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無限潛艇戰
2024-09-21 04:18:38
作者: 瘋藝炯龍
第949章 無限潛艇戰
為了有效應對世界各國可能對德國的物資補充,英法澳三國經過持續性商議,最終決定頒布一項相當霸道的政策,那就是無限潛艇戰政策。
所謂的無限潛艇戰政策,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潛艇襲擊的方式有效杜絕外界向德國的資源輸出。
無限潛艇戰的範圍涵蓋整個大西洋和地中海,可以說英國人這次是下定了決心,要杜絕一切國家向德國運輸資源的可能。
當然,這麼做難免會導致誤傷。
因此在頒布這項政策的時候,英法澳三國聯合對外發出聲明,要求途經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所有民用船隻必須向英法澳三國的專屬機構進行登記,免於在潛艇戰中受到傷害。
這樣的聲明是相當霸道的,這也代表著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國家的所有民用船隻都要受到英法澳三國的聯合管控。
但問題是,在這兩大海洋的範圍之內,除了英法澳之外,具備實力的國家似乎也就只有英法澳的敵人了。
剩下的中立國家實力普遍不強,就算稍有怨言,也只能屈服在三國聯合的淫威之下。
當然,如果從目前的世界局勢來看,這樣的政策最有可能不滿的國家其實就是巴西。
因為其他的國家和德國的貿易並不多,無非也就是貨船進行登記,基本不會影響國內的經濟。
但巴西不同。巴西目前出口業的超過三分之一是和德國人合作的。這樣的政策對巴西來說會嚴重的打擊到出口行業,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國內的經濟。
不過此時的英法澳並不擔心會將巴西逼到德國人的戰車上。甚至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如果巴西主動的跳到德國人的戰車上,這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讓澳大拉西亞更加有理由的主動向巴西宣戰。
澳大拉西亞之所以同意這項明顯得罪人的政策,除了想要吸引巴西直接加入德國的戰車之外,還有就是想要通過這樣的限制政策,迫使德國人更加主動的發動進攻。
只有德國人瘋狂了,歐洲的戰場才會變得更加激烈。只有進攻變得更加激烈,各國的傷亡才會進一步增多。
雖然這可能也會讓戰爭更早的結束,不過,相信德國人絕對不會放棄任何一絲能夠獲勝的機會。
歷史上那個德國是相當瘋狂的。總共才8000多萬的人口,愣是武裝出了1800多萬的軍隊。
按照目前德國軍隊的規模來看,目前還遠遠沒有達到德國軍隊的最巔峰狀態。
當然,最誇張的還得數目前傷亡最大的俄國。根據歷史上二戰的傷亡規模來看,俄國人很有希望能夠武裝出超過3000萬的軍隊。
當然,這麼做屬實是有些勉強。甚至其中大部分所謂的士兵都只是農民和其他行業工作者,匆匆的經過簡短的訓練,穿上自己的軍裝,甚至可能是戰場上剛扒下來的戰死的士兵的軍裝,帶上自己的武器就奔赴戰場。
既然歐洲各國的軍隊規模都還沒有到最大值,阿瑟也不介意給歐洲各國再加一把火,讓他們儘快的將自己的軍隊規模武裝到最大程度。
很快,時間來到了1937年11月。
無限潛艇戰還是有成果的,特別是巴西,前往歐洲的商船幾乎減少了一半這也代表著有可能運輸到德國的物資也會減少一半。
損失比較大的可能都是巴西了,但對於英法澳任意一國來說,巴西的意見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
對於目前的英法澳三國來說,他們所關心的,其實是這場戰爭在多長時間內結束,以及對於戰後的利益瓜分問題。
是的,哪怕戰爭目前仍然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英法澳三國也已經開始商議著戰後的利益瓜分了。
眾所周知,戰爭只是外交的一種方式。不管戰爭的局勢如何演變,最終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一方吞併另一方的利益。
