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連續報導、系列報導、組合報導評析示例
2024-08-15 17:45:14
作者: 陳信凌
「問診『陽宗海污染事件』」系列報導——
一診「陽宗海」:根子在理念
本報記者 張歡 黃雁玲 黃波
雲南省委作出了一個打破常規的決定:
10月18日至22日的省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會,既不念文件,也不講成績,而是來一次「案例會診」。把危害大、影響大、群眾意見大的「壞事」、「醜事」擺上桌面,運用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法深入剖析。
陽宗海污染事件,成為首個被「解剖」的案例。
罰與獎的悖謬
11月15日,記者來到玉溪市澂江縣陽宗鎮,眼前的陽宗海波平如鏡,如果不是湖邊立著寫有「三禁」(禁止飲用、禁止游泳和洗浴、禁止捕撈)規定的牌子,很難讓人相信這美麗的湖泊已經「中毒」不淺。
陽宗海中的是砷毒。2008年10月19日,雲南省政府相關部門向社會公布,陽宗海今年6月以來遭到嚴重的砷污染。
誰是導致陽宗海「中毒」的罪魁禍首?
經過調查、排查、監測、監察,雲南省環境保護局《關於陽宗海水污染事件及治理情況的通報》披露,雲南澄江錦業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是造成陽宗海水體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
錦業公司是當地的納稅大戶。從2005年到今年6月,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15億元,利潤總額超過4000萬元,上交稅金1162.8萬元。然而在這背後,還有兩組數字令人深思——
一方面,自2001年至今,玉溪市、澂江縣環保部門對錦業公司未批先建、違法排污、環保設施不到位等環境違法行為,先後進行了15次處罰,累計罰款71.39萬元;另一方面,這家企業卻6次受到市、縣政府表彰獎勵。
一邊是處罰,一邊是獎勵。凸顯的是當地政府在發展問題上的矛盾心理,在發展觀上的模糊和錯誤認識。
污染的是水源,肇事者是企業,根子在理念!
玉溪市委就陽宗海污染事件進行反思時坦承,此次事件暴露了當地一些幹部沒有樹立科學發展觀,甚至違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捨本逐末,急功近利,忽視資源環境代價,片面追求一時的經濟發展,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錯誤的發展觀帶來什麼「效益」
在澄江錦業公司廠區,記者看到,原雨水收集池裡堆放的紅土及部分磷石膏已清理完畢,只留下一個三四米深的大坑,周圍放著防雨沙袋。廠區北側,清理出來的磷石膏渣庫也已覆蓋了防雨防滲膜。
事件發生後,按照雲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要求,省級各有關部門與昆明市、玉溪市政府迅速行動,進行實地調查和多次會商,果斷停止從陽宗海抽取生活用水。省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決定,查處污染企業,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切實切斷污染源;全面啟動陽宗海污染綜合治理措施,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將陽宗海水質恢復到Ⅲ類。
記者算了這樣一筆帳:錦業公司實現了工業總產值6億多,納稅1100多萬,但治理陽宗海砷污染需要花費幾十個億,並且沿岸居民的飲水安全還受到影響。
這就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搞發展」的觀念給我們帶來的「效益」!
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對當地政府以犧牲環境換發展的做法痛心疾首:「為了追求那麼一點點發展速度、一點點GDP、一點點財政收入,犧牲的卻是一個清澈的湖泊和周圍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我們決不要這樣的發展!決不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老路」。
欠發達地區又該怎麼發展
如今,錦業公司已被關停並將永久關閉,冷清的廠區只剩「三禁」工作組的工作人員。同時,附近的澂江縣團山磷化工廠、澂江縣陽宗耐火材料廠等幾家企業也因存在環保措施落實不到位、環保設備運行不正常等情況,被要求停產整頓。
慘痛的教訓難免讓人心有餘悸。有人提出疑問,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不能發展這些「危險」的礦產業和重化工業?雲南這樣的邊疆、民族、山區、欠發達省份,基礎差,底子薄,又該怎樣發展?
