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六、超常兒童早期家庭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六、超常兒童早期家庭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2024-08-16 09:58:09 作者: 王乃正 王冬蘭等

  如果僅僅靠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觀察來判斷是否超常,那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科學的。我國有句俗語:「莊稼是別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因而,家長看自己的孩子永遠都覺得是最聰明的、最棒的。常常有家長對人說:「你看,我家寶寶多聰明,會……會……」實際上,家長所說的這些其他孩子也都會。當然,還有部分家長根本未曾注意過自己孩子的發展,即使自己的孩子真是天賦極好,他們可能也發現不了,因而延誤了孩子的早期教育。所以,家長應當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一)理智而客觀地觀察、判斷自己的孩子

  雖然我國心理學家基本都認可,超常兒童的產生既有先天遺傳素質的原因,也與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有關,但現在,大多數家長更願意相信超常兒童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哪怕孩子的天賦是很一般的,家長也願意用自己堅持不懈的教育來實現一個「超常夢」。關於「超常兒童是由早期教育造就的」觀點,人們引用最多的是日本木村久一所著的《早期教育與天才》一書,書中大量介紹了著名的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對卡爾·威特所實施的早期教育,書中強調,卡爾·威特出生時先天素質並不好,甚至鄰居們都對著他搖頭,但卡爾·威特的父親始終按照自己的觀點來教育孩子,終於培養出一個智力超常的兒童。這個「神話」激勵著我國許多家長不遺餘力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無論是從相關理論研究的結果看還是縱觀現實,我們都得承認,超常兒童的產生與其先天遺傳素質有著很大的關聯,也就是說,先天遺傳素質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況且,先天智力超乎尋常的兒童,畢竟只占所有兒童的1%~3%,因而,我們必須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孩子的情況。我們的原則是,儘早發現超常兒童,並對其進行科學的教育,使他們的優良素質得到最好的發展;如果是一般兒童,也應盡力為兒童的發展創造條件,使兒童能夠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在家長負責任的教育下健康地成長。

  (二)適應孩子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不壓制孩子,也不過多地限制孩子

  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在許多方面明顯地優於其他兒童,那麼家長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導、啟發和指導,要給孩子一個真正能夠發揮他們才能的空間,不要壓制他們、限制他們。這期間,可能孩子會做一些讓家長吃驚的事情,比如,他們會因為好奇而「破壞」一些物品;他們可能因為探索而做常人不去做的事情。此時,家長不要一味地打罵孩子,而是要搞清楚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在可能的情況下,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一些具有探索性、操作性的活動,使孩子邊動手操作邊動腦子思考,這樣更有利於他們的發展。

  (三)對超常兒童的教育要全面,特別要重視培養其非智力因素

  家長在教育超常兒童時,不要將目光僅僅盯在其智力發展上,或者僅僅看孩子的考試成績、在班裡的排名等,而是更要注意對超常兒童的全面培養。一方面,要使兒童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更要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要重視對超常兒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兒童更具有自信心、耐心和恆心,要培養兒童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意志品質等,這才是超常兒童最終能否成才的基本保障。

  (四)超常兒童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科學的教育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有研究表明,超常兒童的家庭教育一般具有以下顯著的特點。

  1.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麥可·J.A.豪在《卓越才能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家庭能在兩個方面影響兒童走向卓越:第一,家庭能幫助兒童獲取基本知識、技能和思維方法。第二,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會把他們的價值觀、態度、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傳給兒童。而這些重要的影響,首先是從父母所創設的家庭環境中開始的,這個環境就是培養超常兒童的重要條件。

  家庭環境一般指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環境,包括家庭藏書及其他學習材料等。二是社會環境或者稱精神環境、心理環境,它包括家長與子女的交流、對孩子活動的參與程度、是否與孩子共同學習等。

  在此,我們借用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將影響超常兒童成長和教育的因素歸納如下。

  (1)家境和學習條件。

  根據對超常兒童父母受教育程度、職業、經濟地位等資料的調查,我國的查子秀等(1993)發現,儘管不同的家庭背景下都有可能出現超常兒童,但相比較而言,在相對優裕的家庭中出現超常兒童的機率較大。這類家庭主要是指父母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條件較好、收入比較穩定和生活條件充裕的家庭。這類家庭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充足而適宜的材料和活動,有良好的條件對兒童實施早期家庭教育。

  國外的研究也發現,大多數「神童」都生長在相對富裕的家庭,生活在豐富而有趣的環境中,他們的父母一般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在這些小「神童」中,一些人甚至享有自家的圖書館,如數學家布尼茨·麥考利;還有些「神童」如德國著名的歌德和偉大的數學家帕斯卡、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等,他們的家長本身就是引人注目的大學者,家中都有豐富的藏書(Howe,1999)。

  也有的超常兒童來自貧窮家庭,但他們並非生活在精神貧乏的環境中。相反,他們往往是貧窮環境中的幸運兒,不是得到了家人情感上和智力上的充分支持,就是得到過他人的資助。例如,13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超常兒童周峰,雖然出生在農村,但其父母都是20世紀6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而且都是從事需要不斷學習、非常重視孩子培養的教師職業。對於周峰來說,其學習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都是得天獨厚的。

  (2)父母的文化素養。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孩子天賦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因在於,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發展的環境,並樂於儘量努力為孩子創設良好的環境。國外研究人員發現,受過一些高等教育的母親,相對來說會養育出更健康、更聰明的孩子(Hundeide,1991)。我國研究人員也發現,知識分子家庭出現超常兒童的概率較大(查子秀,1993;劉玉華、朱源,1994)。超常兒童的父母不是在受教育程度上與常態兒童的父母有顯著差異,就是其父母雙方或有一方是不斷學習或堅持自我教育的人。