對於目前海軍掌握著絕對優勢的英法澳來說,這場戰爭打的越久,贏面也就會越大。
特別是無限潛艇戰政策頒布之後,德國國內的物資註定會跟不上戰爭的消耗。英法澳三國可以通過廣袤的殖民地和全世界國家的貿易補充物資,但德國人只能通過自己的本土和盟友少量的資源進行支撐。
更重要的是,目前澳大拉西亞還沒有在歐洲戰場使用那種強大的武器。通過島國的親身體驗就能夠得知,這種武器可以有效的針對敵人的大型工業基地和超大規模城市,以及軍隊駐紮的比較密集的前線。
縱使德國軍隊再怎麼強大,也絕對不可能在這種武器面前撐得了多久。
這也導致在英法的心中,這場戰爭的結局也就只剩下一個,那就是由他們取得最終的勝利。
也正因為如此,基於戰爭獲勝之後的利益瓜分也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提前商討好各國所瓜分的利益區域,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戰後因為利益瓜分所引起的衝突,也能讓各國更有動力的參與到這場戰爭中。
畢竟說白了,包括英法澳和其他所有參戰國家在內,吸引他們投入一切到這場戰爭中的唯一動力,那就是在戰後的地盤瓜分。
這場關於利益瓜分的會議如果能夠確保所有參戰國家都能夠吃到肉的話,也確實能夠提高各國在戰爭中的動力。
1937年11月19日,一場關於同盟國之間的利益瓜分會議在倫敦召開。
參加會議的國家多不勝數,英法澳全部參與,還有來自巴爾幹的希臘、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歐三國,低地三國等等。
如果再算上那些已經滅亡的國家的流亡政府,還有大英國協的自治政府的話,參加這場會議的國家政府已經高達20個以上。
往大一點來說,這更像是已經解散的世界聯盟的例行會議一般。參加會議的國家遍布全世界,而且領投者仍然是英法澳三個強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場會議並沒有公開,但相關的保密工作也不是多麼嚴格。
說白了,英法澳三國也想通過這樣的會議安排,來儘可能打擊以德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的士氣。
畢竟英法澳這邊已經在商量著如何瓜分協約國國家了,如果德國還沒有任何應對措施的話,那不是代表著他們的結局也只有被瓜分這一條路。
德國人有應對措施嗎?
當然有,而且沒有也得有。
說實在的,先不說是否需要利益瓜分,單單是對倫敦這場會議的應對,就讓德國政府不得不組織一場類似的會議作為反擊。
這場會議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並且參與的國家也有很多,以德國和義大利為首,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西班牙等國家也都加入其中。
如果要算上德國在北歐地區成立的一些傀儡政府,實際上參加這場會議的協約國集團也擁有10個國家以上。 而且因為是反擊的原因,德國政府所組織的這場會議是完全公開的,甚至德國首相絲毫不避諱的表示,這場會議就是為了瓜分英法的殖民地。
不過比較搞笑的是,因為島國已經全面戰敗並且投降的原因,目前的協約國看起來更像是德國和義大利的二人轉。
所謂的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其實也就是德國和義大利兩個國家,最多再加上西班牙三個國家商量著瓜分非洲罷了。
至於剩下的所謂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家,他們註定和非洲殖民地無緣。
一來是距離的原因,二來是國家的實力也不夠強大,非洲也沒有那麼多的殖民地讓他們瓜分。
也正因為如此,讓德國所主持的會議看起來有些像過家家那樣。
真正有主權的國家也就那麼幾個,還要依附於德國生存,就好像幾十年前英國主持一個大英國協會議一樣。
說回倫敦這邊的同盟國會議。
因為聚集了幾十個國家參與的原因,倫敦顯得十分熱鬧。
