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電視新聞評論評析示例
2024-08-15 17:47:58
作者: 陳信凌
作品一:
山西洪洞「12·5」礦難調查
法展 黃瑛 喻曉軒 夏青 朱邦錄 張予北
【主持人】
觀眾朋友,你們好,12月5號夜裡11點15分左右,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新窯煤礦,發生特別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經過連續4天的救援工作,初步確定死亡人數共計105人。目前,搜救工作基本結束,當地政府正在進行對遇難家屬的善後工作,相關部門將工作重點轉入到事故調查階段。
【解說】
發生爆炸事故的新窯煤礦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左木鄉紅光村,是個鄉鎮煤礦,核定生產能力為每年21萬噸。證照齊全,屬於低瓦斯礦井,據了解,爆炸發生在12月5號晚上11點15分左右,當時,一百多名正在作業的礦工被困井下,接到事故報告後,當地政府立即組織力量投入救援,15隻礦山救護隊,一百二十多名救護隊員下井輪班作業,全力搜救。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山西省委省政府等相關領導立即趕赴事故現場指導事故搶險救援工作,截至12月8號,雖經各方全力搜救,仍有105名礦工不幸遇難,人們不禁要問,這奪去105名礦工生命的災難是怎麼發生的呢?
發生事故的新窯煤礦距洪洞縣城40公里,當記者聞訊趕往礦區時,卻發現短短的路途上,路卡一個接著一個。
【同期聲】
[交警]關了,關了,把你那個關了!
[記者]您好……
[交警]關了,把你那個(攝像機)關了。
[記者]為什麼關?
[交警]關了!
【解說】
好不容易通過了幾個路卡,又遇到了不少穿棉大衣的人的阻攔。
【同期聲】
[穿棉大衣者]我們接到了命令啊,就是說不允許採訪。
【解說】
在這樣的命令下,採訪果然很難進行。
【同期聲】
[礦工]這都是假的。
[記者]以前不讓帶?
[穿棉大衣者]你們幹什麼?
[記者]我們採訪。
[穿棉大衣者]你們是哪裡的,現在外面不要人!
[記者]為什麼?什麼不要人?我們了解下情況,你們幹什麼?
[穿棉大衣者]你們幹什麼的?
[記者]你們不要打人啊!
[穿棉大衣者]你們幹什麼的?
【解說】
從洪洞縣第一時間提供給外界的信息上可以得知,發生事故的新窯煤礦是個證件手續齊全的合法開採的煤礦,合法開採,發生事故,為什麼要採取如此嚴厲的措施,拒絕記者正常的採訪呢?礦工們提供的信息讓人逐漸明白了,這極力要隱瞞的原因是什麼。
【同期聲】
[礦工]9號煤是黑窯,都不是正規的。
[記者]是不允許開採的?
[礦工]不允許開採,他偷采的。
[礦工]每年在這裡,常年開採。
【解說】
這位礦工所說的9號煤,就是發生爆炸的9號煤層,據了解,新窯煤礦只取得了這個地區的2號和3號煤層的開採權,9號煤層,新窯煤礦根本就沒有開採權,屬于越界開採國家資源的行為,因為是非法行為,因此9號煤層基本上不具備安全措施。
【同期聲】
[礦工]瓦斯探頭,什麼都沒有。
[記者]瓦斯探頭也沒有?通風設備呢?
[礦工]沒有,就是那個9號煤層,什麼都沒有。
[記者]9號煤層就是發生事故的那個?
[礦工]就是發生事故的那個,它什麼都沒有。
【解說】
在地下開採煤礦是個高度危險的工作,探測瓦斯的設備和通風設備是開採的最基本的條件,這些設施沒有,不可能預知危險的到來,然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新窯煤礦竟然還使用可以產生明火的運輸工具。
【同期聲】
[礦工]這下面管理混亂,裡面有三輪車,三輪車的後面排氣管道冒火,可能是由這個引起的。
[記者]排氣管冒火?
