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言情小說> 江國正清秋> 第三十章 試看吳鉤

第三十章 試看吳鉤

2024-09-14 13:04:03 作者: 風竹月夜

  第三十章試看吳鉤

  成玄策陷入了抉擇的難題。

  御案上放著兩本奏疏,一本來自軒平,勸他聯長楊攻昭國;另一本來自鍾離煜,勸他出奇兵打容國。一個苦口婆心,披肝瀝膽,極言昭國威脅之大;另一個條分縷析,言辭鑿鑿,力陳取地利益之穩。錢到用時方恨少,成玄策苦於財用不能同時支撐兩路大軍,左右為難不已。他為難了幾天,最後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將兩人一起召到面前,讓他倆交換摺子互看。

  鍾離煜捧著軒平的奏摺,臉上故作驚訝,心裡早有準備。事實上,如果不是得知軒平上了那樣一封奏疏,他本來不打算幫北桓打容國的主意。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軒平看明白鍾離煜的奏摺,則氣不打一處來。

  他在心裡斷定,此人別有居心,謀攻容國是假,要壞他的事才是真。然而這麼長時間以來,經過多次交鋒,軒平早已沉下了性子,當下並不發作,只是掃了鍾離煜一眼,便合上了奏摺。

  「謀取容國固然有眼前之利,可心腹大患不除,縱得一時之利,又豈能保得長久?昭國君臣勵精圖治,國風日漸昌明,幸而良將尚乏,兵力未強,若不儘早破之,將來天下必為彼國所有,王上安得一席之地?」

  他話音剛落,鍾離煜一笑開口。

  「軒大人憂國憂君,其心可嘉,可惜見事有所偏頗。凡取敵之道,謀其始動,而避其已成。如軒大人所言,昭國風氣日漸昌明,這是已成之功、已治之國,強取定然徒勞,必得待機方可。容國思變圖強,尚在起始階段,內弊還未除盡,人心存疑不安,這是可趁之機。王上若不早下決斷,時日一長,容國變革已成,豈不又成了另一個心腹之患?」

  軒平回他一笑,卻是皮笑肉不笑。

  「鍾離先生恐怕也是一葉障目。容國變革由王肅主導,而非容王。容王昏暗,忌王肅賢名已久。依我看,容國變法必不能成,遑論成為心腹之患?昭國則不同。昭國女王愛重上官陵等賢臣,所有良策皆欣然納之,君臣密合無間、親如一體,假以時日,必能成就不世之功。此兩國不可同日而語,鍾離先生混淆其理,可謂糊塗!」

  鍾離煜心下暗嘆,此子眼光實可讚賞,然而自己肩負使命,不得不充當一回蔽月陰雲。

  「軒大人僅憑個人臆測,就篤定容國變法不能成,實有輕敵之嫌。王肅乃天下賢士,容王再怎麼疑忌,多年來也不曾斥退他,一直委以首輔重任。可見王肅立身有道,而容王雖昏,對自己的王叔也足夠信任。容王畢竟身為一國之主,為了大局未必會那般不知輕重,容國變法也未必不成。何況我勸王上取容國,乃是深思熟慮,有萬全之計。軒大人要攻昭國,可有必勝的把握?」

  軒平並非盲目自大之輩,事實擺在那裡,他當然不可能輕言必勝。

  「捨棄必得之利,而攻有備之國,在下竊以為不智。」

  鍾離煜輕輕撂下一句,目光轉向桓王,成竹在胸的自信:「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時。如今容國雖有振作之志,但為亂局所困,尚且疲弱;而王上整頓朝政已有成效,兵精糧足,戰之必勝。這是天賜王上時運,不可輕棄啊!」

  《列國志·北桓志》:己酉年秋,鍾離煜請伐容國,王許之,使謝璇引兵三十萬擊婁關,容王使文憶年拒敵。憶年觀謝璇軍容嚴整,遂令堅壁清野,閉關自守。

  霜風厲厲,九月授衣。

  文憶年在關樓上眺望遠景,忽聽身後有人健步而來,回頭一看,少年的身影從羽旗後閃出。

  「阿客?你不是去後山打獵?這麼快就回來了?」

  自從拜文憶年為師,阿客在文家待的時間比在王叔府還多,王肅有時開玩笑叫他乾脆搬去將軍府,實際對他的勤勉頗為欣慰。這次文憶年奉命守關,王肅便把阿客也派了過來,給他充當近衛,也算是歷練。阿客本來志不在文墨,對此機會求之不得,文憶年下令暫不出戰,他總難按捺施展之心,便常以打獵為名,在附近探聽敵情。

