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庭生活方式對學前兒童的影響
2024-08-15 17:55:46
作者: 王乃正 王冬蘭等
馬志國在其《家庭生活方式是一種無形的教育》一文中認為,家庭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體現了家庭教育的非正規性。雖然家長並無如此的教育目的和計劃,但是無意之間的耳濡目染卻深刻地影響了孩子,難怪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家庭生活方式本身也是一種教育。」[13]根據馬志國的觀點,我們將家庭生活方式對學前兒童的影響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家庭的飲食習慣對學前兒童的影響
由於長期的共同生活,每個家庭的飲食習慣不僅反映了這個家庭或這個家族長期形成的飲食特色,也反映出家長的育兒觀念。例如,有的家庭崇尚「想吃就吃」,理由是「體內缺少所以想吃」。飲食中往往肉類比重較大,高蛋白的食物較多,有的甚至很推崇蜂膠阿膠、蟲草魚油等營養品;有的家庭則特別注重食物的營養搭配,比如,注意三餐中肉食和蔬菜、細糧和粗糧的配比;有的家庭崇尚素食;還有的家庭常吃陳菜等。總之,不同的家庭飲食習慣不盡相同,而這樣的不同會對孩子身心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在崇尚「想吃就吃」的家庭,孩子有可能缺少自控能力,反映在飲食上,就會出現偏食厭食或暴飲暴食;那些在飲食上注重營養搭配的家庭,孩子的身體發育會更良好,孩子從中也能感受情感與理智相結合;而崇尚素食或常吃陳菜的家庭,有可能造成孩子營養不全面或營養不良,孩子也可能壓抑自身需求。因此,家庭的飲食習慣不僅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長遠來看,也會影響孩子個性、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飲食日益豐富,我們極力主張家庭的飲食方式要科學合理,即科學選擇、合理搭配,包括一日三餐的營養配備,每餐中高蛋白、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水、纖維等的合理搭配;不贊成一味追求「好吃」,也不贊同完全素食和節儉。這樣既不利於學前兒童的身體健康,也無法滿足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需求。
(二)家庭的作息方式對學前兒童的影響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家庭的作息方式就是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的「什麼時間做什麼」的生活習慣,比如,什麼時間睡覺,什麼時間工作、學習,什麼時間運動、休閒等。家庭作息規律,既有利於父母的身心健康和事業發展,也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家庭日常起居有規律,並使之程序化和制度化,就能幫助孩子逐漸學會做事有計劃,使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規律。反之,一方面可能就會使父母頻於應付,在工作辛勞之後更添家務疲勞,影響家庭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對孩子的照顧難免不周,孩子自己的生活也無章可循,這不僅會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還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和諧、穩定,更可能因孩子從小沒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長大後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都引起老師、同學、領導、同事的不滿。睡眠是休息的重要方式,睡眠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的休息方式。家長在孩子合適的年齡讓其獨睡,有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和創造力的發展。正所謂「好的習慣是用不完的財富,壞的習慣是還不完的債務」,積微而漸,見微知著,家庭的作息方式看似只是家庭的小小私事,實則是影響孩子發展的大事。
(三)家庭的消費方式對學前兒童的影響
家庭的消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為了滿足家庭成員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要而消耗各種消費資料及勞務的方式,也就是怎麼花錢的問題。家庭的消費方式包括對家庭總收入的合理規劃,對各消費方向的合理規劃,對儲蓄或投資的合理規劃等。如多少用於日常開銷、如何開銷,多少用於兒童教育、如何分配等。家長對總收入是否進行規劃、規劃比例如何等,都會間接影響孩子的成長。簡言之,有規劃的家長,家庭生活一般不會「捉襟見肘」或「寅吃卯糧」,遇到緊急情況也能從容應對。無論是家長的計劃性還是家長的從容心,對孩子都是正向影響。而無規劃的家庭,可能經常發生「前富後飢」的情況,無奈之下,家長只得「拆東牆補西牆」。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難免手忙腳亂。家長的無計劃消費看似隨性瀟灑,實則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對孩子的影響絕對是消極的、負面的。