[礦工]嗯。
[礦工]自然冒火嘛,油門高了它不冒火?
[記者]在井下冒火是很危險的是吧?
[礦工]那都是三輪車。
[記者]平常這個三輪車運輸沒有人管?
[礦工]沒有人管,職工都開著車。不用車煤炭怎麼出來呢?
【解說】
長期非法開採,沒有瓦斯探測器和通風設備,這樣帶發動機的三輪農用車,在高度危險的煤礦井下使用,發動機產生的火焰一旦和瓦斯相遇,新窯煤礦發生安全事故幾乎是必然的。
【同期聲】
[李毅中]下面還有五十多輛三輪車,在下面沒有通風系統,多頭掘進,人海戰術,最後造成這樣慘痛的結果。
【解說】
就這樣,一百多位礦工失去了生命,一百多個家庭陷入了痛苦的深淵,其實,按照規定,新窯煤礦一次下井的人數不得超過60人,一次爆炸竟然奪去了一百多條生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據了解,為了增加產量,煤礦的管理者根本不限制下井的人數,據礦工們反映,每一班下井的人數都超過了一百人,不僅如此,這些眾多的下井礦工竟然都沒有佩戴任何的自救系統,事故發生後,許多人沒有直接死於爆炸,卻因為沒有自救系統無法呼吸,而窒息死亡。
【同期聲】
[記者]這次你知道不知道很多憋死的,都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礦工,都沒有帶自救器。
[礦工]沒有。
[記者]你們下礦的時候,礦裡面要求你們帶嗎?
[礦工]沒有。
[記者]有沒有安全檢查員在礦口?
[礦工]有。
[記者]那你們沒有帶,他們制止不制止你們下礦?
[礦工]就沒有聽說過這個東西。
【解說】
新窯煤礦的管理者、所有者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無視生命安全,沒有原則地降低生產成本,造成了這起重大事故的發生,自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明顯的安全隱患,洪洞縣的有關管理部門,怎麼在日常工作中就不能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呢?
【同期聲】
[記者]各礦的這種安全情況 你們經常派人下去檢查嗎?
[調度室負責人]我們現在人員不夠,還沒有人。
[記者]平常不派人下去,人員不夠?
[調度室負責人]嗯。
[記者]那這個制度怎麼落實啊,安全怎麼保證啊?
[調度室負責人]通過電話報的嘛。
[記者]用電話報?
[調度室負責人]用電話安排,按報的情況落實。
[記者]各個礦報上來什麼就是什麼?
[調度室負責人]嗯。
[記者]具體報井下的情況,你們都在值班,報上來是什麼情況?
[調度室負責人]報上來人數也沒有超啊。
[記者]也沒有超?有沒有自救器,通風系統是否正常?
[調度室負責人]這個沒有報過。
[記者]就說人數沒超?有沒有越界開採都沒有報?
[調度室負責人]都沒有報。
[記者]這是誰報上來的?
[調度室負責人]咱們礦上報過來,安全員簽字,駐礦的簽字。
[記者]基本上平常的這種監管就是安全員來報,你們不下去,親自到礦山上了解情況嗎?
[調度室負責人]咱們這裡現在人不夠。
【解說】
其實,洪洞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有專門的安全糾察隊,如果說安全調度室的人手不夠,無法下礦檢查,這些糾察隊員的職責就是每天到各個煤礦進行安全檢查和監督,那麼平時,他們監察和監督了嗎?
【同期聲】
[記者]新窯礦在事故發生前,有沒有去檢查過啊?
[糾察隊負責人]這個我不太清楚。
[記者]誰清楚?
[糾察隊負責人]你問一下領導。
[記者]平常是你們領導去檢查還是平常整個糾察隊要去檢查?你平常有沒有去過新窯礦?
[糾察隊負責人]去過,怎麼沒有去過。
[記者]去過?發現什麼問題沒有,安全問題?
[記者]有沒有發現過什麼安全問題啊?