目前,雲南經濟增長模式仍然是以投資拉動型為主,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而工業結構上,主要還是資源依賴程度高的化工、冶金、有色金屬、火電、鋼鐵等占的比重高,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要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還需要時間,難度很大,但是它們對地方GDP又有很大貢獻,不能簡單地作關、停、並、轉處理。
「雲南的首要問題是發展,最大的問題是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發展慢,所以要研究如何加快發展。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決不能為了一時的發展速度,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要下決心走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符合雲南省情特點的道路。」白恩培明確指出,「這次事件的教訓告訴我們,必須把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落到實處。只有用科學發展觀審視工作、糾正問題,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在全省樹立起正確的指導思想,才能不斷推進雲南的發展。」
發展理念決定著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目標、思路、措施和結果。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玉溪的大紅山鐵礦、曲靖馳宏鋅鍺公司和保山永昌鉛鋅公司,這些企業通過引進世界先進技術,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降低了能耗,減少了污染,提高了資源的綜合利用能力和環境保護能力,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發展質量的提高,大項目的帶動效益十分顯著。
10月24日,雲南省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發出通知,在全省各級幹部和廣大黨員中深入開展「陽宗海砷污染事件」專題案例教育,旨在使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真正成為廣大黨員幹部的價值追求和執政理念,使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刊於《中國紀檢監察報》2008年12月1日頭版)
「問診『陽宗海污染事件』」系列報導——
二診「陽宗海」:作風是關鍵
本報記者 張歡 黃雁玲 黃波
1998年1月1日,《雲南省陽宗海保護條例》正式施行。
2006年12月,雲南省陽宗海管理處在湖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有「陽宗海一級保護區」。
如今,石碑對面卻豎起了一塊更為顯眼的「三禁」(禁止飲用、禁止游泳和洗浴、禁止捕撈)木牌。
保護了10年,為什麼這顆明珠還是沒能保住?
不一樣的作風,結果迥然不同
據玉溪市政府通報,陽宗海污染事件的最大肇事者錦業公司的立項、建設、生產和經營等活動,都存在審批把關不嚴、以罰代管、疏於監管和環境違法行為整治避重就輕、敷衍了事等現象。正是這種作風,使這家企業7年來6次被罰,仍巋然不倒,直到今年嚴重砷污染事發,才被徹底關停。
然而,同樣處於玉溪市境內的撫仙湖上刮的卻是另外一股「風」。
轄區內有著撫仙湖、杞麓湖、星雲湖和陽宗海「三湖一海」的玉溪市於2003年確定了生態立市戰略,全面加強以撫仙湖為重點的「三湖一海」保護治理,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撫仙湖水體從II類恢復到I類。
這些政策措施因為有「不打折扣的作風」作保障,在撫仙湖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落實。
回憶起當初的撫仙湖「保衛戰」,玉溪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李文斌刻骨銘心:幹部含著眼淚封船、鐵下心腸關礦、冒著風險拆房。拆除臨時、固定攤點400個,查封採石、採砂場8個,取締營運性機動船艇278艘、燃油機頭1862個,關閉磷礦開採點42個,拆除企業62戶,對12家磷化工廠等重點污染企業實施限期治理……
這一邊,撫仙湖水質清澈,保持著優良的水質;那一邊,陽宗海已是一湖「毒水」。
不一樣的作風,帶給我們的結果就是這樣迥然不同!
