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聞作品評析> 二、電視新聞評論的類型

二、電視新聞評論的類型

2024-08-15 17:47:54 作者: 陳信凌

  目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形態除了擁有一部分報刊、廣播脫胎而來的評論樣式外,還有以下三種更能體現自身傳播特點的視聽結合的節目形態。

  1.電視述評型

  電視述評型是新聞述評在電視中的具體運用,它融敘述與評論於一體,既有對事件的客觀敘述、又有對新聞事實的分析評論。這類節目也濫殤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美國CBS廣播公司1968年9月創辦的「60分鐘」節目,就已出現了類似我們所稱的電視述評的節目板塊。在我國,1980年7月,以央視的「觀察與思考」的誕生為標誌,中國正式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新聞評論樣式——電視述評,這是第一代評論節目。此後,央視為了加強了新聞評論節目傳播效果,整合「社會瞭望」與「觀察與思考」兩個欄目,成立「觀察思考」,這標誌著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94年,「焦點訪談」欄目橫空出世,很快就受到廣泛的關注,並且在全國範圍形成了一股學習與模仿的風潮。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由此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焦點訪談」的節目形態主要表現為:論證過程事件性、讓過程說話,實現形象性與抽象性的統一,論據的可視性與論證過程的事件性的統一,觀點的滲透性與明確性的統一,記者的客觀表達與嘉賓的積極參與的統一。這些經驗至今還在國內電視界延續,並且發揚光大。

  

  2.主持人評論型

  該類型表現為由主持人直接參與策劃、製作或播出的全過程,並以與觀眾直接交流的方式出現,融敘事性與哲理性、個性化與人格化於一體。從形式上看,主持人評論有些類似於口播的本台評論員文章,但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主持人直接參與評論的寫作與製作過程,以評論作者的身份與觀眾做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

  這類節目在評論的角度、見解、表達習慣和語言風格上都具有個性化的特徵。同時還藉助於儀表裝束、表情動作等可感知的視覺形象來張揚主持人的特徵。

  主持人評論還具有人格化的特徵。與一般代表媒介發言的口播評論不同的是,評論的發出者不是抽象的媒介,而是具體的主持人,他們將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悟融入節目之中。他們有名有姓,有感情、有性格、有特點,媒介的意向借他們之口發出,在傳播過程中又摻入他們個人的理解與發揮。以個人名義發表的議論不僅更具親近感和易受性,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媒介留下一定迴旋的餘地,更為主持人留下更多張揚個性的空間。在這類評論中,主持人對一些新聞作簡短點評,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讓受眾更好理解新聞的價值;或者主持人插入一小段新聞補白,提供新聞的背景,讓受眾在比較中體會新聞的內蘊。

  在主持人評論型節目中,讀報類的節目占了相當的部分。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廣州電視台的「新聞日日遞」是這種節目形態的典型代表。

  3.討論型

  討論型評論是以主持人邀請有關方面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或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圍繞某一新聞事件或社會話題進行的座談或論壇式談話節目。通過訪談、討論等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傳播出對特定的話題或者事件的意見與判斷。

  這類節目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著名的「唐納·休節目」被認為是其發展的起點。近年來我國的一些電視台也先後開設了此類節目,如央視新聞頻道的新聞「新聞1加1」、「國際觀察」,鳳凰衛視的「新聞今日談」,而影響最大的當首推1996年3月開播的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該節目播出的第一期就把論壇類評論節日的優勢和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期名為《誰來保護消費者》的節目,邀請的五位嘉賓包括一位新聞工作者、一位律師和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最後一位出場的是化了妝的王海。在這期節目中,圍繞「消費者的正當權益由誰來保護」、「對『王海現象』應如何看」和「消費者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等問題,嘉賓與觀眾站在不同角度,展開了一場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不同見解。

  這類評論的選題往往與百姓息息相關,所以能夠引起觀眾的普遍關注。如「實話實說」節目播出的《為什麼吸菸》《不打不成交》《面對孩子的謊言》《結婚的錢誰來出》《話說廣場鴿》等節目,都曾引起很大的反響。在「實話實說」的每期節目的末尾都打出徵集話題的GG。這是保證節目討論話題具有普遍趣味的有效手段。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