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檔案述評(3)(2)
2024-09-19 18:57:18
作者: 呂志勇,高文文,鄒愛蓮,劉屹松,袁燦興
(3)陵寢禮部、樂部檔案。
清朝共有帝後陵3處21陵,各陵均設有禮部衙門,統稱「陵寢禮部衙門」,專職各陵寢祭祀禮儀事宜。東、西兩陵各處陵寢分別由禮部、工部、內務府派員兼理,禮部官掌署文案,監視禮儀、歲供物品;工部官掌修繕工程;內務府官掌祭祀與陵墓打掃啟閉,總管大臣則負責督辦官兵巡防保衛工作。盛京陵寢則由盛京禮部、工部和內務府派員管理。各陵寢禮部形成的檔案主要是各種清冊檔簿,如祭祀物品清冊、支領經費清冊、歲修工程清冊、兵丁數目清冊等。
樂是儀的伴奏。早在努爾哈赤時期清宮就已使用了儀仗和音樂,但獨立的樂部機構則是乾隆七年始正式設立,此前禮樂事宜概歸禮部。樂部是掌朝會、祭祀、燕饗時演樂及審定宮廷樂器音律事務的機關,所形成的檔案幾乎損失殆盡,現只存御製樂章——雲漢詩八章及光緒朝祀祭、祈谷樂舞人員名冊等少數幾件。
2.掌管皇族及宮廷事務的機構形成的禮儀檔案
宗人府、內務府、鑾儀衛、侍衛處及尚虞備用處是清代專門為皇族和宮廷服務的機構,它們因其服務職能的特性,許多工作都是圍繞宮廷各種禮儀活動開展的,故所形成的禮儀檔案也十分可觀。
萬壽貢單
其中,管理皇族事務的宗人府機關本身形成的各種文稿中,有大量宮中遇紅白事,通知各旗旗人穿孝行禮、向皇帝請安的奏稿、題稿。在和各機構的來往文移中,有關於祭祀壇廟、日月壇、祈雨等典禮時,王公、宗室、覺羅侍值行禮方面的咨、呈、移、付。而鑾儀衛形成的檔案,則多是皇帝登基頒詔、出巡閱兵以及帝後、妃、親王、阿哥、公主等婚喪嫁娶及各節令時有關鹵簿儀仗、儀衛、儀禮的文件。特別是清宮內務府,因是專職為宮廷服務的機關,在其下屬的7司3院40餘個機構中,除由專門的掌儀司管理宮廷禮儀事典外,逢宮中紅白大事,還要設臨時機構,專責辦理大典事宜。所形成的檔案,即有大量的摺奏諭旨,更有為數甚多的每類禮儀大典的檔案彙編。
(1)內務府掌儀司的禮儀檔案。
內務府掌儀司是「掌內廷禮樂之事」的機構,即凡皇室的祭祀、筵宴、禮儀、樂舞等事,都由它經管,並且下轄御茶膳房、中正殿、雍和宮、昇平署及各陵園等部門,故該司所形成的禮儀檔案最多、最集中。其中比較完整系統已單獨分類的檔案,就達31萬餘件又2478冊,僅該司本身形成的奉先殿大祭檔、備差檔簿冊就有1142冊。另有上萬件中正殿喇嘛念經單、祭神檔、佛經道場什物檔、雍和宮供佛上香檔、念經時間地點人數單、御茶膳房備辦宮中典禮筵宴膳底檔、祭祀供品冊、四香敬神獻鮮底檔、坤寧宮薩滿祭祀吃肉檔等。
(2)內務府臨時禮儀機構形成的檔案。
內務府的臨時禮儀機構,主要是為皇帝、皇太后、皇后的紅白壽事大典而設的機構,事畢即裁。包括:大婚禮儀處、慶辰處、喪禮處三處。他們在辦理帝後婚喪壽事過程中,分別把所奉諭旨、每日辦理事件、各衙門往來文件以「接奉諭旨檔」「堂諭堂交檔」「日記檔」「活計用料檔」「典禮禮節總檔」等形式匯集起來,形成了較系統完整的紅、白、壽事禮儀簿冊。對此,後面我們有專門分析,這裡略述。
圓丘祭祀圖
(3)內務府其他機構形成的宮廷禮儀檔。
除掌儀司及大婚、慶辰、喪禮三處專設機構外,內務府堂本身和內務府所屬其他各機構形成的檔案中,還有許多和清宮禮儀有關的折單和簿冊。其中簿冊較多的是由內務堂記錄和匯集形成的「典禮簿」。包括嘉慶至光緒朝皇帝、后妃、公主喪禮的文件,以及公主下嫁、阿哥婚娶的堂諭和奏案、嫁妝清單,還有平時祭祀拈香、東西陵致祭等文簿。各種折單中,關於宮廷禮儀內容較多的有來文、奏案、堂稿、呈稿。來文,簡而言之是各機構間的來往文移;奏案,是內務府所屬各機構的題報,類似各省向內閣奏報事務題本;堂稿,則是經內務府堂批辦的各種事務的文稿。因為清宮每一次典禮活動,往往牽涉多個職能部門,所以形成的這些檔案,許多為同一事件,內容也大同小異。
3.其他中央機構中有關宮廷禮儀的檔案
清代除專門的禮儀機構和直接為宮廷、皇族服務的機構自然形成了大量的宮廷禮儀檔案,在其他幾十個全國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機構中,也形成了數量不等的和清宮禮儀有關的檔案。
首先是掌管全國文教事務的國子監、學部、欽天監、翰林院等機構。這些機構的職責、職能與工作性質本身就和禮儀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國子監清初原本隸屬禮部,至康熙十年(1671)成為獨立單位,主要職能是掌管文廟及皇帝臨雍有關典禮;設立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國子監撤銷後的學部,除新式教學內容外,原屬國子監的一切禮儀職能仍是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欽天監是從事天文曆法的機關,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封建時代,天文曆法屬禮儀範疇,清初曾隸屬禮部,直到乾隆年間才正式獨立,但仍未脫離禮儀軌制;翰林院則是直接為皇帝服務、「掌論撰文史之事」的高級御用文化機關,不僅許多冊祝禮儀文稿出自翰林院,而且有為皇帝擬寫的各種經筵用禮儀講章。故這些機構都從不同的角度,形成了各種有關宮中禮儀的檔案。