[記者]同志……
【解說】
今年3月和5月,臨汾地區已經發生了兩起死亡20人以上的礦難,這起礦難發生之前,新窯煤礦的安全隱患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只要有一次認真細緻的安全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悲劇是不是可以避免呢?
【同期聲】
[記者]如果要防止未來發生這樣的事情,比如其他的礦,現在還沒有發生事故的,那這樣的事情肯定還會發生的,怎麼來控制這種隱患呢?
[調度室負責人]不知道,這不好說。
[記者]只能說發生以後才用勁兒,這樣亡羊補牢?
[調度室負責人]這也不好說。
[記者]這次一百多條生命!
【解說】
也許山西省代省長孟學農在事故現場的這番感慨,能夠讓這裡的悲劇不再重演。
【同期聲】
[孟學農]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我們到底落實得怎麼樣,儘是口頭上的事。坐而論道,落到底下了嗎?我說臨汾接二連三地出問題,三月份出一次,五月份出一次,為什麼不出一件事的時候,咱就好好找一找工作上的原因?一直不落實。凡是不落實的,我都懷疑有什麼錢權交易在裡面。這個我們慢慢來,查清了再說,錐子剃頭一根根挖,查處一個處理一個,要不然我們黨和政府怎麼取信於老百姓?
【主持人】
目前,公安機關已經控制了這起事故的相關責任人33人,其中刑拘21人、移交司法機關8人,對礦主和該礦的實際控制人已經發出全國通緝令。「12·5」事故是2006年以來全國發生的一次死亡人數最多的特別重大事故,傷亡慘重,損失巨大,社會影響惡劣。黨中央、國務院對這起事故高度重視,國務院領導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國務院成立了事故調查組,相關負責人要求調查組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履行事故調查責任,按照「四不放過」原則嚴肅追究事故責任,要求調查組全體成員提高事故調查的效率和質量,向黨和人民負責,要交出一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事故調查報告。
(中央電視台2007年12月9日播出)
專業素養與職業韌性的完美體現
2007年12月5號,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新窯煤礦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共造成105名礦工死亡,是2006年以來全國發生的一次死亡人數最多的特別重大事故,傷亡慘重,損失巨大,社會影響惡劣。《焦點訪談》欄目製作播出了電視評論《山西洪洞「12·5」礦難調查》,節目播出後,不僅讓廣大受眾了解了事故真相,同時也給地方管理部門敲響了警鐘,及時收到了輿論監督之效。
1.集中體現記者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韌性。
調查性新聞報導往往在採訪中需要新聞記者具備很強的採訪技巧和對事件進行層層深入挖掘的能力。《山西洪洞「12·5」礦難調查》報導的過程和報導的內容,充分體現出了記者令人讚賞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韌性。在整個事件的調查過程中,當地有關部門為隱瞞事故真相,設置重重障礙阻撓記者正常採訪調查。記者不僅要突破各種路障才能到達現場,還要克服採訪被粗暴干涉,採訪對象被當場威脅的各種困難。比如,記者聞訊趕到礦區時,就遇到不少穿棉大衣人的阻攔,對其採訪的粗暴干涉。而在這種困難情況下,記者們沒有退縮、放棄,而是知難而上,巧與周旋。在這種惡劣的採訪環境下,記者在短時間裡不僅採訪到生還礦工,調查出了事故真相,而且還輾轉了解到當地煤礦部門存在粗放管理、監督不力等現象,得出礦難遲早發生的必然性。特別重要的是,該作品還將採訪的被阻攔、被干涉的情景都攝錄下來了,並且將之作為節目內容的一部分,與礦難的隱情一起展現在觀眾面前。很顯然,這可以引發大家對於礦難的深一層的思考。
