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廣播新聞訪談評析示例
2024-08-15 17:47:01
作者: 陳信凌
質疑上海「二期課改」
秦暢 朱愉 朱應 樂建強
秦暢:各位,大家好!這裡是《市民與社會》節目。相信今天中午的節目是很多聽眾所期待的。前幾天,我們通過三次討論想弄明白這樣一個問題:「一年級小學生為什麼非得家長陪讀?」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隨著討論的深入,問題直指上海正在實施的二期課改。二期課改不僅讓學生靠陪讀才能過關,也讓老師們滿是困惑,分析結論直指教改的實施者上海市教委。所以,今天的節目我們特別邀請了市教委副主任瞿鈞,走進我們《市民與社會》的直播室,與大家來一起進行對話。還記得前幾次討論中,我們的62780990熱線始終是非常的熱鬧,大量的簡訊留言和聽眾來信更讓我們感受到這一問題倍受關注。所以,今天我們仍想邀請您成為這次討論的主角。現在我們就請出今天的嘉賓,市教委的副主任瞿鈞。瞿副主任,您好!
瞿鈞:您好!
秦暢:瞿副主任其實已經是數次在我們的節目當中和聽眾進行對話了。您會覺得今天這個話題難談嗎?
瞿鈞:我想不難談。
秦暢:好。那麼在進入今天的討論之前,因為瞿主任,前三檔節目您是不可能檔檔都從頭聽到尾的,我們還是截取了節目當中的一些精彩片斷,和聽眾朋友一起再來聽一遍,好嗎,瞿主任?
瞿鈞:好的。
秦暢:因為第一次討論是由一封家長來信所引起的,所以一開始是我在講一封家長來信。
(節目剪輯1)
【(秦暢轉述家長來信):我是一個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學校留給孩子的家庭作業不是留給他的,而是留給我的。因為我一直信奉一種快樂教育。所以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沒識多少字,而老師布置的作業當中的絕大多數字他都是不認識的,就是必須有一個識字的人在旁邊告訴他你今天必須幹什麼。我也曾經嘗試著和老師去聊過。沒想到老師淡淡地說了一句「那是因為你家孩子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好,所以你得陪讀」。
(聽眾電話1):「真的是很有同感,真的事情好多啊,每天都有作業,什麼筆頭的,口頭的,有時還有手工的。看他那個作業似乎是滿簡單,問題是你得讓他掌握。不是說他5遍10遍下來以後,就每一個字都認識,每一個字都會寫,一整套東西下來呢,又真的到9點、10點鐘,看著孩子很累又很心疼,不做吧又怕第二天老師說你這家長都不配合老師的工作,所以就非常地困惑。」
(聽眾電話2):「我的孩子讀兩年級了,一年級苦也算苦過來了,但是兩年級以後更迷茫了,三年級我不知道要怎麼辦啊,我現在就是每天要陪讀他,以後就是要影響工作了呀。」
秦暢:手機尾號為4779聽眾說「我也有同感,陪兒子做作業很累很煩」、手機尾號為1814的聽眾說「哈哈,終於找到了知音,同志們慢慢熬吧」。
(聽眾電話3):「我小孩已經四年級了。我們天天晚上就是有一個人要全部交給他。一個班級裡面如果10個人至少6個是這樣的,如果你今天完不成,老師不會去跟同學說的,第二天他馬上就會叫你家長過去,如果跟老師說這個應該是他去完成的,老師肯定不會同意的。」
秦暢:手機尾號為0130的聽眾說「我們嘗試過隨他去,但大環境沒幾天就把我們打回了原形」。】
秦暢:這是我們第一檔節目的一些片斷。那檔節目啊,瞿主任,從頭到尾基本上都是在抱怨陪讀,在抱怨家庭作業多,更在抱怨老師做這些事情是為了什麼——你幹嘛要給我們布置這麼多作業?幹嘛抄3遍不行有時候要抄10來遍?幹嘛要非得讓家長檢查完了,沒有錯誤,簽上字才能交給老師?你幹嘛一有問題就要找家長來?指向了教師,我們必須讓教師也說說話,必須給他們一個平台,讓他們來說話。我們再來聽一段那天節目的一段錄音,好不好?