其次是輔佐皇帝的中樞機構,如內閣、軍機處、宮中奏事處等。這些中樞機構,本是辦理國家政務的機關,但在封建的家天下時代,皇帝家事即國事,所以清宮各種婚喪大典及節令,辦理宮中典禮,就成了它們政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內閣為例,清代內閣號稱是國家行政的中樞,但大量具體的工作,是幫助皇帝辦理各種典禮,「凡大典禮,則率百僚以將事,凡大祀、中祀、前期書祝版」,「凡上徽號、進冊寶冊印,俱由內閣撰擬,至皇子、皇孫、王、公、公主名號,俱承旨以奏」。內閣主要職掌實際成為「掌擬上制、詔、誥、敕之式,進呈慶賀表箋,請用御寶、請上諡、請封號」的職能機構。這些誥冊文稿擬好後,候欽酌定,宣示天下,原件收貯內閣大庫。故內閣所形成的宮廷禮儀檔案,一是各大典禮發布的制、詔、誥、敕及冊文;二是各種祭文、祝文和碑文;三是中外臣工進呈的表、奏、賀、箋文。另有一些隨題奏本章進呈的禮儀類清冊、黃冊,如禮部奏進的每年壇廟祭祀冊,大常寺、光祿寺奏進的陵寢、寺廟修繕冊、錢糧冊等。軍機處及宮中奏事處等各處,大量的奏摺和諭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涉及朝見、冊封、祭祀、婚喪、陵寢等禮儀問題。如僅宮中各項清單中,祭祀單就有15萬餘件,更有名稱各異、無法確切統計的「禮儀記載檔」「主位請安檔」「萬壽禮節檔」「旨意檔」等。
再次是掌管民族、外交、金融錢糧及軍事民政等事務的機構中,形成有外交覲見禮儀等賓禮方面的文件,如朝貢、封冊、外國使臣遞國書、覲見等禮儀儀式;有宮廷禮典動支錢糧、馬匠的文件,如會考府核銷禮部、太常寺等禮儀機構備辦陵寢祭祀、婚壽禮典用牛、羊,坤寧宮祭神獻牲用豬,常祀用果品等問題的奏摺、呈稿;還有兵部陸軍部、八旗都統衙門等機構,為接到禮部、鴻臚寺等通知壇廟祭祀日期,元旦、帝後生辰行禮、迴避、備辦宮廷禮典選派員弁迎送、隨扈禮節等問題的文件。
總之,清代各機構形成的清宮禮儀檔案,數量龐雜,內容全面,文種繁多。每個機構的檔案雖不完整,但各個機構的內容可以互為補充,構成系統的中國封建社會宮廷禮典的總匯。
二、專題性禮儀檔案的內容——宮廷精典禮儀文化的薈萃
宮廷禮儀繁多,但等級有差別,所形成的檔案,也因其重要程度不同形式各異。清朝一些重要的典禮檔案,多有專題彙編,或由職能機構單獨分類收貯。現在保存下來的主要有:圍繞帝後婚、喪、壽誕大典形成的紅、白、壽事專檔;圍繞各種祭祀活動形成的祭祝文稿及較完整的奉先殿大祭檔;還有圍繞中外臣工覲見慶賀禮節形成的覲見檔、表奏賀箋檔等。
光緒大婚典禮紅檔
1.紅、白、壽事專檔
宮廷禮儀,說到底,是以帝後生活為中心形成的禮儀。紅事、白事和壽事,基本涵蓋了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幾件大事,所以也是清宮最大的典禮。現存清宮紅、白、壽事檔,一部分屬宮中專檔;一部分屬內務府的大婚典禮處、慶辰處和恭辦喪禮處檔。
(1)紅事檔。即皇帝、公主的婚禮事宜檔。清朝入關後的10位皇帝中,有4位是登基後舉行大婚典禮的,即順治、康熙、同治和光緒。現保存下來的清帝大婚專檔,主要是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清制,皇帝大婚,例由內務府遵旨主辦。同治、光緒大婚,正式婚禮前兩三年,即專門成立了大婚禮儀處,開始籌辦婚禮事宜。如同治大婚於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舉行,但在同治八年(1869)就成立了大婚禮儀處,慈安、慈禧下懿旨:「皇上大婚,禮典崇隆,應宜先期預備,一切應辦事宜,著派總管內務府大臣,遵照會典,敬謹辦理。」現存同治朝大婚檔共55冊,光緒大婚檔共135冊,每冊有檔案10—20件不等,主要有諭旨檔、堂諭檔、行文檔、來文檔、奏案、奏片、日記簿等。其中諭旨檔、奏案尤為重要。諭旨檔系統記載了辦理同治、光緒大婚的懿旨;奏案則是承辦大婚事宜各大臣的奏摺,其中有:大婚典禮章程清單,內務府大臣遵旨每月一次奏報辦理的事件,京師各衙門、三織造、粵海關等承應差務衙門籌備差務、工程進展等情況,納彩禮、大征禮、奉迎禮的禮儀及大婚典禮的經過等。同治、光緒大婚現存檔案是記載帝王婚禮過程最完整、最詳盡的檔案,其婚禮之豪華氣派、儀式之完備規範,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婚禮形式的高峰,因此,這部分檔案是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婚禮制度與文化的珍貴資料。
(2)白事檔。是清代帝王喪葬的檔案。喪禮是一個人一生終結的最後一次大典禮,屬「五禮」之中的「凶禮」。《大清通禮》載:「周官凶禮有五,喪居其首,昭慎終也」,「我朝孝治光昭,與成周媲美,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其間稱情立文,垂為典制,王道使民無憾,胥於是乎見焉」。喪禮的等級又代表著這個人最後的身份和地位。皇帝是封建社會最高的統治者,他的喪禮在清代稱為「國喪」,全國軍民都要服喪,宮裡要舉行隆重的喪葬儀式。從當天的「小殮」禮,到最後入葬地宮,封好地宮石門行「告成禮」,禮儀環節幾十道,儀式煩瑣而隆重。為辦理喪禮,一般在內務府下成立專門的喪禮處,具體承辦各項喪葬事宜,並由司員、筆帖式專門負責辦理各衙門往來文稿。現存清宮檔案中,共有高宗乾隆、仁宗嘉慶、宣宗道光、文宗咸豐、穆宗同治、德宗光緒6位皇帝及孝聖憲、孝和睿、孝貞顯、孝欽顯等11位皇后的喪禮檔案匯集796冊。這些檔案記載了每次喪禮的各項禮儀和過程,內容詳盡具體,小到每天行禮、每次祭奠、每個禮儀環節,乃至供案上點幾支燭、放幾盤果;大到陵寢總工程、禮儀總過程、用人用錢的總數目等。其中有皇帝的諭旨,有大臣奏摺,也有內務府給承辦單位和有關衙門的咨、照、移、付等行文,以及這些單位的稟、呈、帖、照等來文。
(3)壽事檔。帝後壽誕,也是宮廷重要的典禮之一。清朝稱皇帝誕辰為「萬壽節」,皇后誕辰為「千秋節」,皇太后誕辰為「聖壽節」。順治八年(1651)正式確定清宮「三大節」儀制,萬壽節為三大節之一。逢帝後壽誕節,宮廷要舉行慶賀儀式,逢「旬」壽節,禮儀較隆重,遇「周甲」「古稀」「耄耋」之年,更加隆重。其中清宮有幾次大規模的慶壽活動,稱為「萬壽慶典」。一是康熙六旬萬壽,二是乾隆八旬萬壽,三是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后六旬、七旬、八旬之壽,四是嘉慶六旬萬壽,五是慈禧太后五旬、六旬之壽。