為了防止此時德國人來湊熱鬧,英法澳愣是湊齊了超過兩千架飛機,並且將會議的地點選在了倫敦一處比較隱秘的地堡中舉行。
結合地堡周邊的警衛力量,英國人可以自豪的宣布,除非德國動用澳大拉西亞在島國所使用的那種武器,否則舉行會議的地堡絕對不會有任何危險。
隨著時間來到11月的19日早晨,各國代表紛紛乘車來到了地堡,進入了戒備森嚴的會議室。
澳大拉西亞的會議代表就是駐英國大使馬克。對於澳大拉西亞這樣的國家來說,派出的外交代表級別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外交層面,自身的國家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澳大拉西亞的實力一直保持在世界前三,派出去的任何級別的外交代表都會受到尊重,並且掌握一部分話語權。
換句話來說,也就是著名的弱國無外交。
雖然倫敦會議參與的國家數量很多,但實際上,真正有話語權的國家也就只有英法澳三國。
剩下的南斯拉夫、希臘等國家實力不夠,只能指望著在英法澳吃肉的同時,分他們一口湯喝。
好消息是,剩下的國家確實能分到一口湯。
甚至不只是一口湯,因為英法澳所商議的誘惑各國增兵的提議,大部分國家能吃到一口肉。
第一個被商議瓜分的地區,正是目前除了東西歐之外打的最激烈的巴爾幹半島了。
巴爾幹半島能夠被瓜分的土地目前有兩處,也就是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
能夠參與瓜分的也都是巴爾幹國家,比如土耳其、希臘和南斯拉夫。
此時英法澳的話語權就完全的體現出來了。巴爾幹國家想要吃更多的肉,就必須得獲得英法澳三國的同意。
實際上,巴爾幹話語權最多的還是英國。
法國在戰爭中已經損失慘重,並且陸軍表現很差,算是徹底的掉出了世界列強的第一梯隊。
而澳大拉西亞雖然目前的實力已經超過了法國,甚至和英國人也差不了多少。
但最大的問題是澳大拉西亞的本土距離歐洲太遠,哪怕是距離巴爾幹半島的距離,也要遠遠超過英法距離巴爾幹的距離。
如此一來,澳大拉西亞在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自然而然的會降低,甚至連法國都不如。
不過,在會議的表態方面,澳大拉西亞外交代表的表態還是比較重要的。
如果澳大拉西亞不願意讓某一國家獲得太多利益的話,英法為了自身和澳大拉西亞的關係考慮,也會更多的偏向澳大拉西亞。
這也更加印證了弱國無外交的理念。真正的強國哪怕對某個地區沒有任何想法,其他的國家也會不由自主的考慮到澳大拉西亞的意見。
對於巴爾幹半島的利益瓜分,英國人仍然秉持著地區平衡的政策。
如果德國一方戰敗的話,巴爾幹半島將崛起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那就是南斯拉夫。
這對英法澳的利益來說都是一種損失。
一般情況來說,如果一個地區只有一個強國的話,那麼這個強國勢必會在這個地區占據更多的話語權。
這也代表著,如果不對南斯拉夫加以控制,將來巴爾幹半島的局勢可就是南斯拉夫說了算了。
要知道,巴爾幹地區的重要性不弱於任何地區,還有著足以限制俄國的聖彼得堡海峽。
因此,英國人絕對不能接受失去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怕是南斯拉夫這樣一個並不強大的國家。
這也代表著,必須要在巴爾幹地區扶持出一個足以對抗南斯拉夫的國家,這樣才能保持英國人所謂的地區平衡政策。
也正因為如此,就決定了南斯拉夫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戰爭後獲得太多的利益分配。
要不然,巴爾幹地區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足以對抗南斯拉夫,英國人的地區平衡政策也就不成立了。
那麼問題來了,該扶持哪一個國家來對抗已經明顯十分強大的南斯拉夫呢。
要知道,南斯拉夫可不是一個普通的中等國家。南斯拉夫目前的體量已經算是次強,必須要有一個同樣是次強的國家才能牽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