作風不好,再好的理念也難以落到實處
陽宗海污染事件早有苗頭,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重視。
2006年1月和2007年8月,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都曾對這個企業的污染問題作出過批示,相關部門也多次督促整改,然而在貫徹落實中,卻存在著落實不到位、執行不力的現象,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在今年10月18日至22日雲南省委的「案例會診」中,白恩培「診斷」:我們有些領導幹部作風不深入、不紮實、不認真,用文件落實文件,用會議落實會議。不管是什麼事情,開了會就算任務完成了,發了文件就算工作落實了,到底貫徹執行得怎麼樣也不知道,最後問題暴露出來才發現。
「一些地方和職能部門的領導幹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樹立不牢,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中還存在很大差距,還存在著口頭上科學發展、思想上沒有落實、行動上背道而馳等思想作風、工作作風上的嚴重問題。」省紀委書記李漢柏如此「診斷」。
如果像「保衛」撫仙湖那樣保護陽宗海,檢查督促抓緊一些,落實得更認真一些,也不至於產生這樣的後果。
可見,幹部作風不好,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難以落到實處,「科學發展」就只會停留在口頭上、會議中、文件里。
根據大家的「診斷」,雲南省委作出決定: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立即在全省普遍開展「陽宗海污染事件大討論」專題警示教育活動,讓全省幹部群眾都從這個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訓,使幹部形成對科學發展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真乾的良好作風,務必用良好的工作作風落實科學發展觀。
狠抓作風,充分利用好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雲南省委積極面對現實問題,利用反面典型敲警鐘,深入紮實開展案例專題教育,參加第一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各單位堅持依理說事、就事明理,切實把案例教育轉化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行動——
「不敢監督就是失職,不善於監督就是不稱職!」在雲南省紀委常委會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會議上,李漢柏針對陽宗海污染事件強調,「我們要舉一反三,深刻反思紀檢監察機關如何履行職責、加強監督的問題。」
雲南省經委結合專題案例教育,將雲天化、雲白藥、雲錫公司等20個企業、工業園區和工業強縣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的先進案例彙編成冊,運用到學習中,組織百強企業簽訂清潔生產承諾書,迅速開展對陽宗海、滇池周邊流域工業清潔生產的調研活動,落實清潔生產試點企業;組織一次企業家「陽宗海砷污染事件」案例教育座談會,提高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深化案例教育。
省水利廳提出集中一段時間,組織專門力量,對過去出台的有關水資源管理的規章制度進行全面清理,同時加強對幹部作風的整頓,堅決糾正規章制度執行不嚴、重點工作落實不力等現象。
一本專門「講問題談教訓」的警示教材——《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案例選編》發到了雲南省公安廳各單位黨員幹部手上。這本由省公安廳編寫的案例學習教材,毫不護短地對當前該省公安工作在思想觀念、隊伍素質、紀律作風、執法管理以及服務發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戳「痛處」、揭「傷疤」,各單位紛紛聯繫實際,吸取教訓,促進整改。
省衛生廳組織開展了醫療衛生正反案例分析,對公共衛生管理事件、突發性傳染病疫情處理等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進行深入剖析。
省安監局則結合正反案例教育,針對道路交通、煤礦和非煤礦山事故死亡人數突出的情況,提出建立重點工作、隱患治理、行政執法三項聯動工作機制,通過掛鉤聯繫和承諾制、片區工作法等有效措施,促進科學發展、安全發展。
目前,雲南省參加學習實踐活動的110家單位和5家試點單位都進行了專題案例教育,結合案例教育開展的專題調研也全面展開。接下來,各單位將力爭形成一批用以指導工作實踐、解決突出問題的調研成果。
(刊於《中國紀檢監察報》2008年12月2日頭版)
「問診『陽宗海污染事件』」系列報導——
三診「陽宗海」:體制機制保障不可或缺
本報記者 張歡 黃雁玲 黃波
陽宗海污染事件發生後,雲南省政府立即啟動行政問責程序,調查追究污染事件相關人員責任。記者從雲南省監察廳獲悉,因該事件被問責的相關人員達26人。
追究責任的同時,嚴峻的現實也擺在了雲南省的面前:過去雲南引以為榮的九大高原湖泊,滇池「不幸」被污染了,雖大力治理,但進展緩慢;現在,「壞」的沒治好,「好」的又被污染了。