瞿鈞:好。
(節目剪輯2)
【(老師B)因為二期課改的第一篇就是課文。50多篇課文還要穿插教拼音,進度也是非常緊的,我們一開始進來的時候就是教學文字,而不是教拼音,跟以前的S版、H版都是有區別的,要求要高一點。
(老師A)以前的學習知識點沒有像現在這麼多,這麼密,要上好一堂35分鐘的課,老師的備課量必須要達到2—3個小時,背後老師做的大量工作其實家長是看不到的。就好像現在要讓一年級的小朋友也要有「劉翔的速度,姚明的高度」,這個要求一個是來自於教材,另一個是來自於家長的承受力。
(老師A)現在小孩子進學校他們的程度差異是蠻大的。有的小孩子識了1000多字,因此他可以把老師布置的作業都自己消化、過關,有的小孩子進來以後是零起點,他是在幼兒園進行愉快學習的,所以這部分小孩子在進行這套教材學習的時候必須由家長扶著。】
秦暢:我記得那天我們還收到了一條簡訊,他說做一年級老師的確是很辛苦,從她們的嗓音上就可以聽得出來。兩方面都蠻困惑、蠻苦惱,大量有陪讀現象,作為教委,您怎麼看?
瞿鈞:小學一年級的家長基本上不應該陪讀的,我們的教學、教育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陪讀上,特別是起始年級。
秦暢:這個面之廣讓我很驚訝,我不知道您怎麼看?
瞿鈞:這個現象確實也客觀反映出了上海基礎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它絕不是方向。
秦暢:也就是說您也認為現在是有大量陪讀現象存在的。
瞿鈞:有,只不過陪讀的形式、時間有所不同。這和我們的教學方法,老師的教學要求也可能存在問題。
秦暢:在我們的簡訊平台上有這樣一些非常尖銳的簡訊:手機尾號為4465的聽眾說他認為「二期課改是越改越難,這樣下去談何減負?」;手機尾號為6239的聽眾說「現在二期課改的問題是一個學期要教50課左右,那麼就是一天一課,在一到二年級要認識2800個字左右,那麼必須是填鴨式和急功近利的模式了」;手機尾號為2320的朋友說「照老師的說法,二期課改的語文主要是讓學生會閱讀,想法很好,實際上會造成生字離開書,孩子就不認識,這也造成了人們認為二期課改這樣改不對」;更多的簡訊直接發來就說「我認為二期課改有問題」。您怎麼看?
瞿鈞:我想稍微多花點時間把我們的二期課改和小學起始年級的工作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小學的起始年級的語文教材,我們的實施過程中在不斷地調整,在前幾年,我們經過試點學校,試點班,當時的效果是不錯,當然可能是因為試點學校,我們投入的精力比較多,整個教學的標準把握得比較好,所以有些問題沒有反映出來。那麼在面上推廣的時候,由於上海有大約近10萬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近千所小學學校,那麼,同時執教的時候,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比較大。所以我們在今年的2月份,專門針對小學起始年級的語文教學情況,做出了一個調整意見。識字標準由小學一年級的460個字,減為364個字,減少了近100個字。注意這是認識字。
秦暢:不是掌握字。
瞿鈞:不是掌握字。其次,課文由60篇減為51篇,為什麼要減少?就是通過面上推廣以後,我們覺得從現在上海整個語文老師掌握課程的要求來講,還有問題,所以寧可把進度放慢一點,把基礎打得更紮實,從整體的效果來講,是好的,但是呢,這一種教學的方法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接受的,有些老師感到我教一個學生,他只會看,只會認,而不會寫……
秦暢:這算認識這個字嗎?