慶典期間,組織全國歡慶,京城內外,搭龍棚,建經壇。京城內從西直門外的御園行宮到紫禁城西華門,沿途30餘里,張燈結彩,張樂演戲。一些外省耆民赴京慶壽。萬壽節日,皇帝至太和殿受賀,在乾清宮設宴,王公大臣敬獻壽禮。舉行一次萬壽慶典,需時數旬,費用浩大。為辦理壽誕大典,內務府成立專門臨時機構——慶辰處,簡派總辦大臣督辦各項慶典禮儀。現存清宮中壽事專檔和內務府慶辰處檔237冊,其中有康熙萬壽慶典檔,乾隆七旬、八旬萬壽檔,孝聖憲皇后六旬、七旬、八旬慶壽檔及慈禧太后六旬慶壽檔。內容主要關於慶壽各項建築工程,內外大臣報效銀兩、捐造無量壽佛,慶典禮儀事項,賞賜王公大臣、壽民壽婦如意、荷包、緞匹及筵宴等情況。
2.祭祝文稿
祭禮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的典禮,所謂「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禮,履也,所以事鬼神致福也」。說明從遠古時代開始,禮的中心活動就是祭祀。清宮祭禮包括大祀、中祀和群祀的朝廷傳統祭祀;滿族特有的祭堂子和坤寧宮祭神以及與漢族相類似的祭祖。這些祭祀活動,雖無實質性的內容,但典禮儀式極為煩瑣,讀祭祝文即祝禱是其中最主要的禮節之一,也可以說是祭祀的中心,體現和代表著祭祀人的目的和要求。費爾巴哈認為:「祝禱是宗教的來源,是宗教的本質自身。」在清宮檔案中,較集中保存下來的就是各種祭祀祝禱中用的祭祝文稿,即祭文、祝文、告祭告祝文的底稿。包括從康熙至光緒各朝向天壇、地壇、月壇、日壇、關帝廟、孔子廟、東嶽廟、城隍廟等壇廟的祝文祭文;向後士神,山神,司工神,風雨神,炮神,太廟,奉先殿等神殿的祝文、告祭文;向社稷、三壇、關帝等的祈谷、祈雨雪、謝雨雪祝文。從文稿的內容可以看出,一般遇登基、婚喪、冊封等大典,出師、凱旋等重大事件及壇廟動土興工、神牌移付等用告祭文、告祝文;祈雨雪、謝雨雪、祈谷用祝文;祭祀陵寢、祖廟等用祭文。祭文、祝文均有一定的格式,內容用駢體文。
3.奏表、賀表、賀箋及覲見禮節檔
表箋之制,清會典載:凡每歲元旦、冬至及帝後誕日三大節,臣工行慶賀禮,進皇帝及太后者曰表,皇后者曰箋,其文式例由翰林院撰擬,大學士奏定,頒中外遵行。登基大典賀表,則由內閣撰擬,奏定頒行。每一賀表,又有正、副兩份,正表卷而不折,副本則摺疊如本章式,函以表匣,裹以黃絹。表箋進呈,交送禮部,禮部屆期具疏奏聞皇帝,禮畢收貯內閣。《大清通禮》載:「三大節……諸王、大學士率京朝官,直省文武率闔屬官,具賀表,預送禮部,其式,在京稱某親王、臣某某、諸王、貝勒、文武官等;在外稱某官臣某等,誠歡誠忭,稽首頓首,上賀伏以(表聯、隨時撰擬),恭維皇帝陛下(隨時恭擬)。臣等恭遇熙朝,欣逢聖誕(元旦、長至),伏願(隨時撰擬)。臣等無任瞻天仰,忭歡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這些表賀箋文,雖僅為一種儀節,其內容全為千篇一律、歌功頌德的官樣詞語,但在當時卻是事關大典的禮儀。進表、箋人員資格有嚴格要求,應俱表者不進,是大不敬。康熙朝諭定:「表文事關大典,應自五十六年萬壽聖誕為始,文官按察使以上,武官副將以上,准其進上,其進上表文,仍照例該督撫匯齊,由驛遞交禮部,轉送內閣。」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清朝表賀箋文檔案4000餘件,其中有京內外大臣的,也有朝鮮、琉球、越南等朝貢國國王的;有臣工致皇帝、皇后、皇太后的,也有光緒皇帝致慈禧太后的。
光緒進呈慈禧太后壽辰賀表
覲見禮原本主要指國內大臣和朝貢國使臣朝見皇帝之禮,後來主要指外國使節見清皇帝之禮,也成為清朝外交關係上一個長期爭執交涉的問題。現存覲見檔案即清後期外國公使覲見清帝禮儀檔,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宮中各項事務檔簿中的「覲見各國檔」,二是內務府堂清冊中「各國覲見檔」,三是外務部檔案中的「覲事備查」檔。這幾部分檔案匯集了清朝時期外國使臣覲見中國皇帝整個禮儀變化、禮節爭論及禮儀事項。如外務部「覲事備查檔」即匯集了從康熙三年至同治元年各國曆次覲見禮儀過程、進貢物品等。
從上述專題性禮儀檔案看出,清宮禮儀的重點,一是人的婚、喪、壽誕;二是敬天地、事鬼神的祭祀;三是中外君臣禮節。這也正是中國自古以來歷代統治者最為重視的,體現各階級、階層政治等級關係的「禮之三本」的核心。所以這些專題性清宮禮儀檔案,可說是中國封建宮廷精典禮儀文化的薈萃。
三、清宮禮儀檔案的價值——研究清宮史、清朝政治制度、思想道德、宗教文化的重要史料
中國歷史上,不乏各種禮儀典籍,早在東漢時期,經學大師鄭玄就歸納了專講官制的《周禮》,專講各種禮典的《禮儀》,專論禮的性質、作用、意義的《禮記》,這些都是我們研究、探討中國古代禮儀的經典之作。但是,這些典籍代替不了檔案。檔案是人類歷史活動的直接記錄,比一般書籍更真實、更具體。特別是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階段,形成的各種禮儀檔案,既是中國封建社會禮儀典制的終結和匯集,也是中國封建精典禮儀文化的薈萃,雖有糟粕,也有精華,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
1.史料價值
禮儀檔案是研究清宮史不可缺少的資料。清宮史,簡言之是清朝最高統治核心——皇帝一家宮中生活的歷史。而清宮生活,是籠罩在「禮儀」巨網之下的生活:吃穿有等級,起居有規矩,上下有尊卑,行止有禮儀;日常生活中行常禮,年節婚喪時行大禮;宮女、太監要行禮,皇帝、皇后也要行禮,一部宮廷史,可謂半部是禮儀。清宮禮儀檔案,將宮中上上下下、形形色色的禮儀活動內容和過程真實地記錄下來。所以研究清宮史,不可不用這部分資料。
