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教入中國之初期
2024-09-19 17:39:07
作者: 柳詒徵
印度無歷史,佛書亦不以紀年為要,故佛之時世,言人人殊。
《魏書·釋老志》:「所謂佛者,本號釋迦文者,譯言能仁,謂德充道備,堪濟萬物也。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劫。……釋迦即天竺迦維衛國王之子。天竺其總稱,迦維別名也。初,釋迦於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脅而生。既生,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天降嘉瑞以應之,亦三十二。其《本起經》說之備矣。釋迦生時,當周莊王九年。《春秋》魯莊公六年夏四月,恆星不見,夜明,是也。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雲。釋迦年三十成佛,導化群生,四十九載,乃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槃。涅槃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
《釋氏稽古略》(釋贊寧):「稽夫如來之生也,當此周昭王九年甲寅之四月八日。其出家也,當昭王二十七年壬申之二月八日。其成道也,當昭王三十三年之戊寅。其滅度也,當穆王三十六年壬申之二月十五日。」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東洋史要》:「佛教祖師名瞿曇悉達多,一作喬答摩悉達,或號為釋迦牟尼,中印度迦維衛國 王子也。生於周靈王之十五年,約與孔子、老聃同時。釋迦見人類不能離生、老、病、死四者之苦,遂出家入山,求解脫法。新辟一宗教,力反婆羅門所為,唱說平等主義,抉差別種姓之藩籬,謂一切眾生,不問其所自出,但能杜絕邪欲,脫離世網,即皆可以於未來受無量福。以周敬王四十三年,入般涅槃。」
吾國固有之佛字,惟以仿佛為義,非以稱釋迦也。
《說文》:「佛,仿佛也。從人,弗聲。」
後世附會之說,謂孔子時已知西方有佛。
《列子·仲尼篇》:「商太宰見孔子,問:『三王五帝聖者歟?』孔子皆答以不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丘疑其為聖,弗知真為聖歟?真不聖歟?』」
其言固不足為據。即謂西漢獲休屠王祭天金人,為佛道流通之漸。
《魏書·釋老志》:「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 。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
亦不足為佛教入中國之證。
《休屠王金人考》(日本羽溪了諦) :「霍去病獲金人時,當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印度尚未有佛像之製作。印度史上有名之阿育王時代(公元前二七二至前二三二年)所建佛陀伽耶之摩訶菩提寺,始有雕刻。至公元前一二世紀製作之石垣石門,均無佛像。前者惟有佛座,後者只表佛足之形。緣其時學者,以為佛之形像,神聖不可褻瀆也。其後至犍陀羅美術,始有佛像之製作,實當公元後一二世紀頃。故知公元前一世紀,無所謂金身佛像也。」
羽溪了諦(1883~1974),日本佛教學者。著有《西域之佛教》、《佛教的現代意義》等書。
佛教之入中國,蓋在西漢之末,東漢之初。
《魏書·釋老志》:「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了也。」
世或謂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始得佛經,說亦未確。
《釋氏稽古略》:「佛教流通東土之始,永平七年,帝夢金人,長大,頂有白光,飛至殿庭。旦問群臣,太學聞人傅毅奏曰:『周昭王時,西域有佛出世,其形長一丈六尺,而黃金色。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博士王遵,推《周書》異記佐之。帝遂遣中郎蔡愔、博士秦景等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
蔡愔等至天竺鄰境月氏國,遇攝摩騰、竺法蘭二人,奉佛經像來震旦,遂同東還。」
《魏書·釋老志》:「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白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遣范。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
蓋蔡愔等永平十年始還,
《佛教西來玄化應運略錄》(宋程輝):「永平七年正月十五日,明帝夢金人,遣王遵等十八人西訪佛法,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回洛陽。」
而楚王英在永平八年,已祠浮屠。
《後漢書·楚王英傳》:「永平八年,英奉黃縑白紈贖罪。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
足知佛法之來,決非始於愔等。惟譯經造寺,始此時耳。
《魏書·釋老志》:「愔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明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涼台及顯節陵上,經緘於蘭台石室。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關西。摩騰、法蘭咸卒於此寺。」
《高僧傳》(釋慧皎):「攝摩騰,本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經。冒涉流沙,至於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初緘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中。」「竺法蘭,亦中天竺人。既達雒陽,與騰同止。少時便善漢言,惜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所謂《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
《高僧傳》,南朝梁僧人慧皎撰著的高僧傳記集,開後代「僧傳」之先河。
攝、竺東來,既受優遇,故月氏、安息之高僧,接踵而來。
《高僧傳》:「安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也。諷持禪經,備盡其妙,遊方弘化,遍歷諸國。以漢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言。於是宣譯要經,改梵為漢,先後所出經論,凡三十九部。」 「支婁迦讖,亦直雲支讖,月支人。漢靈帝時,游於雒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三經。」「竺佛朔,天竺沙門,亦漢靈時齎《道行經》來適雒陽,即轉梵為漢,棄文存質,深得經意。」「安玄,安息國人,亦以漢靈之末,游賈雒陽。以功號曰騎都尉,常以法事為己任。漸解漢言,志宣經典,常與沙門講論道義。」「康僧會,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於交趾。會年十餘歲,二親並亡,出家。篤志好學,明解三藏。」「支謙,字恭明,月氏人。來游漢境,桓、靈之世,有支讖 譯出眾經。」「有支亮,字紀明,資學於讖,謙又受業於亮,博覽經籍,通六國語。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未盡翻譯,已妙善方言,乃收集眾本,譯為漢語。」
翻譯佛典,凡數百部:
《開元釋教錄》(釋智升):「後漢明帝永平十年至獻帝延康元年,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律並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十二部,計三百九十五卷。」
《開元釋教錄》,佛教經錄。唐代目錄學者、高僧智升編纂。該書以時代為序,記載由東漢至唐代譯師176人所出及失譯經籍目錄,並附有譯人傳記和古今諸家目錄。
然漢、魏之際,其教猶未盛行,雖桓帝祠浮圖,歷見史傳,
《後漢書·桓帝紀論》:「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又《襄楷傳》:「楷諫桓帝疏曰: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或以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釋氏稽古略》稱桓帝永興二年,
《釋氏稽古略》,元代高僧覺岸(生卒不詳)編纂。前文題為贊寧,疑為作者筆誤。
帝鑄黃金浮圖、老子像,覆以百寶蓋,宮中身奉祠之。世人以金銀作佛像,自此而始也。
其視佛教,殆與道家言相等,未能區別其異同。當時惟聽西域人出家,禁漢人效之。
《高僧傳》:「石虎時,著作郎王度,稱漢明感夢,初傳其道,惟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漢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漢制,亦循前軌。」
是漢時視佛教,正如清代之視耶教,禁止內地人民之信奉。其後流傳漸廣,始不以種族而分宗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