瞿鈞:似乎和他過去的教學要求是不同的,覺得這樣不能算是認字了,於是他在教學過程中,還是要求每一個學生對所有的字都會讀、會認、會寫、會默。這樣就無形地加大了許多學生的負擔。
秦暢:您的意思是說「聽、說、讀、寫」四項,我們現在只要求「說」和「讀」。
瞿鈞:對。
秦暢:現在「聽、說、讀、寫」依然在全面貫徹,加上我們已經有了這個300多字的認字量,就會給大家感到負擔重,老師教不過來,你就得回家補,補的時候孩子還不會補,還得家長陪著補,就出現了現在這個狀況。
瞿鈞: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大的原因。我們這個調整意見實施了將近一年,我們也作了些分析和調查。大概現在一部分學校裡面,40%的老師是能夠完全按照我們調整的意見來進行的,還有40%的老師呢,他基本上能夠按照這個要求來做,但是他有的時候還不放心,有的時候要加一點,也有20%左右的老師,他不顧你的調整意見,他還是按照他老的在做。
秦暢:就是能夠和你們的設計理念相符,嚴格執行教委二期課改的教學理念的,比例還不足一半。
瞿鈞:對。
秦暢:這樣看下來的確是不容樂觀。討論到這兒我們也有許多聽眾他們想就剛才瞿主任您提的一些觀點和教委的一些設計進行對話了,我們一點一點在這個平台上把你們想的和市民困惑的,我們看看有些什麼樣的機會可以對接,好不好?5號線的周先生。
周先生:主持人、嘉賓,你們好,那個教育模式肯定有問題,現在一年級教師反正不管怎麼樣,像填鴨子一樣全部填進去,消化不消化反正回家有家長幫忙一起消化。這個方式必須要消除。
秦暢:把責任推給家長的模式必須要消除。
瞿鈞:我也很贊成這位先生的這個意見。我們學校的老師應當承擔起對孩子的教育教學,不能把這個責任,「教得好不好」、「學得好不好」推給家長,這是老師的教學理念的問題。同時呢,家長呢也不必過慮,我也坦率地說,其實小學起始年級,他學的都是一些文化的最基礎的一些內容,都是能夠學好的。所以呢,家長不用著急,即使有的孩子在這方面稍微慢一點,也無所謂。
秦暢:孩子是有差異的,我們要認識這種差異存在的客觀性。
瞿鈞:對,現在老師呢也有點,好像一個班級30個學生、40個學生,大家都必須要完全一樣,我覺得這可能也有點問題。
秦暢:4號線的王先生,您好。
王先生:主持人好,嘉賓好,我呢是一個3年級孩子的家長,小孩已經3年級了,現在教育啊,其實是目標發生了變化,但是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方法沒有發生變化。這個矛盾導致現在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素質教育這個教育的目標發生變化了,但是教育的人——「老師」、理念,這都沒變。現在很多老師,我就是要教你這點,必須要背下來。孩子很反感,記得上次《新民晚報》還登了篇文章,說高學歷家長替孩子挑作業做。我覺得這個關鍵掌握了,大家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秦暢:目前的矛盾發生在目標改變了,但是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還是傳統的。謝謝王先生的分析。手機尾號為4465的聽眾就在簡訊平台上問瞿主任,老師為什麼不能轉變這種觀念呢?
瞿鈞:這個呢也很複雜,一個呢他傳統的教學習慣,他可能還是出自於對教學負責對孩子負責的一種態度,他感到我不讓你寫不讓你默,就是不行。這是一個,另外呢,可能和學校對老師的評價方法也有關係。校長是不是能把握好課程的要求,他如何來評價你這個老師教學的水平高低,以年級考試來評他這個班級學生怎麼只會寫這麼幾個字,人家會寫這麼多字,這樣可能也有點問題。
秦暢:1號線的趙女士,您好。您好,趙女士。
趙女士:秦暢老師您好,嘉賓您好,我的孩子讀1年級,他從幼兒園到小學,中間好像沒有一個銜接的階段,所以現在學起來,他們比較好的學生也是比較累的。
瞿鈞:這個問題呢我覺得不在於銜接的問題,實際上我們整個2期課改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從學前教育,到高中畢業,都有一個整體的設計。而我們的設計,在幼兒園階段是基本不學文化知識的。整個所謂的過渡期就應該是在1年級。我們的一年級學生進來的時候應當都是一張白紙,然後教他1、2、3、4,問題是我們有一些學校為了要招到一些所謂的好學生,所以他在進行違反義務教育法的入學選拔考試,這個風一起以後呢,就使得我們幼兒園產生了一種學科化的傾向。結果就使我們一年級的學生發生了很大的差異,對我們的一年級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問題。
秦暢:面對這個現狀,我們教委有過什麼舉動嗎?