在不利的環境下進行採訪,已屬不易。如果還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並且及時播出,其難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這裡不僅需要合格的專業技能,還需要良好的專業精神。記者在事發當天趕到現場,在受到阻撓的情況下克服困難,第二天完成採訪並於當夜編輯完成。由於山西南部大霧預定航班取消,記者第三天一早又趕往陝西,乘飛機於當天下午趕回北京並經過審片,合成播出。整個作品從採訪到播出,雖然經歷了三天,但是給人的感覺是馬不停蹄,一氣呵成。作為獨立調查這次礦難的專題電視新聞,其時效性位列於各媒體之首。
2.精心編排,評說到位。
這篇作品在整體結構上層次清晰,環環相扣,始終保持著對觀眾的吸引力。該片圍繞著這奪取105名礦工生命的災難如何發生的這條主線展開,在撲朔迷離的黑幕中撥雲見日。它採用倒金字塔式的結構和倒敘的手法,首先從事故慘重結果起筆,「12月5號夜裡11點15分左右,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新窯煤礦發生特別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經過連續4天的救援工作,初步確定死亡人數共計105人。目前搜救工作基本結束,當地政府正在進行對遇難家屬的善後工作,相關部門將工作重點轉入事故調查階段。」主持人開頭的一段話,很容易引起觀眾深入了解的興致。接著,觀眾的視線就隨著記者採訪的步履,亦步亦趨,毫不懈怠,直至真相的逐步打開。
值得稱道的還在於,主持人在作品開頭及結尾處兩段恰到好處的點評,充分展示了電視評論理性思維的魅力。片頭點明此次事件的慘重結果和相關政府部門的措施,強調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在片子的結尾處,主持人又以精練的語言,做了正確的輿論導向。既可以讓受眾了解事故真相,又給地方管理部門敲響了警鐘,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正確的輿論監督的作用。
作品二:
7·18暴雨啟示錄
林海燕 李晨 尹翠華
【解說】
這是2007年7月18號,記者在濟南市山水溝拍攝的鏡頭,一個絕望的女子長時間跪在人群中,請求圍觀的群眾下水救救她的親人。陳萌,濟南市民,幾個小時前,她的三個親人被洪水捲走,其中一個是她正準備舉行婚禮的愛人。
7月18號這一天,濟南市有37個人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因遭遇一場暴雨,意外身亡。陳萌的三個親人就在其中。在城市中,一場暴雨,為何會奪走37條生命,那天晚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字幕】
7·18暴雨啟示錄
【字幕,畫外音】
那場大雨讓我們的車失去了方向,那個我一輩子痛恨的山水溝像一個漩渦把我們的車連同我們四個人一塊卷進了水裡!在我落水的瞬間,是我身邊的愛人用溫暖有力的雙手把我從車中推了出來。
【解說】
這是陳萌後來發表在自己博客中的文字,短短一個月時間,她的博客就達到了幾十萬點擊量,無數網友被這場發生在濟南的鐵達尼號的故事所感動。
【字幕,畫外音】
我跪著祈求身邊所有的好心人,救救他們吧,但是,那是一個連車都能吞下去的漩渦,我只能把整個身子貼在岸上,用力打自己,並拼命喊他們的名字……
【解說】
那場雨,事後被很多氣象專家稱為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是濟南市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最大值,陳萌遭遇的一切,完全是由於一場天災引起的嗎?在暴雨來臨的時候,為什麼一條城市街道會變成一個吞噬生命的魔鬼?
【同期聲】
[王俊勝 濟南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主任]以前,山水溝這個地方沒有道路,它就是一條自然的沖溝。1964年(濟南)市政府投資,對黎明壩和山水溝進行了重新修建,在這個時候,建設了現在這條混凝土路面。
【解說】
山水溝,從名稱上我們很容易發現它的歷史。過去,他代表一條天然形成的泄洪溝,現在,他代表一條城市街道,它的泄洪系統大部分被轉移到了地下。那麼7·18這天,為什麼洪水沒有順著地下流,卻跑到了馬路上?
