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聞作品評析> 二、新聞現場直播節目的類型

二、新聞現場直播節目的類型

2024-08-15 17:48:24 作者: 陳信凌

  可以根據節目題材性質,把電視的新聞現場直播節目分預發性事件直播與突發性事件直播兩類。

  1.對預發性事件的直播

  現在能看到的電視現場直播節目,大多數是對預發性事件的報導。這種狀況的出現,有其具體的原因。比較而言,電視現場直播節目的製作,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採編、技術、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人員。而且它在報導的條件和設備等方面,還有特殊的要求。預發事件是事先已知要發生的,這就給報導的策劃、設計、協調等方面的工作,留下了足夠的時間。另外,準備進行以現場直播的方式進行報導的事件,往往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一般也都是新聞宣傳的重點,如黨代會、人代會等政治活動,以及衛星發射、飛船上天等振奮人心的大事件,莫不如此。所以,也值得在直播的人力與設備方面給以充分的投入。

  我國早期的電視現場直播節目都屬於這種類型。據葉子《電視節目研究》一書的記載,從1964年開始的十年左右時間裡,中央電視台製作的現場直播節目主要有:

  1984年,建國35周年慶祝大會;

  1987年,黨的十三大開幕,這是國內電視新聞發展史上首次現場直播黨代會的開幕式,並首次通過通訊衛星向海外傳播;

  1988年,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和政協七屆一次會議開幕式,並多次現場直播兩會期間的記者招待會。這在我國政治活動傳播上也是首次;

  1990年,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式、閉幕式;

  1991年,西昌發射「亞星一號」衛星;

  1992年,兩次發射「澳星一號」衛星;

  

  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幕式、閉幕式以及記者招待會;

  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開幕式。

  到了近些年,對預發性新聞的現場直播依舊受到各個電視台的重視,並且在報導的範圍和技巧上有新的拓展和豐富。《共圓精彩》是山東電視台2009年10月26日播出的節目,它以現場直播的方式對第十一屆全運會的開幕式進行報導。該節目充分利用全運會史上最先進的IBC傳輸技術,演播室與現場充分互動,實時接入現場信號。通過三路記者滾動式現場連線,在提前帶觀眾感悟全運激情的同時,更通過演播室訪談對「和諧中國,全民全運」理念進行了深入解讀。整體節目構思巧妙,表現到位,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

  《精彩雲南輝煌60年》是雲南電視台2009年9月17日播出的大型直播節目,它的整體製作更富新意。該節目意在慶祝國慶六十周年,全面反映全省各地的巨大變化。直播行動行程兩萬多公里,足跡遍及全省16個州市,打破了傳統的宣傳模式,對主題報導的思路與方式進行了一次全新的創新,把宣傳任務與宣傳主題貫注到生動、有趣的現場直播之中。

  在現場直播節目的製作方面,中央電視台更是今非昔比,新意迭出。《嫦娥奔月》是該台中文國際頻道2007年10月24日播出的大型節目。在總時長7小時10分鐘的播出時間裡,該節目運用多種手段直播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發射和探月過程。整個直播分為5個單元,利用衛星發射的公共信號,邀請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等高端人士,詳細介紹嫦娥一號衛星的運行軌跡、中國嫦娥工程的進展,以及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規劃等內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觀眾獲得直觀形象的感受,電視台還專門搭建600平米演播室,利用衛星車及月球車模型、太空服模型、月壤、宇宙、星空布景等,在演播室中設計營造了一個真實、生動的月球氛圍,讓觀眾在感受中國航天發展的同時,與「嫦娥一號」一起展開一次奇妙的探月之旅。

  2.對突發性事件的直播

  突發性事件是指不可預料突然發生的事件,往往會帶來人員傷害、財產損失與生態環境破壞的後果。正是由於其明顯的負面特徵,為了不致引起社會混亂,群眾恐慌,過去採取的態度都是秘而不宣,壓下不報,當然就更不會進行電視現場直播了。現在,這種狀況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一方面,這是由於公民具有知情權的觀念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另一方面,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的理念已經得到實施,災難發生以後,各級政府會組織力量不遺餘力地展開施救。這個時候,電視媒體展開現場直播不僅不會引發群眾恐慌,反而能夠增強他們戰勝災難的信心。

  2007年10月8日,長假後上班的第一天,颱風「羅莎」給杭州帶來了50年一遇的大暴雨。城市變成水城,城區道路交通中斷,數十萬居民受災。面對這場突發公共危機,杭州電視台綜合頻道臨時決定打破常規編排,破天荒地派出35路記者分赴全市採訪,其中10路採訪小組借用了外台與杭州市相關部門的人員。大家同心協力,推出長時間不間斷特別直播節目,承擔起了提供信息、引導疑難、服務群眾的責任,在災情中的杭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整體播出過程中,該節目體現出了突發性事件直播獨具的一些特徵。參與採編與播出的人員一邊準備,一邊直播。調用了衛星直播車、全向微波直播車、城市交通監控探頭、光纜、電話、網絡、可拍攝手機等10多種技術手段,共300多個直播信號通道,綜合運用記者衛星連線、光纜連線、微波連線、電話連線等信息傳輸手段,以及現場報導、觀眾互動等報導形式,對抗洪救災進行了多層面的展示。由於電視播出平台與城市監控網絡聯網,交警路面300多個監控探頭成了水中忠實的直播機位,傳回了最及時、最珍貴的災情畫面。節目第一時間開通了直播熱線,接到市民關於災情報料和求助電話千餘個。這些電話不僅成為直播中的重要內容,也為救災工作提供了直接的幫助。這個名為《大雨襲杭州——抗擊「羅莎」特別直播》的直播節目,受到了杭州市民的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

  中央電視台在突發時間的直播方面,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以後,央視在每天的整點新聞中開始了持續性的現場直播報導。並且在非常規的狀態下,不拘一格,善於變通,勇於嘗試,儘可能向受眾傳遞最快捷最全面的信息。在《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的直播節目中,他們創造了許多個「第一次」:

  第一,使用了平時幾乎從不使用的「突發事件」片頭。

  第二,對同一條新聞進行反覆多次播出,打破了一條新聞在一檔新聞中只播一次的慣例。

  第三,不停地對新聞進行更新和更正,包括震級修訂等;另外,援引了中新社報導浙江地震的消息,後被證實不屬實,便多次加以更正,強調市民不要恐慌。在中央台的歷史上,播錯新聞隨後在一檔新聞中多次更正,也是史無前例的。

  第四,來不及寫稿,來不及打稿,來不及制單,電話連線處於隨來隨接狀態,只能在耳機里告訴主持人一個地名、一個人名,立刻就要進行連線,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第五,多方搜集可用信息源,包括本台記者、若干個省的地方台記者,甚至包括中國移動的老總。一個電話過去,告訴對方「馬上和你連線」,立刻就能播出。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總體而言,上面提到的「第一次」,大多在常規狀態下都屬於報導事故,至少也可以說是工作失誤或者差錯。但是在這裡,它們顯得無可挑剔,體現出了一種真實而有效的新聞採編工作應具的品質。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