禮儀檔案也是研究清朝思想道德、政治制度等問題的重要史料。在階級社會裡,禮是一種社會思想道德的體現。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標準,禮的含義也不同。但對禮的重視歷朝統治者都一樣,都把禮當成維護社會道德和規範的手段。希望用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用禮加強人的道德修養、節正民風,「禮者,所以正身也」,「禮所以防佚,節其侈靡也」。從孔子開始的聖哲先賢,無不倡導、追求一種以「禮」治天下的社會和諧之美。但禮的範疇很寬泛,孔子一部《論語》,雖74次提到禮,卻沒對禮的定義做出明確解釋。倒是郭沫若先生說過:「德」的客觀方面匯集起來,便成為儒家所說的禮。而「德」不僅指個人的道德理性,「德」又表現為對社會規範和秩序的認同。這就是對國家要「忠」,對家族要「孝」,故中國古代常常強調「有孝有德」「惟忠惟孝」。清宮禮儀檔案中大量的內容體現的正是對社稷、對祖宗、對皇帝的「忠」和「孝」。如大量的表奏文書、朝覲禮儀檔案,格式千篇一律,內容多是華麗辭藻的堆砌,表達的都是對皇帝、皇后的頂禮和忠心。而對祖廟、對陵寢等的祭祀和膜拜等,反映的核心則是「孝」。正是這種通過一次次的表忠祭祀等禮儀活動,使忠孝綱常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封建社會的道德和規範。禮及禮制逐漸成為人們思想、生活、交往中約定俗成的共同準則。所以大量的清宮禮儀檔案,又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思想道德觀的第一手資料。
相對政治而言,禮又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在階級社會裡,每個人各有各的名位身份,故而各種禮節、禮儀也有差別。因此,禮被更多地賦予政治等級、宗法制度的含義,並被改造、升華為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成為歷代統治者實施政治統治的工具。《禮記·禮運》中說:「禮者君之大柄也」,「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禮記·祭統》更明確指出:「治人之道,莫急於禮」,「天子之職,莫大於禮」。孔子甚至認為,在治國治民方面,禮比法更重要,「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所以歷朝歷代所訂的各種禮儀禮典,實質上代表的是該社會的國家政治等級和制度。清宮禮儀是清朝國家禮制的中心,大量清宮禮儀檔案,是一次次宮廷禮儀活動的實錄,在這些禮的實踐中,不僅炫耀著皇家的尊嚴,更實施著皇權的政治統治。所以深入研究這些宮廷禮儀檔案的內涵,是研究清朝國家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
2.文化價值
中國是禮儀之邦,梁啓超先生曾評價:禮儀就是文化。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著作《法意》中,將「禮」看作是中國文化的同義詞。這些都說明禮儀的深厚文化內涵。顯然,內容豐實、多姿多彩的清宮禮儀檔案,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資源,其每種禮儀、每個禮節都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澱。不僅各種宗教的、藝術的文化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根源,而且各種政治的、倫理的、精神的文化也可以從中得到詮釋。
其一,自古以來各種禮儀活動,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都是一種對超人間力量的盲目信仰活動,多帶有想像和藝術的特色,所以各種傳統的音樂、舞蹈、詩歌等文化,多源於各種禮儀活動。「這些藝術種類最初是整套儀式活動的各種因素」,和古代各種禮儀活動一樣,清宮各種大的典禮,如登基、朝會、祭祀等,也無不伴著音樂和祝禱,而形成的一些檔案,如祝文、樂律等都直接構成清代文化的一部分。
其二,禮儀活動又是人類追求精神滿足感的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清宮禮儀將其輸入了更多的精神文化因素,其中有荒誕迷信的封建性糟粕,但也有一定的積極的民族性精華。我們可以從大量的檔案中,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其民族的精華,讓古老的文化為現實服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租界檔案及其價值
租界,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特殊產物,作為各帝國主義國家深入中國的據點,對當時乃至以後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均有重要影響。對於租界問題的記載中外不乏各種史書,但是記載最為詳實、最有參考價值和憑證作用的莫過於檔案。