【同期聲】
[崔明禮 原濟南市政協委員 原濟南市規劃設計院研究員](洪水)從溝蓋板上就流過去了,進不到裡面去,清淤比較困難,因為咱留的清淤口比較少,溝實際上的斷面縮小了。
【解說】
就是這個不足百米的收水口,奪走了陳萌至親的愛人,事發後,陳萌曾向110和119呼救,但是由於交通癱瘓,他們只能採取就近援助的方案,那天夜晚,洪水不僅在山水溝這條彎路上肆虐橫行,而且還充滿了濟南市的所有街道。難道,整個城市的排洪系統已經超過了最大負荷。
【同期聲】
[王俊勝 濟南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河道本來有很多建築物,棚蓋占壓了本來應該是清淤通道的道路。當洪水發生的時候,水不能流進河道里去,從而形成了馬路泄洪。
【解說】
濟南市泄洪溝的棚蓋占壓面積十分驚人,目前城區河道的總面積約為18萬平方米,但是河道占壓棚蓋面積卻高達15萬平方米,社區只有17%的河道沒有被棚蓋占壓,那麼,河道為什麼會被大面積的占用呢?
【同期聲】
[徐天祥 濟南市政協委員]寸土寸金,見縫插針。因為市裡的地皮很貴啊,這個縫是什麼?就是這些溝。實際上在建設中,這些成本是最低的,第一步倒垃圾,第二步把它平了,第三步蓋房子,搞小區。你看濟南搞了多少市場,多少小區,都是在溝上建的,修了多少路,都是在溝上建的,這樣是賺取了不少GDP。
【同期聲】
[鄧相超 山東省政協委員]最典型的就是真如意大酒店、微山湖大酒店,這兩個大酒店都蓋在排泄洪水的渠道上,而留下的排泄洪水的泄洪口,也就半米。
【解說】
由於河道被大量占用,長期以來,它內部的清理工作成了一項無法完成的難題。
【同期聲】
[王俊勝 濟南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主任]進去清的話,你也考慮到清淤人員的生命安全,裡面產生大量的硫化氫等一些有毒氣體,這個很難克服。
【解說】
濟南,是全國25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現在,整個城市的泄洪通道共有67條,而在建國以前,濟南市天然形成的泄洪通道多達上百條,如今,城市規模急劇擴大,但是泄洪溝的數量卻有所減少,近50年時間,市區因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災害,就有十多次。
【同期聲】
[姜波 山東建築大學教授]這是民國時期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都有自然形成的山水溝,但是現在我們看這些自然形成的山水溝,或者是歷史上經過疏浚、治理的山水溝,在我們城市裡面都斷斷續續地不存在了,或者改掉了。城市血脈不暢通了,這也是形成災害的一個重要原因。
【解說】
河道就像城市的消化排泄系統,這個系統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破壞,堵塞越來越嚴重。當特大洪水來臨的時候,城市的病痛在這一刻徹底爆發了。
【字幕 畫外音】
誰也沒想到,大水淹沒的城市街道會有一個泄洪溝!誰也沒想到,一個泄洪溝會沒有護欄!誰也沒想到,一個沒有護欄的泄洪溝會將一噸多重的汽車和我的三個親人瞬間淹沒……
【解說】
暴雨過後,市民和救援人員從山水溝內打撈出五輛報廢汽車,人們只找到陳萌的表姐,她的屍體被壓在一個巨大的垃圾箱下,那麼,洪水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夠輕易將幾噸多重的垃圾箱和一噸多重的汽車托起並瞬間淹沒。
【同期聲】
[鄧相超 山東省政協委員]整個濟南市是南高北低,從南部山區到小清河段,總長是7.5公里。落差達到132米。這麼大的落差,山洪下來誰都阻擋不了,水流過急而把人衝倒,又衝進水溝順流而下,結果失去生命。
【解說】
濟南市南高北低的地勢助長了洪水的侵略性,但是這種特殊的地形並不是洪水極具破壞力的唯一幫凶。
【同期聲】
[宋少文 山東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總工程師]一大片區域如果都是綠地的話,它的滲透性比較好,降雨降到這個地方,它能產生的地表徑流,也就能達到10%左右。如果都是硬化路面的話,它產生的地表徑流,可能就要達到90%左右。
【解說】
濟南市的南部靠山,由於山區通常覆蓋大量植被,因此南部山區應該成為洪水壓力的重要緩衝區,那麼7·18當天,洪水洶湧而至之前,給人們準備的時間了嗎?