  少年挎著長弓走近,眼裡閃爍著興奮的神采。

  「師父,我告訴你一件事。」

  「什麼?」

  「我剛在後山,碰見了熟人。」

  「誰?」

  阿客一笑,神秘地眨眼:「你猜。」

  這孩子年紀不大,在外邊稱不上有什麼交遊,若是市井所識鬥雞走狗之徒,也犯不著露出這副神情。文憶年忖度稍時:「難不成……是鄭彪?」

  他當初奉命平叛,叛軍大小頭目或死或降,唯有鄭彪下落不明,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後來有人傳言說他逃去了北桓,但傳聞終究是傳聞,北桓那邊也沒有公布過正式消息,到最後竟成了一樁懸案。

  阿客猛力點頭,佩服不已:「一猜就中!沒錯,就是他。他樣子沒怎麼變,我在山頭遠遠就認出來,領著一隊人馬好像在找路。我沒驚動他,趕緊回來報告師父。」

  「原來他真的去了北桓。」文憶年沉吟著,捲起的鞭子輕敲手心,「想必這一次,是桓王暗中將他派出輔助謝璇,以圖增加勝算。」

  「婁關這邊他應該不熟。」阿客道,「我在鄭府侍候多年,他打過的仗我都知道,這邊他沒來過。」

  「即便如此,也不可掉以輕心。派人通知周邊城守留意敵情,但不要提及鄭彪,只說敵方有我國流亡叛軍,熟悉地理,為防萬一務必加強警戒。」

  阿客疑惑:「為什麼不能提他?只這麼說,也許人家不重視。」

  「當年鄭彪叛出奚陽,大王恨他甚深,曾懸出賞格:得鄭彪首級者,封萬戶侯。因為鄭彪後來失蹤,此賞格至今有效。倘若其他城守得知鄭彪就在附近,或許會貪功冒險,反而給敵軍可趁之機。」

  「那是不太好。」阿客偏頭笑道,「師父掃平大亂勞苦功高,也沒能封個爵位,要是讓別人憑他一顆腦袋就做了萬戶侯,我第一個不服!要我說,咱們不如先下手為強,以師父的武功,他肯定不是你的對手。」

  他在鄭彪府中為奴時,吃過不少苦頭。相比之下,文憶年卻是嚴而不厲、可敬可親的恩師。幫文憶年算計鄭彪,在他看來就宛如替天行道一般,何況在他心裡,也只有師父配當那個「萬戶侯」。

  文憶年失笑搖頭,轉過身來,領著阿客沿城牆緩步巡行。

  「戰爭靠的不是單打獨鬥。我身為將領,要顧及全軍將士;身為臣子,要顧及君王國家。兵者國之大事,關涉千萬黎民的生計,三軍將士的死生。如果一場仗打下來,代價是國家疲敝,將士死傷慘重,那就算取得勝利,就算我一人封了萬戶侯,又有什麼榮耀可言呢?」

  阿客跟在他身邊,默無聲息地傾聽著,腳下不自覺放得輕柔。文憶年偶一側眼,瞧見他認真出神的模樣,不由微微駐步。

  這個半大不大的孩子,現在正是抽條的年齡,外表約略有了些成熟的模樣,心卻只如初出山澗的璞玉,離開泥淖未久,黑白未曾判離,有待他人的手拭去污跡,破開石衣,方顯出溫潤瑩潔的本質。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無端想起這句古詩。正自神思悠遊,忽聽阿客問道:「如果封侯都不算榮耀,那什麼才算呢?」

  「我並不是說封侯不算榮耀。」文憶年沖他和煦一笑,卻提起另一個話頭:「你知道我以前為什麼逼你讀聖賢書麼?」

  「為了磨性子,知禮節。」

  「那倒也是一方面。不過更重要的……」

  文憶年臨風揚首,目光飄向遠處的山色,流雲依依,聚而復散。

  「世上的很多功名,可以得到,但也容易失去。如果以得失為榮辱,就意味著事實上沒有榮辱可言。我叫你讀聖賢書,就是希望你懂得,做人做事,應該有所依止。重要的不是得到,而是如何得到。」

  「戰爭總是慘烈的事,為了滿足個人的野心或私利發動它,就算從中取得功名也談不上榮耀。但若說驅逐戎虜,盪除紛亂,上報國恩,下安百姓……莫說封侯勒碑,縱使顯名青史,又有何愧?那非但是千古之榮,亦屬萬世之義!」

  阿客擡頭,凝望著他志意慷慨的模樣,眸中光彩欲燃,心底如有一股不可名狀的期盼蔓延開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