類似的問題不只陽宗海存在。不能總是在付出代價之後,才想到「科學發展」。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思路與方法,增強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與堅定性,建立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刻不容緩。
「用『十年後的政績』考核評價幹部」
長期以來,不少地方把對領導幹部的考核「押」在了「經濟指標」上,GDP的增減影響著領導幹部的仕途。儘管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各級幹部的政績觀正在轉變,但對GDP不顧後果地追求仍然存在一定的慣性,這個彎一時還很難徹底轉過來。陽宗海污染事件暴露出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在11月21日召開的「陽宗海砷污染事件討論專家座談會」上,一些專家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官員認為雲南的生態環境總體良好,環境危機意識不強,相比環境保護,他們更看重經濟發展。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偏差,決定了他們的政績觀取向。
「很多幹部求政績心切,一說修路、架橋、搞高樓都很熱心,因為這些事情都是擺在面子上的政績;而一提興辦教育、培育產業、助農增收就打不起精神,因為這些事情不容易在任內見到成績。」針對這樣的心態,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一針見血地指出,「片面的政績觀要不得!」
雲南省委提出,要通過幹部考核評價制度的改革,引導各級幹部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堅持科學發展觀,看待一個幹部就應該既看他當前的『顯績』,更要看他長遠的『潛績』。要用『十年後的政績』來考核評價幹部。」白恩培強調,「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當前能夠看見的政績和將來才能看得見的『預期政績』,都要占有相當的比重。」
據了解,雲南省正著力建立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今後,將不再單純地用GDP來評價幹部,而是重點考察三個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指標」: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財政總收入。
「權力和責任是一致的」
陽宗海面積為31平方公里,從行政區劃上分屬昆明、玉溪兩市的宜良、呈貢、澄江三縣,監管部門涉及「省九湖辦」、省水利廳的「陽宗海管理處」、環保部門等,湖泊監測由昆明市和宜良縣輪流進行。這樣的劃分造成了管理職能上的權限不清,「多龍治水」。
「管理權限到底在陽宗海管理處還是在環保部門?」白恩培指出,「權力和責任是一致的,不能光想要權力,又不願承擔責任。」
雲南省紀委副書記、省監察廳廳長郭永東說:「你有行政管理的責任,行政不負責就要被追究責任,若不嚴格執行行政問責制,類似的情況還會發生。」
早就出台了《雲南省陽宗海保護條例》,為什麼有關部門不依法履職、不依法辦事呢?事實證明,體制的不順,導致管理的缺位。郭永東認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必須研究健全及時、可行、有效、完善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加強對幹部的監督和考察,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權。特別是在幹部提拔使用後,更要加強有效的跟蹤問效和監督。
在雲南省紀委黨風室,翻開《雲南省2008年度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方案》,記者看到,考核內容中明確指出要著重考核黨政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履行「一崗雙責」,保證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的情況,並制定了10項指標,所占分值也是最多的。黨風室主任王勇告訴記者,考核結果將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及其成員業績評定、獎勵懲處、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改革創新,破解體制機制「短板」
11月17日,記者採訪了雲南省環保局副局長楊志強。談及陽宗海污染事件,他頗有些無奈和痛心,多年來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一直是雲南環保工作的一個重點,此次陽宗海砷污染事件的發生,不但讓環保工作多年來的努力功虧一簣,也讓外界在強烈要求嚴懲違法企業的同時,對環保部門的社會威信和執法權威產生了質疑。
痛心之餘,更多的是反思:陽宗海污染事件的發生雖然主要責任在企業,但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更暴露出環保部門的諸多問題,如發現和處置重大環境突發事件的能力不強,敏感性和預見性較弱;環境監管存在缺陷,對敏感區域、企業的監控力度不夠;環保系統缺乏溝通協調機制,綜合分析能力差;信息分析及報送滯後,缺乏主動性……諸多「短板」制約著環保。
如何破解「短板」?