一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存的近代租界檔案,包括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的文件,據不完全統計,共約有4000多件、冊。這部分檔案,主要是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為辦理各國在通商口岸和地區租界、租地問題,中外在交涉過程中形成的官方文書以及官員奏議。其中有清政府與各國簽訂的租界條約、章程、合同;中外就租界問題來往交涉的照會、電函;清政府有關大臣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務部等呈皇帝的密折、奏議;各有關衙門、地方督撫之間互致的咨文、函札、電報;租界內華人紳商給清政府的信稟等。
這部分檔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各國租界的辦理經過、擴租轉租情形、租地價格、租界內各項設施、管理權限、各類司法案件、界內華民的抗捐抗稅、罷工鬥爭以及帝國主義與清政府勾結鎮壓農民起義等方面的文件。內容涉及的範圍,按國別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義大利、奧地利、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荷蘭、挪威等十幾個國家;按租界地域分,包括上海、天津、武漢、廣州、福州、寧波、廈門、九江、鎮江、長沙、蕪湖、廣州灣、膠州灣、九龍、威海、旅大、營口等20多個地區。
對這些檔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從20世紀60年代起,陸續按全宗進行了整理、編目,並就各檔案全宗的不同情況,按國別—問題、國別—朝年、問題—朝年等原則分類立卷。現在,這部分檔案主要分布於外務部全宗的疆界租地項、開埠通商項、法律訴訟項、路礦實業項、鎮壓革命運動項;軍機處錄副奏摺外交類、帝侵類租界項;軍機處照會、來文、電報;宮中硃批奏摺外交類、帝侵類租界項;宮中電報電旨;以及兵部陸軍部檔、刑法部重大專案檔、端方檔、醇親王府檔、各衙門匯集檔、山東巡撫衙門等檔案內。其中以外務部檔案為最多,共2000多件、冊,約占全部檔案的二分之一。
二
租界檔案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範圍十分廣泛,這裡只能對主要國家在華設立的主要租界的檔案情況做一簡略介紹。
1.英國租界檔案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英國是第一個入侵併向清政府強劃租界的國家,並是建立租界最多的國家。因此,現存檔案也最多。
英國上海租界
(1)上海。「上海為中國第一口岸,其地處南北兩洋之交,衡握中外各商之樞紐」,所以成為列強首選的租界區。道光二十五年(1845),根據《上海租地章程》,英國首先在洋涇浜以北、李家場以南建立租界。咸豐七年(1863),英美租界合併,後幾經擴充,租地面積大增。檔案中有一部分就是記述其形成、擴建、管理等情形的文件。但咸豐十年以前的租界檔案甚少。因此該租界形成時期和咸豐四年以前擴租經過的直接文件,從檔案中無從查到,對於這一時期的記載,主要是後期有關大臣在奏摺中追述的。
檔案中較多的是擴租文件。在擴租過程中,各國慣用的手段和步驟是,先在租界外延伸築路,然後沿路安裝公用設施,再設巡警等進行管理,然後收取特捐特稅,最後將其劃入租界區。因此,擴充租界大多和築路等問題相連。英國在上海擴充租界的檔案主要有:同治七年(1868)上海馬路公司在新賽馬場圈內租用民地的照會;光緒二年(1876)因英商在舊租馬路界外擴租蘊草浜北岸地畝修築吳淞鐵路事,總理衙門與英使的往返辯論照會;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間為擴充租界辦理情形問題,張之洞、沈葆楨等大臣的奏摺;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三年為上海推廣租界事,上海道台與湖廣總督端方、外務部的來往電報冊;光緒三十二年工部局修築上海至青浦之佘山路案文件;光緒二十二年和三十四至宣統元年,兩江總督、南洋大臣、上海道台、上寶(山)紳民,旅滬紳商等一致要求力拒上海租界擴充事給外務部的函電;工部局在租界外編門牌、收自來水費居民反抗情形的奏摺及英商租地清單等。
上海作為第一個由外國人專管的租界,其設置、管理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公共設施設立等情況如何,此類檔案也有許多。主要有:同治五年英使就上海洋涇浜外國租界四址內設官員數目,並需用經費數目的照會和附單;同治六年上海洋涇浜設官章程的照會;同治二年洋涇浜勸捐案清冊;租界內試辦食鹽議增引數、課帑數目折單;江蘇候補道張翼詳陳路過吳淞時所見上海租界內外商繁榮之稟啟;英商轉租房地契約以及有關設立巡捕、建立公堂等事的來往照會、奏摺;還有上海會審公堂變通刑章事的電旨、會審公廨全圖以及有關租界內的法律訴訟案件,如:光緒十七年會審公堂拘捕范高頭案、光緒二十年英副領事強押官眷激起眾怒罷市案。還有一些關於設學堂、辦實業、洋行借貸等檔案,其中許多內容涉及了租界經濟、文化發展的情況。
另外,英國以租界為據點干預和參與中國內務的檔案有:光緒三十一年(1905)為抑制英租界擴充,上海地方政府在閘北地方仿照租界設施情況建設馬路、修建電燈、自來水,並設巡警管理,英使出面干涉,不允許中國對閘北的治理,雙方引起交涉的來往照會;還有上海租界捕獲革命黨人、查封《蘇報》案等。