  著名的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雖然只是一個鄉村牧師,但他品德優良、學識淵博,不僅在語言學、音樂、美術、心理學、教育學上有極深的造詣,甚至還了解植物學、動物學、地理、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等,他豐富的知識不僅保證了對孩子良好的教育,而且其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對事物的濃厚興趣、對真理的追求,更為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對孩子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老卡爾·威特還非常關心兒童教育,注意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對最新的科學發展、社會動態有積極的關注和深沉的思考,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

  具有高文化素質的家長不但自身教育素質高,而且還非常重視不斷學習有關兒童身心發展和教育的知識,積極地與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交流和取經,並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探索科學的教育方法,積累有益的經驗。

  (3)家庭學習氣氛。

  超常兒童的父母大都表現出自強不息、好學上進的性格,這樣的環境有利於超常兒童的成長。精力充沛和強烈的進取精神是很多傑出人物父母的共性(Albert,1980;Bloom,1985;Goertzertzel,1962)。孩子有向家長模仿的特點,家長的興趣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自信心的建立。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一先生,在其所著的《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一書中,以真摯感人的語言提到許多人對自己的影響,其中有老師、朋友,但他對父親的回憶最為深刻。父親的奮鬥精神影響了他的一生。鈴木鎮一的父親從未學習過機械學,但在他86歲去世之前,一直從事新產品的研究,並獲得了21項專利。父親對產品的追求、對研究的熱情以及努力的姿態,從小就被鈴木鎮一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他從父親那裡得到很多東西。父親不僅有不斷研究之心,還有誠實的態度。父親不斷用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他,而且用語言在思想上有意識地教育他:「如果遇到不熟悉的人,應該先說『您好』。」還說:「應愉快地處理人際關係,要懂人情,要充滿愛,要學會調和,要善於開拓命運,要抓住有利時機,等等。」鈴木鎮一認為,自己對未來充滿希望,至死也不後悔、也不停止,而是慢慢地、專心致志、一步一個腳印地幹下去。父親的教導及其一生的行動,成了鈴木鎮一思想和行為的基礎。

  (4)家庭關係。

  幾乎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切身地體會到,和諧、融洽的家庭有利於孩子或家庭中任何一位成員的身心健康;而不和諧的家庭,對家庭成員尤其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具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都表明,超常兒童的家庭日常生活是愉悅的,是充滿愛心的。其家庭成員之間一般都能夠相互尊重、關心和信任,家庭氣氛和諧。父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也善於運用最適合的方法教育孩子。他們對孩子既嚴格要求又充分信任,使他們能心情愉快地遊戲、活動、學習。父母與孩子可以平等地暢談思想。這樣的家庭環境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獨立性和創造性,更有利於其智力的發展。

  (5)家庭支持。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利·捷克斯恩特米哈伊針對家庭環境如何影響年輕人的進步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在研究中,他找到了衡量這些家庭的兩個標準:其一,要看這些家庭對學習的促進程度,指的是父母提供的學習機會和對子女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其二,要看這些家庭對孩子的支持程度,這是指家裡為子女提供多少幫助以及家庭的結構。

  衡量家庭支持有兩大主要標準:一是大量智力上的刺激和培訓;二是彼此支持的家庭結構。

  超常兒童的家長往往會不遺餘力地利用一切機會讓孩子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培養能力。所有長期跟蹤研究都表明,在孩子的才能培養過程中,不斷積累的家庭支持會使孩子在智能上與普通孩子的差異產生從量變達到質變的飛躍(Freeman,1993)。這也是豪(1990)所說的滾雪球效應。

  2.民主的養育方式

  養育方式是指父母對待孩子、傳達給孩子的一系列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情感氛圍。在這種氛圍中,父母的行為得以體現。實踐中,父母的養育方式是由父母的個性、智力、養育觀和他們自己童年的經歷等許多複雜因素決定的。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和智力有深刻而長遠的影響。現代著名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伯恩斯坦說:「父母造就了人。」

  美國心理學家鮑倫德(Baumrind)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直到90年代,通過廣泛的研究,發現父母養育子女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後來,麥考比(Maccoby,1983)又將放任型分為溺愛型和忽視型,從而形成了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對此問題,我們曾在第五章有過較詳細的論述,這裡就不再贅述。

  3.對孩子才能培養的重視

  這裡我們需要大致地介紹一個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多元智能」的研究,他在研究的實踐中發現,對於人才來說,如果僅僅用傳統的數理邏輯智能和語言智能進行評判似有不公,因為人不可能只有這兩種智能。為此,加德納先生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他的結論是:人可以具有不同的智能,包括數理邏輯智能、語言智能、交往智能、運動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反思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論給了我們最重要的三點啟示:一是告訴我們,僅僅用傳統智商測驗的方式來判斷是否超常兒童是不全面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和弱勢之處;二是告訴我們,個體各個智能之間是互相促進的,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勢智能,以優勢智能帶動、引導和促進弱勢智能的發展;三是告訴我們,兒童的多種智能應該在其幼年時期進行培養,如果過了一定時期,其優勢智能會弱化,而且它們的發展都是不可逆的。

  家長要充分地了解這些理論,注意培養超常兒童多方面的才能,讓孩子的多種才能之間互相促進,使其更好地發展。

  4.能付諸實施的培養計劃和有效措施

  現今,家長對孩子的重視和培養是空前的,因而許多家長都在孩子出生後甚至出生前就已經對其未來進行了規劃,設計了一些家長認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這些都是應該給予肯定的。但關鍵的問題是,家長能否將自己的計劃、規劃、方法、措施等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一一地實踐,並且在實際實施和操作過程中,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汲取他人家庭教育的優秀經驗,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等,從而真正地實現對超常兒童的科學培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