記者在撫仙湖邊見到了玉溪市環保局新任局長張小良。他正與該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討論撫仙湖的一個攔污工程。
張小良告訴記者,玉溪市已經加大了環境執法力度,其所轄各個縣級環保部門結合各自編制和執法工作量的實際,從人才配備、資金投入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了環境執法機制和制度建設。所有的縣級監測站也都配齊了監測人員,同時在全市開展了「百日環保專項行動」,對「三湖一海」流域內的企業禁止新上任何污染項目,禁止擴張,並將建立統一的工業園區,實行環保統一監管。
記者還了解到,昆明創建了公、檢、法聯動環境執法的新機制,同時加強了各級環境監察隊伍建設,在去年市環境監察機構增加106個編制的基礎上,今年各縣(市、區)環境監察大隊又升格為副科級單位,並增加了人員編制。設立了昆明市公安局環境保護分局,組建了一支專業環保警察,負責昆明市行政轄區範圍內環境保護方面的刑事執法,支持、配合環境保護部門的行政執法活動。並且擬在市中級人民法院設立環境保護審判法庭,將實踐環境公益訴訟和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訴訟,加大司法力量處理環境違法案件的力度。
反思在繼續,整改在進行,學習與實踐正在深入……
(刊於《中國紀檢監察報》2008年12月3日頭版)
事件折射觀念
王少偉
2008年12月1日至3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在一版顯著位置連續刊發了「問診『陽宗海污染事件』」系列報導:《一診「陽宗海」:根子在理念》、《二診「陽宗海」:作風是關鍵》、《三診「陽宗海」:體制機制保障不可或缺》。該組系列報導主題鮮明,邏輯清晰,語言簡練生動,深刻剖析了雲南省「陽宗海事件」前因後果及由此暴露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充分反映了以科學發展觀武裝黨員幹部頭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榮獲第19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選好角度是關鍵
2008年的雲南陽宗海污染事件,是一個以犧牲環境、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典型案例,教訓十分慘痛,引起了全國眾多媒體的關注。這組系列報導雖然不是在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的報導,但卻憑藉獨到的選題角度,以「科學發展」作為報導基調,並未簡單地就事件談問題,從而在同類報導中脫穎而出。
報導的站位高,語言有特色。正如第一篇報導文章開頭描述:「雲南省委作出了一個打破常規的決定」、「陽宗海污染事件,成為首個被『解剖』的案例」等,從一次不同尋常的雲南省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會入手,將事件的前因後果娓娓道來。又如,「誰是導致陽宗海『中毒』的罪魁禍首」、「污染的是水源,肇事者是企業,根子在理念」、「保護了10年,為什麼這顆明珠還是沒能保住」……文中出現的這幾句話語簡短精練,卻正是充分體現邏輯清晰的點睛之筆,讀罷令人不忍釋卷。
邏輯性不可或缺
清晰的邏輯不僅體現在每篇文章之中,統觀三篇報導,內容安排也是十分縝密。
第一篇「根子在理念」以事為據,闡述了發展理念決定著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目標、思路、措施和結果,「只有用科學發展觀審視工作、糾正問題,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在全省樹立起正確的指導思想,才能不斷推進雲南的發展」。
第二篇「作風是關鍵」,通過陽宗海污染事件與撫仙湖「保衛戰」的對比,闡述了「幹部作風不好,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難以落到實處,『科學發展』就只會停留在口頭上、會議中、文件里」,必須讓「幹部形成對科學發展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真乾的良好作風,務必用良好的工作作風落實科學發展觀」。
第三篇「體制機制保障不可或缺」,著眼於長遠,「類似的問題不只陽宗海存在。不能總是在付出代價之後,才想到『科學發展』。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思路與方法,增強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與堅定性,建立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刻不容緩」。
該組系列報導在回顧剖析污染事件時,帶著思考緊密結合當時雲南省正在出台、制定、實施的整治措施,正反兩方面齊頭並敘,在講述問題前因後果的同時,充分體現了當地敢於直面教訓、重視總結教訓,積極推動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的決心。
巧妙的對比與數字
在這組系列報導中,記者除了講述與污染事件本身相關的情況外,還注意從不同角度抓取素材,如玉溪的大紅山鐵礦、曲靖馳宏鋅鍺公司和保山永昌鉛鋅公司通過引進世界先進技術,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降低了能耗,減少了污染,還有以撫仙湖為重點的「三湖一海」保護治理等,這些事例與污染事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正反兩方面的清晰對比,往往有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功效。如,「一邊是處罰,一邊是獎勵」、「然而,同樣處於玉溪市境內的撫仙湖上刮的卻是另外一股『風』」、「這一邊,撫仙湖水質清澈,保持著優良的水質;那一邊,陽宗海已是一湖『毒水』」……毋庸贅言,就將是非對錯向讀者詮釋得淋漓盡致。
適時出現的數字,是這組系列報導又一亮點。具體的數字比文字更令讀者信服,也更有說服力。如,「然而在這背後,還有兩組數字令人深思——」、「記者算了這樣一筆帳:錦業公司實現了工業總產值6億多,納稅1100多萬,但治理陽宗海砷污染需要花費幾十個億,並且沿岸居民的飲水安全還受到影響」。
該組系列報導雖然介紹的是雲南省吸取「陽宗海污染事件」教訓、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深入開展的做法,但在當前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對於全國都具有警示和借鑑作用。
(刊於《軍事記者》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