(2)東南沿海口岸。根據《南京條約》,除上海外,在東南沿海還同期開放了廣州、福州、寧波、廈門四處口岸;根據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又增開通商口岸11處,其中包括東南沿海的台灣、潮州、瓊州;光緒四年(1878)《中英煙臺條約》,再增溫州。至此,東南沿海口岸全部對外開放。隨著開埠通商,各國在這些地區相繼租地,建立租界。現存英國在這裡建租界情況的檔案有:咸豐十年(1860)英商在廈門租地案——光緒三十一年廈門商民因納稅辦法過嚴,結隊到英租界並欲攻擊稅司公所,被西人開槍毆打,英國派兵登岸準備以武力鎮壓,中英雙方來往交涉照會;光緒八年,廈門英商租界填築海灘章程;同治元年英國人在廣州藉故滋事案;光緒三年兩廣總督關於英國人在廣州租地應納田房稅契糾葛事奏摺;光緒三年至九年丁日昌等奏報英人在福州租地建築房屋事奏摺;福州螯山書院等處租與英商當跑馬廠事的照會;溫州會辦租界一切事宜之情形照會及租約抄單;光緒十七年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及附後規則等。
(3)天津。天津位於海河水系五大支流的匯流處,東臨渤海,是通向北京的一道大門,也是經濟發展重鎮。英國取得東南沿海通商、設立租界的特權並不滿足,道光八年,英國先以遞送國書為藉口派船駛入天津,現存檔案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咸豐十年,英國在天津正式建立租界,檔案有:咸豐十年,英使知照擬租用天津紫竹林至下園一帶地方的照會;咸豐十年至同治二年(1863),英國天津租地清稿;光緒二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奏報英國在天津租地占用內務府差地畝數、原屬、租地價格、原應交納租項折,以及英國要求租用大沽炮台的來往交涉文件等。
(4)長江流域各口岸。在租占上海和東南沿海口岸等地的同時,英國又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各口岸擴建租界,並且把長江流域逐漸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咸豐十一年,英國先後在漢口、鎮江、九江三地建立租界。記載這些地方建租界的檔案有:湖廣總督官文奏報同治元年辦理英國在漢口租地、「開導」百姓認真核減地價、依限搬遷和英人在漢口買地基事;當地水勇和英兵因口角引起武力衝突,水勇被斃事等來往文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英使關於在租界外租地,並在漢口展拓租界問題給外務部的照會;同治元年(1862)至二年間,沈葆楨等上英國在九江租地經過、租界四址及租地價格問題的奏摺等。
光緒二年,根據《中英煙臺條約》,長江流域增開了宜昌、蕪湖兩口岸。《馬關條約》簽訂後,又增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為通商口岸。英國在這些地區建租界的檔案,以蕪湖租地通商文件居多,有光緒二十八年所訂《蕪湖公共通商場租地章程十條》;就英國要求在蕪湖專立本國租界事,蕪湖道與英領事柯韙良來往辯論信稿冊及租界圖說;安徽巡撫奏蕪湖劃辟通商租界要工需款折及清單;有關租價、辦理手續等折件。另外還有一部分英國在長沙租地的檔案,其主要內容是英國人帶頭不承認原訂租界章程,擅自於租界外租地的來往照會、電函等。湖南巡撫岑春煊奏:「湖南長沙自開作通商口岸後,劃定租界於茲五載,外人不認租界章程,一再饒舌」,「長沙通商本為日本國約開之口岸,租界章程又系日本領事來湘會同商訂,嗣以英國從中作梗,首先抗爭,駐漢各國領事亦即隨同附和,而日本乃有租界章程各國尚未認可,礙難舉辦之說。」此外,還有英商在杭州寶石山租地及在杭州城廂內外隨意租房地、開貨棧的交涉文件。光緒二十九年至宣統三年間,英商在蘇州、杭州、蕪湖、九江等處租地建油池及火油稅款事交涉文件等也有相當數量。
(5)九龍、威海衛。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各自爭相劃界,擴大勢力範圍。英國為鞏固已取得的勢力範圍,抵製法、俄等國,於光緒二十四年又強行租借了九龍半島深圳河以南地區和威海衛。現存檔案有:譚鍾麟、高照哲為英人占據九龍侵越租界及勘劃威海衛租界,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妥善辦理的奏摺;山東巡撫張汝梅就英人租勘威海、招募華兵以及在租界內懸掛旗幟等事給總署的來往函電冊及辦理經過文電冊;楊士驤等因英人租借威海交涉較頻,請將同知移駐威海折;英政府不允在威海設關擬於界邊擇要設卡折;《威海衛租界專約》等。
2.法國租界檔案
法國緊隨英國之後,在中國強租地界。現存有關法國租界的檔案主要包括:上海法租界、天津租界以及勘租廣州灣、展拓漢口租界等幾部分。
道光二十五年(1845),根據中法《黃埔條約》,允許法國人在五口通商。道光二十九年,滬道與法領事訂立法租界章程,從而確定了法國在上海租界的最初範圍。此後法國和英美爭相擴租,並且自成系統,設官施政。反映這一時期法租界的檔案有:咸豐十一年(1861)法國輪船公司在上海租地問題的照會;張之洞等記述上海法租界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前占地、擴界情況的奏摺;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擴充租界的照會;光緒三十年至宣統三年(1911),法國和英美聯合要求在租界外通電、通汽車事的來往辯論節略;同治三年(1864),法使就法租界內賭場滋生事端案給總理衙門的照會;同治十三年,因「四明公所事件」,中國賠償法租界損失及處理過程的奏摺及照會;同治六年,因法巡捕被殺事,總理衙門與法公使往來交涉的電函。
法國在天津租界的檔案主要有:咸豐十年至同治二年間法國在天津租地案總冊;光緒二十四年直隸總督裕祿等關於法國商人在天津租地的章程及有關地價、原屬等問題的奏摺。
光緒二十四年,英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法國在漢口租地檔案有:同治二年,法領事要清政府飭湖廣總督將漢口龍王廟地方交該領事轉租法國商人照會等;光緒三十三年,因日、比等國在漢口展界,法國亦要求擴充漢口租界事給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咨、札等。