瞿鈞:我們從今年開始,特別強調在義務教育中小學一年級的招生工作中,絕對禁止進行考試、口試之類的東西,這樣的話,可以從源頭上來阻止幼兒園的學科化的傾向,而這種過早、過度的認知,已經被證明實際上對培養兒童是不成功的。
秦暢:但問題是目前的現狀啊,還是理念認識都是參差不齊的,我想二期課改你們的理念是很確定的,從教育的實施者,就是各級的區縣一級的教育局,再加上各個學校的校長,然後到了年級組長,然後再到每一個一年級的老師,再到每一個一年級學生的家長,這5大群體的人,我相信都是參差不齊的認識,這該怎麼辦?我們聽聽3號線張先生的觀點,您好,張先生。
張先生:我認為二期課改要比一期好得多,因為老師教的呢,對象是人,所以每個學生有每個學生的不同,等於像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關鍵是老師對教改的認識程度如何,那反映了這次二期課改實行得好還是不好。
秦暢:哪怕教委的理念是很好的,但是你的理念要靠那麼多的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去實行的,如果他們執行不了這個理念的話,他們很可能就帶來大家認識上的障礙和誤區,認為你是失敗的,你是不成功的,你是不能實施的。
瞿鈞:因為涉及的面很廣,所以我們不可能一下子要求大概有13萬的老師都完全100%按照我們的要求來做,這個過程必須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我們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強調對校長對老師培訓,同時也希望社會各界大家共同來關心,來做好這件事。
秦暢:您覺得這種社會各界共同來關心,督促這件事情可以有哪些做法?
瞿鈞:歡迎社會輿論來監督,比方說有一些是違背我們這些做法的,我想我們的家長如果感到這方面確實是有問題的,應當向所在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區縣教育局去反映。
秦暢:家長害怕。
瞿鈞:這不用害怕,因為我們按照教育的方針辦事,有一個,舉報一個,查實一個,處理一個,大家起來做。
秦暢:就是說由於這種理念的推動需要各種助推力共同實現,那麼我們普通家長的監督也是這樣一種助推力,好,謝謝!我們聽眾有一個共同的呼籲,說瞿主任今天能來到《市民與社會》,期望您不虛此行,回去之後能夠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解決目前的現狀。瞿主任,有何感想?未來會有些什麼樣的措施?
瞿鈞:剛才許多聽眾的來電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想法,這些想法和教委的想法基本上是一樣的。我們覺得上海現在的教育發展,下一階段主要的任務就是提高我們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師是我們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而我們廣大學生他們每天面對的是我們10多萬老師。所以,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教委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秦暢:瞿主任,我有一個深深的感受啊,美好的理念形成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如何把理念真正地貫以實施,又有效果,這個過程將是比較艱難的,甚至是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只能共同努力了。
瞿鈞:好。
秦暢:好,非常感謝瞿鈞副主任今天做客《市民與社會》,跟我們聽眾朋友共同進行的對話,謝謝瞿主任,再見。
瞿鈞:再見。
(上海人民廣播電台2006年12月9日播出)
關注民意 體現善意
第一,回應了市民的關切,正視了民眾的訴求。上海市第二期課程改革工程是一個以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新的教學體系,它起始於1998年,2005年在全市全面推廣。出人意料的是,當這項工程大面積推進的第二年,問題便不斷產生。為數不少的學生、家長及教師對此頗有微詞。義務教育涉及千家萬戶,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對此進行了及時關注,並且還深度介入其中,承擔起了困惑發抒的平台和問題解決的橋樑。
第二,討論富有誠意,意見交流充分。現場的討論是本著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展開的,而不是以完成一個訪談節目為目的。請到演播間的嘉賓上海市教委的副主任瞿鈞,是「二期課改」的組織者與領導者。他在節目中與聽眾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坦承「小學起始階段的確有大量陪讀現象存在」,能完全符合教改設計目標、實施教學任務的教師不足40%。也就是說,大多數教師還是在用老的教學方法和目標來實施新的課程體系。有了這種坦承交流,問題的解決就具備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