡可能也就在舒適生活中淪為一名碌碌無為的清朝貴胄,也就不會有那麼多著述留給後世了。奕賡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出身親王世家,本該擁有優渥生活,無奈遭遇變故,家道中落;無緣親王爵位,也無半點官職,卻要為家庭所累,終由貴族淪為平民;一生大起大落,見證世態炎涼,歷經人生百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文學素養極高,醉心平民藝術。他豐富的人生閱歷,終於落筆生花,畢生著述無數,在文史領域、子弟書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第四節

  辛酉政變:皇權與王權之爭

  英法聯軍侵華,咸豐皇帝逃往熱河並崩逝於此,臨終遺詔,傳位幼子,並精心布局,力圖權力制衡,而輔政大臣擅權,危機重重;太后、奕集團試圖奪權,皇權與王權之爭愈演愈烈,最後發生政變,權力集團重新洗牌,慈禧登上政治巔峰,清朝政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咸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兩宮太后輔佐載淳,總攝朝政,因為這一年是辛酉年,史稱辛酉政變,又因這一年改年號為祺祥,又稱為「祺祥政變」。

  1.史上最慘皇帝

  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也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他於1850年繼承大統,崩逝於1861年,共在位十一年。

  整體上來說,咸豐帝是一位勵精圖治、勇於革新的統治者。他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刀闊斧地實行朝政改革。為了挽救政治危機,咸豐帝選賢任能,力圖力挽狂瀾,重振朝綱,他提拔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等人,依靠湘軍武裝,堅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他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等人,大力支持肅順改革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同時,他又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將權力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的輪流炮轟之下,清軍節節敗退,在咸豐帝當政期間,清廷簽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咸豐帝被認為是史上最慘的皇帝:他先天不足、體弱多病,幼年喪母,經歷人生大慟,年紀輕輕便油盡燈枯,崩逝於熱河行宮,這是一慘;他繼位沒幾年,便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此後十年便一直在剿殺太平軍的陰影中度過,在他逝世三年後,太平天國運動才以失敗告終,但清王朝的統治也遭到沉重打擊,這是二慘;正當疲於應付太平天國運動之際,西方列強又來「湊熱鬧」,英法聯軍侵華,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三山五園被焚,清政府毫無招架之力,被迫割地賠款,外患不斷,這是三慘。可以說,咸豐皇帝駕駛的是一艘已經千瘡百孔的破船,稍有風雨,就會滑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身為帝國的統治者,咸豐皇帝責無旁貸,他勵精圖治卻無力回天,面對危機,他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帶著滿心遺憾逝去。

  至於咸豐帝為什麼會病死於熱河,而非北京,這與英法聯軍侵華有直接關係。咸豐六年(1856),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兩國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爭取在華利益,趁著太平天國運動之際,在美俄的支持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聯手進攻清朝。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京城震動。咸豐皇帝匆忙帶著他的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後來的慈禧太后)以及一班親信,逃到了熱河(今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大肆掠奪,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火燒圓明園」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而結束,而且清政府還被迫向沙俄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歷經戰爭慘敗,目睹山河破碎,咸豐帝意志日漸消沉。在熱河行宮中,咸豐帝不問政事,只圖今朝有酒今朝醉,日日笙歌、逍遙快活。他沉醉於溫柔鄉,流連於歡樂場,終日酩酊大醉,並吸食鴉片,自暴自棄,以至於掏空了身體,最終客死成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