檔案中有一大部分是記述法國強行勘租廣州灣的文件。如光緒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總理大臣奕劻等「奏為法國請租廣州灣及建造滇越鐵路各節折」,「奏為廣州灣緊要,法兵拖延劃界,派兵肆意侵占,擬請特派大員與法員及早會勘折」,廣東巡撫德壽、廣西提督蘇元春上「廣州灣勘界事竣辦理情形折」,以及法使與外務部的來往照會、函電等。
另外還有同治四年(1865),法國給軍機處要求前往江寧擇址租地的照會、議立煙臺租地合同的照會、法國租用地界准其他各國均得共租的照會;光緒二十七年(1901),法、美一起要求擴充廣州沙面對面之沿河一帶做公共租界的來往電、咨等。
3.德國租界檔案
德國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光緒二十一年「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發生之前,雖然有些德國商人在寧波、福州、廈門等地租地通商,但還沒有真正可以作為其勢力範圍的租界區,因此,有關德國租界的檔案主要在光緒二十一年之後。其中包括:
(1)光緒二十一年,德國在天津設立租界的文件。其主要內容是德國以「干涉還遼」事件有功,賤價迫拆民房、墳塚情形的有關奏摺,以及清政府為彌釁端發生,擬由戶部補貼民房地價辦理經過的文件。
(2)光緒二十八年至宣統元年,德公使雷克司、兩廣總督關於德國商人在汕頭擴充租地的來往照會,以及德國在汕頭占地、設棧詳細位置圖等。
(3)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二年,德國在上海、漢口、福州等地設領事,並為轄區內管理、衛生、築路等問題與外務部交涉情況的照會、咨文。
(4)膠澳租界辦理始末的一系列文件,這也是有關德國租界問題中較為完備的一部分檔案。其中有光緒二十四年,李鴻章與德國簽訂的《中德膠澳租界約》;光緒三十四年,商訂未經籤押的《膠澳一帶暫行交涉簡明章程》;北洋大臣王文韶等報告德人占據膠澳歷次辦理交涉電奏清單和山東巡撫報告辦理經過的電、函;德使海靖關於膠澳界議租事項給總理衙門的照會及問答節略;租界內開挖道路溝渠情況及所用經費清冊;南洋大臣為德國兵輪在海州登岸豎旗事給外務部的電文;張汝梅、胡孀芬、徐桐、王鵬運、楊深秀等就德租膠澳的危害及對策問題所上的奏摺;山東沿海人民反抗德租膠澳的交涉文件和宣統元年(1909)因德國在大嶗山根東南開設鹽場一案的交涉函電、清冊;當地紳商聯名給外務部的稟呈等。
4.美國租地檔案
美國雖然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但是從鴉片戰爭之後,它對中國的侵略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特別由於「門戶開放」政策的推行,使它在中國所攫取的利益並不少。反映在租界檔案中,主要以美商在各通商口岸買地、開洋行、辦實業的文件為主。如:美商違約在南京、九江、蕪湖、漢口、丹陽、長沙、梧州等地買地建油池案的奏稿、照、咨;光緒二十八年(1902)至三十二年在營口、奉天等地開埠設關劃定租界事,在宜昌違約開設利記洋行事,美醫士租廣東聯興街屋地案等事的來往電信。
另外還有:美國駐華公使於光緒二十八年要求在廣東沙面對面沿河一帶——自魯班廟至南石頭炮台設專界事的照會;光緒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為上海租界展地及界外修馬路、收自來水費等事與外務部的照會等。
5.俄國租界檔案
俄國與西歐各帝國主義國家不同,它憑藉和中國毗鄰的優越位置,長期以來主要以吞併中國領土為主,在此基礎上,逐漸向內地延伸,修鐵路、建租界,從而形成了以東三省為基地的勢力範圍。光緒二十四年以前,俄國首先在我國東北界琿春、恰克圖、海拉爾等地區租賃房屋進行貿易,光緒二十四年之後,又在張家口、漢口、營口、牛莊、拉哈蘇蘇(今同江市)等地租地蓋房。檔案中有一些關於這些問題的函電和租借章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關旅順和大連灣的內容。主要有《中俄租借旅大條約》《續訂租旅大條約》;有關大臣詳陳辦理俄租界經過以及俄租旅大之後患的密折、電報等。
6.日本租界檔案
光緒三十三年,上海道為在與公共租界相連處巡警被英捕阻止事致端方電報
日本在中國設立租界,起於19世紀60年代。主要檔案有: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廈門道與日本領事就廈門租界問題來往交涉的信函、《廈門日本專管租界條款》;日外務部請在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等地設租界問題節抄冊;南洋大臣端方與日本駐蘇州領事辯論租界問題的咨、呈;兩廣總督關於日本要求在廣州設立租界問題給外務部的奏、咨;光緒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裕祿等奏報日本在天津租地、開設報館的折件及日本天津租界圖;湖廣總督、外務部、郵傳部與日本使臣就漢口日本租界內公共所用之地免納租價問題、日本人在租界外買地和價格問題的來往照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漢口日本擴租條約》,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爭論、官員奏議等。
7.其他租界檔案