【字幕 畫外音】
那個暴雨傾盆的夜晚,洪水以驚人的速度從南向北洶湧而來,碰到阻攔後掀起近兩米的激流,它來得太快了,沒有給我們任何逃生的時間,暴雨堆積的力量似乎想要摧毀一切……
【解說】
那個夜晚,和山水溝僅有一路之隔的濟南銀座地下商城也見證了洪水的這種威力。
【同期聲】
[濟南市銀座地下商城工作人員]一開始往裡進水,也就幾分鐘的工夫,就沒了腳了,我說趕快跑,趕快跑,都出去吧,還沒等出門,那水就沒到腰了。
【解說】
前後不到半個小時,整個商城就成了一個大水塘,這個市區最繁忙的地下賣場經受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摧殘,那麼南部山區對洪水為什麼失去了第一時間的緩衝功能呢?山洪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地直接衝到市中心,將一座現代城市成功俘虜。
【同期聲】
[徐天祥 濟南市政協委員]恰恰是在咱們濟南市的南邊,山區裡邊,咱們過分地把這土地硬化了,蓋了樓,修了馬路,地面硬化,水滲不下去,當然就加劇了洪澇災害。
【同期聲】
[鄧相超 山東省政協委員]原來濟南是城在山中,現在是山在城中了,整個建築物把山給包圍了。
【同期聲】
[孔翔宇 濟南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建築)把這個地區布滿的時候,它對生態的影響將積累起來,使小的生態問題變成大的生態問題,而這種對生態的影響,不是加減法的關係,它將成為幾何基數上升。
【解說】
那天的暴雨一共持續了三個小時,暴雨過後,由於洪水很久不散,救援人員經過十多個小時,仍然沒有找到陳萌的愛人和姐夫。
濟南市南高北低的地勢本身十分有利於迅速疏散洪水,那麼,洪水為什麼會滯留在城市中,久久不散呢?
【同期聲】
[崔明禮 原濟南市政協委員 原濟南市規劃設計院研究員]什麼造成的,假如下邊很通暢,護城河裡面的水,能很順暢地排泄出去,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同期聲】
[鄧相超 山東省政協委員]因為它的出口沒有,出口太小,出口不暢。
【解說】
濟南北部的小清河是洪水在這個城市的最後一個出口,由於小清河的斷面先天不足,容納不了太多洪水,因此生活在小清河附近的居民常年忍受著雨季帶來的苦惱。
【同期聲】
[濟南市民]外面的水都灌進來了,把蜂窩煤全都泡倒了。
【解說】
從這張民國時期的地圖上可以看出,過去,濟南市北部曾是大片濕地,現在,這片濕地已經被大片住宅和道路所取代。
【同期聲】
[鄧相超 山東省政協委員]這個濕地幹什麼呢,這個是雨水期滯留洪水的,平時就是濕地,現在全是一片住宅了,所以我們濟南缺少了滯洪的區域。
【同期聲】
[徐天祥 濟南市政協委員]所以,7·18是把尺子,是面鏡子,它量出了,照出了我們過去在城市發展當中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就是不尊重客觀規律,不尊重水的規律,不尊重地形的規律,有些主觀主義。
【解說】
7月19日上午11點,陳萌的姐夫在距離出事地點幾公里之外的三連河被打撈上來,在同一地點被打撈上來的還有另外兩具屍體,其中一個就是陳萌的愛人。
【字幕】
因過度悲傷,陳萌拒絕了所有媒體的採訪。暴雨過後第三天,山水溝的泄洪口安裝了護欄。
2007年7月20日,陳萌和生死相隔的愛人在濟南市殯儀館舉行了婚禮。
近日,濟南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向濟南市委市政府提交了關於暴雨預防機制的專題調研報告。
經多方論證,濟南市計劃投資10億多元進行臘山和小清河治理,2009年工程完工後南部山洪將不再經過市區,直接分流到黃河。
(山東電視台公共頻道2007年8月29日播出)
讓事實與過程說話
2007年7月18號這一天,濟南市有37個人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因遭遇一場暴雨意外身亡。這顯然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事件,正是這個事件觸動了電視記者對於導致災難原因的耐心追索,並由此出發,展開了關於城市的功能,以及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的深層思考。