在消費方式方面,家長除了規劃好家庭經濟收入、安排好家庭開支以外,還有責任教育孩子從小學會如何花錢。對於一個家庭、一個個體而言,錢多錢少固然影響消費方式,但更重要的是,無論錢多錢少,都應該明確怎樣花錢,即「什麼錢必須花,什麼錢可花可不花,什麼錢是堅決不能花」。這就不是簡單的消費方式問題了,它涉及消費觀念等問題,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更是至關重要。從學習如何花錢開始,家長就應使孩子自小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勞動觀。另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在滿足孩子正常、合理的消費要求的同時,不能忘記及時教育孩子要學會勤儉節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結構、消費觀念的改變,一些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消費需求時出現了一些不太健康的現象。比如,有的家庭消費趕時髦,追求名貴奢華,不重視實用價值;有的家庭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只要孩子想吃想玩的,家長一味滿足,可如書籍、音樂等文化消費卻鮮有引導。家長這些不健康的消費方式都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有的甚至造成一定的傷害,使孩子將來的金錢觀產生扭曲。
還有一點至關重要,無論家庭是否富裕,家長都應讓孩子懂得:錢是靠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必須珍惜。家長給孩子零花錢時,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智力水平、興趣性格及家庭實際情況等,與孩子共同制訂一份「零花錢管理公約」,以訓練孩子有計劃地使用零花錢,量入為出,並經常督促、檢查孩子的零用錢使用狀況。家長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懂得有節制地使用零用錢後,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儲蓄意識,也不能因孩子沒有花父母上次給的錢而扣除他(她)當月應得的錢;不要把零用錢作為家務勞動的獎勵;不要把零用錢作為考試成績的獎勵;更不能根據自己的情緒隨意扣押或者無原則地多給孩子零用錢。總之,家庭的消費方式能否從積極的方向影響孩子,主要在於家長如何調整策略、教育引導,家長在這方面務必持正守敬、以身作則。
(四)家庭的休閒方式對學前兒童的影響
工作、學習之外的時間是人們的閒暇時間。閒暇時間是人們在履行了社會職責及各種必要的時間支出後所剩下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它主要用來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恢復精力的需要。
一個家庭如何利用閒暇時間,即家庭的休閒方式,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家庭的休閒方式豐富多彩,我們大體將其分為健康的休閒方式和不健康的休閒方式。健康的休閒方式表現在方式的多樣化,成人有多種興趣愛好,能與家人共同開展豐富多彩的休閒活動,如文娛、體育、鑑賞、養殖和旅遊等。這些健康的休閒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多種興趣,發展孩子的多種特長。不健康的休閒方式則表現在休閒生活單調、趣味庸俗,如有的父母打牌聚賭、嗜睡貪杯;更甚者,引導孩子加入成人娛樂圈中,只考慮自己的快樂,絲毫不重視孩子真正的休閒需要。這樣的休閒方式是消極的、不健康的,特別是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據中央電視台2007年市場研究公司發布的《全國衛星頻道覆蓋率普查》顯示,2006年,全國電視觀眾總戶數已達到3.06億戶,電視觀眾總人口數達到10.7億人,全國平均電視機普及率達到85.88%。當今,看電視成為家庭中常見的休閒方式,一家人在工作學習之餘一起看看電視,一方面能得到一定的放鬆、休息;另一方面家長與孩子一起看有益的節目,能夠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家長在看電視這個問題上不考慮對孩子潛在的不良影響,看電視就有可能成為一項傷害孩子的活動。比如,有的家長把電視當作孩子的「保姆」,一忙起來就讓孩子看電視,也不管孩子看電視的距離是否合適、看多長時間、看什麼內容等。這麼做,一會傷害孩子的眼睛;二會使孩子受到電視輻射傷害;三會使孩子受到不良電視內容的影響,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應儘量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其作用有三:一是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選擇有利於長知識、拓眼界、增情趣的電視內容;二是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每隔一段時間讓孩子到戶外活動活動;三是幫助孩子正確理解節目內容,通過家長及時的講解,使孩子學會明辨節目中的是非,培養孩子良好的是非觀念。
隨著家庭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新的休閒方式正逐步在家庭中興起。作為網際網路終端的電腦與智慧型手機,有著較傳統休閒工具而言更強的隨意性、自主性。這本身並無好壞之別、優劣之分,全在於父母的引導幫助。例如,學前兒童模仿父母使用iPad,以為看書就是觸碰屏幕或者依賴平板電腦,從而缺乏對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此,我們不提倡學前兒童過早接觸電腦與智慧型手機,更不提倡將此作為主要休閒方式。在電視普及率如此高的現實下,家長需選擇與孩子一起進行其他家庭休閒活動。
(五)家庭成員的交往方式對學前兒童的影響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日久天長就形成了家庭成員之間一定的交往方式。家長跟孩子加強積極的交往,孩子會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會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積極向上。
親子之間的交往,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非語言交流,如擁抱、親吻、撫摸、目光接觸和手勢等;另一種是語言交流,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這兩種方式往往可以同時並用。非語言交流在學前兒童與父母之間經常發生,它特別有利於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比如,孩子在幼兒園得了一朵小紅花,回家後高高興興地向父母報喜,父母把孩子抱在懷中,親親他的臉蛋,這份親情會化為一種向上的力量,對孩子是一種極大的鼓舞。親子之間的語言交流除了類似作用以外,還可以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增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理解。