除以上主要國家外,還有一部分是關於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等國的租界檔案。如:《天津意國租界章程合同》及界圖;義大利歸還天津租界鹽坨地價案,杭州通商場轉售地畝案;奧地利在天津強租民地、擴大租界案等。
三
租界檔案是研究租界與近代中國社會的原始資料之一,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憑證作用。
就其史料價值而言,它是全面了解和研究租界制度產生、發展、演變及租界性質、類型等問題的直接材料,也是研究帝國主義侵華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關係、清代外交政策等問題的重要材料。
租界這一畸形事物的出現,有許多國際和國內的原因,檔案中直接闡述這些原因的地方頗多。如湖南巡撫岑春煊在長沙開埠劃界事密折中寫道:「我國自與列強交通以來,各省開作商埠之處雖多,猶幸華洋尚無雜居。所謂商埠者,皆有一定範圍,設立租界為之限制,蓋非此既不足以便稽察而任保護,亦無以杜流弊而重主權也。」署兩江總督山東巡撫周馥在勘定金陵租界折中也寫道,金陵勘定租界,修築道路,其意在「安遠商而便治理」。這些奏摺,直接道出了清官方同意設立租界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大量照會等檔案中,也有許多直述帝國主義國家要求設勘租界的最初原因,「方藉此地以為歸宿」。
租界檔案中有大量關於擴租、轉租、地價以及租界內經濟、文化等發展情況的文件和圖說,很能反映出租界的發展、演變的過程。
如光緒二十二年(1894),湖廣總督張之洞「嚴禁上海租界以防侵占折」,詳陳了英、法、美租界占地擴地情形:查上海有英、法、美三租界,法界居中,其地略小;英、美居外,其地俱大,「英美兩界地既散漫,四處可通繁盛之區,市廛已滿,而界線之外仍復擴充無禁,起造洋房,按圖英界以泥城橋為限,今則由泥城橋外直達徐家匯等處,十數里皆有馬路通行,此英界之所占地也。美界定線最浮,尤無限制,同治初年所租止九百餘畝,嗣後美領事西華不商關道自劃界線,將未租民地圈入萬餘畝。光緒十九年十月經本任督臣劉坤一飭江海關道與美領事商議,將界線內東北一帶未租餘地收回二千六百畝,咨明總署在案,而於西北一帶界外所占之地未及清厘。查美領事自立界石雖在蘇州河邊,而河外面之地今亦造起洋房,此美界所占也」。「推其占地之由,必先築馬路,繼則設捕房,掛路燈,編門牌,鬧市漸開,未幾而已成為租界。」
李鴻章在同治二年(1863)洋涇浜勸捐案中,從一個方面闡明了租界的演變及原因,折中寫道:「近來英商在上海所住之地大為改觀,不但不專是外國人居住,更覺外國人所住僅有十分之一。從前定居此地之意,原要英商與華人相遠,現在英商圖利,租地造屋賃與華人,是情願與華人相近,而英商移住華人之處。」
租界是帝國主義侵華的產物,因此,租界史是帝國主義侵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租界檔案,記錄了各國在中國劃界租地的過程,同時也記下了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行徑。如德租膠澳、俄租旅大、法租廣州灣等檔案,均詳盡記述了德、俄、法等國以威脅、勒索等手段取得租借地的過程。光緒二十二年,兵科給事中高燮曾在「詳陳俄租旅大之後患折」中奏道:「以各國近日要索數端,一限再限,動言開釁,迫以必從。」法國要求按自己的意圖租廣州灣,更直言不諱地照會清政府:「所送(租界)圖出自本國家之意,難再更改,如果不允,即自行辦理。」德國在天津租地,也是以「還遼有功」,迫遷民房。英國在咸豐十一年租用九江郡城東常至獅子口地方,「迫拆民房180餘處,並開槍打死民人」。諸如此類檔案很多。因此租界檔案又是研究帝國主義侵華史的重要資料。
光緒三十四年,上海紳商各界人士請阻止英美以鐵路為線擴充租界事致端方電報
各帝國主義國家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總是互相爭奪和勾結。在近代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各國政府咸以均勢東方為言,進求利益」,這種關係在租界檔案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每個租界區的形成,都和他們的互相爭奪有關。光緒二十四年,就俄租旅大之事,有關官員奏道:「俄人與我聯盟之本意,蓋以為中國所籠絡,各國為所間離,遼影燕齊取之如反掌耳。而不患德人發難,隱破其謀,將其數年默運之苦心和盤托出,咄咄逼人,勢將背約。」因此,租界檔案又為我們研究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租界檔案除其本身的史料價值外,和所有檔案一樣,它還是補史和證史的重要材料。以往有關租界問題的史稿、論著等,其材料都是根據一些報紙雜誌、方志等,其實這些史籍文章,較之檔案已都是第二手材料了,不僅記載不全,而且多有錯誤之處。如德租膠州灣事件,雖然許多學者寫過文章和書籍,但其中內容較之檔案來,材料並不十分完全。又如,在現存租界檔案中,有許多章程、合同或草約,但在一些涉及租界問題的史料彙編中,並沒有全收集進來。如《中外舊約章彙編》中,就缺少光緒三十四年(1908)《膠澳一帶暫行交涉簡明章程》、宣統三年(1911)《張家口劃地准洋商居住簡章》等。再如過去有關上海公共租界的書,其大量內容是引用公之於眾的報刊、章程、條約以及工部局報告等,但是,租界辦理及交涉經過的真實情況,還在官方檔案中。有的書在說到公共租界內設立會審公堂問題時曾寫道:「英使與中國官吏當有交涉,詳情不可考。」而這部分檔案,則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加翔實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