該作品在陳說評論的由頭時,並沒有把37個人的罹難事實都一一羅列出來。編導們把陳萌家的遭遇作為代表性案例,給予了重點的關注。陳萌有3個親人在那場災難中去世。電視片一開始,觀眾就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絕望的女子長時間跪在人群中,請求圍觀的群眾下水救救她的親人。她的三個親人被洪水捲走,其中一個是她正準備舉行婚禮的愛人。她就是陳萌。必須說明,這是記者拍下的真實的鏡頭。對於電視作品來說,這樣的鏡頭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帶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與心裡震撼。很顯然,這樣的衝擊與震撼越強烈,就使得對其成因的探索越有必要並且迫切。簡而言之,這個電視評論開頭的交代與呈現具有非同一般的表現力與傳播力。
用事實與過程說話是電視評論有別於報刊評論和廣播評論的顯著特點之一。記者對於該事件的看法與意見不是直接通過記者或主持人之口說出來,而是讓這樣的意見與看法蘊含在揭示事件的真貌的畫面上,以及與相關的人士交流的話語中。編導為了還原雨災對於城市的衝擊與毀壞的過程,苦心經營,想方設法,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材料。除了使用自己拍攝的鏡頭以外,他們還採用了三家電視台的視頻、兩家報社的照片,以及防汛和交警部門的監控錄像,甚至還搜集了民間的手機視頻資料。為了使內容與畫面更生動、真切與形象,該作品還使用了相關人的博客敘述、衛星地圖,以及電影視覺包裝技巧等。
該作品圍繞著一個基本問題展開,這個問題就是:「城市中,一場暴雨,為何會奪走37條生命?」對這個基本問題的解答,是伴隨著對一些具體問題的思考展開的。比如,在暴雨來臨的時候,為什麼一條城市街道會變成一個吞噬生命的魔鬼?為什麼洪水沒有順著地下流,卻跑到了馬路上?電視的採編者自己沒有直接碰觸這些問題,至少在形式上他們只是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是一些相關的專家與官員。他們中有建築大學的教授,也有城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的主任,以及省可持續發展中心的研究員等,他們的回答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容易讓人信服。
濟南市泄洪溝的棚蓋占壓面積十分驚人,社區只有17%的河道沒有被棚蓋占壓。那麼,河道為什麼會被大面積的占用呢?對這一問題,專家徐天祥是這樣回答的:「寸土寸金,見縫插針。因為市裡的地皮很貴啊,這個縫是什麼?就是這些溝。實際上在建設中,這些溝成本是最低的,第一步倒垃圾,第二步把它平了,第三步蓋房子,搞小區。你看濟南搞了多少市場,多少小區,都是在溝上建的,修了多少路,都是在溝上建的,這樣就賺取了不少GDP。」這位專家在作品的末尾,還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所以,7·18是面鏡子,是把尺子,它量出了、照出了我們過去在城市發展當中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就是不尊重客觀規律,不尊重水的規律,不尊重地形的規律,有些主觀主義。」這些意見不僅有的放矢,一針見血,而且還振聾發聵,發人深思。顯示了專家的專業素養與學術膽氣。
從表面上,專家們的回答反映的只是專家們的看法,而不是記者的發現與推斷。但是,由於這些意見和看法是有機地穿插在電視作品中,它們已經成了該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進一步推斷說,被採訪的嘉賓的意見與看法所具備的力量,就是電視作品所具備的力量;其所達到的高度,也就是電視作品的高度。而這些正是我們理解《7·18暴雨啟示錄》讓事實與過程說話的一個很好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