親子交流一般又可分為單向交流和雙向交流兩種。雙向交流是最理想的交流方式,因為雙向交流既能讓孩子感到親子之間的平等,又有利於雙方的溝通。而單向交流常常是家長或者孩子一方的表達,從家長方面看,主要表現為家長對孩子發出各種各樣的「指示」;從孩子方面看,就是孩子的一種傾訴。應該說,單向交流在家長與孩子的交流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它至少給了家長和孩子說話的機會。但在具體運用時,家長在向孩子發出指示時,應多觀察孩子的反應,看看他是否聽懂了、是否理解了家長的意圖;當孩子傾訴的時候,家長不必急於打斷或反駁,讓孩子盡情地把想說的都說出來,這樣既有利於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也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能夠感受到家長對他的尊重。
至於使用電腦、電話、手機等方式進行交流,在學前階段我們不提倡。由於學前兒童在文字認識、書寫能力方面的限制,運用書面方式交流也不太可能。因此,學前兒童的家長應該更多地運用好與孩子的語言及非語言交流,簡單地說,家長應該與孩子多聊天、多遊戲。
(六)家庭的學習方式對學前兒童的影響
現代社會是學習型社會,學習活動不僅發生在家庭內部,也發生在書店、書亭、報攤、圖書館等社會場所。據有關統計表明,到書店去的頻率為「每一兩周一次」,最有利於學前兒童創造性的發展。家長經常帶孩子去書店,容易引起學前兒童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使知識技能和創造能力這對「孿生姐妹」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親子閱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孩子的心靈需要書籍去滋養,孩子的心靈更需要父母來慰藉。有許多父母常常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其實,和孩子共讀一本書,與孩子一起討論書中人物的種種表現並進行故事表演,或以美術、音樂、手工製作等方式進行創意表達等,都是很好的溝通方式。這樣的共同活動不知不覺地拉近了家長與孩子的距離,在此過程中,家長既可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可使孩子了解書中人物的處世態度,讓孩子在認同的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學習體驗。
(七)家庭的家務勞動方式對學前兒童的影響
家庭成員以何種方式對待自己和他人的家務勞動,關係到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是家庭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對學前兒童的教育將產生重要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承擔家務勞動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由父母或其中一方完全承擔;一種是由家庭所有成員分擔,包括孩子在內;還有一種是家庭出錢,由家政人員承擔。在此,我們更提倡第二種家務勞動方式。這種家務勞動方式,一方面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明確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勇於承擔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使孩子懂得勞動的價值,為其踏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家長不應包攬全部的家務勞動,而應合理分工、共同承擔,將家務勞動作為一種教育孩子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思考題
1.如何根據家庭的收入情況教孩子學會理財?
2.談一談電視在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中的利與弊。
3.如何看待家長帶孩子追求名牌的現象?
[1] 鄧佐君.家庭教育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5
[2] 趙忠心.家庭教育學.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8
[3] 王芳.論家庭生活方式對兒童社會化進程的影響——一個社會學的視角.中國家庭教育,2004(2)
[4] 鄭忠梅.城市青年家庭:新的生活方式與兒童的社會化.青年研究,1998(3)
[5] 繆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6] 朱力,等.社會學原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0
[7] 王芳.論家庭生活方式對兒童社會化進程的影響——一個社會學的視角.中國家庭教育,2004(2)
[8] 王芳.論家庭生活方式對兒童社會化進程的影響——一個社會學的視角.中國家庭教育,2004(2)
[9] 朱力,等.社會學原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6
[10] 王芳.論家庭生活方式對兒童社會化進程的影響——一個社會學的視角.中國家庭教育,2004(2)
[11] 王芳.論家庭生活方式對兒童社會化進程的影響——一個社會學的視角.中國家庭教育,2004(2);繆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20
[12] 邱莉.試論家庭生活方式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影響.廣西教育,2004(3)
[13] 馬志國.家庭生活方式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家長,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