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聞作品評析> 第三節 良好的政治敏感性和社會洞察力

第三節 良好的政治敏感性和社會洞察力

2024-08-15 17:44:18 作者: 陳信凌

  《尚書·畢命》中說:「道洽政治,澤潤生民。」[5]孫中山說:「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列寧說:「政治就是參預國事,指導國家,確定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

  新聞與政治向來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是一個敏感的領域,也是新聞報導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新聞評析者,政治觸角、嗅覺也應該非常敏銳。

  一篇新聞稿的好壞,如果光從字面上去判斷,可能會覺得毫無值得稱道之處。但是,如果評析者明了新聞作品的時代背景(特別是政治背景),也許會有另一種發現。

  請先看下面的例子:

  中共北京市委宣布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1976年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

  新華社北京1978年11月15日電 中共北京市委在最近舉行的常委擴大會議上宣布,1976年清明節廣大群眾到天安門廣場沉痛悼念敬愛的周總理,憤怒聲討「四人幫」,完全是革命行動。

  會上宣布:1976年清明節,廣大群眾到天安門廣場悼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完全是出於對周總理的無限愛戴、無限懷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於對「四人幫」禍國殃民的滔天罪行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國億萬人民的心愿。廣大群眾沉痛悼念敬愛的周總理、憤怒聲討「四人幫」,完全是革命行動。對於因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而受到迫害的同志要一律平反,恢復名譽。

  新華社的這篇電訊稿1978年11月16日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採用,在頭版頭條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則電訊稿,本來是在剛結束的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報導中的一段話,在當時中央對這件事情還沒有公開明確的說法的時候,新華社單獨摘出來發電訊稿,在輿論上推動了天安門事件的徹底平反。

  在這篇報導剛剛發表時,當時的人們很清楚該稿件的重大政治價值——此前,都是認定悼念周恩來總理的天安門事件為反革命事件,一些人因此蒙受政治迫害。

  隨著時間的流逝,後來的評析者可能就不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如果僅僅從字面上分析,難免會忽視其傳播價值。

  即便是評析剛剛發表的新聞報導,那些不關心政治、不了解政治的人們也未必能從政治角度看出稿件的特殊價值。

  問題在於,時代背景、政治背景有時在稿件中隻字未提。所以,要想成為合格的新聞作品評析者,就應當關注時事,關心政治,以便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政治敏感,從而以敏銳的政治眼光看透新聞作品的政治意義,從而對新聞作品作出到位的判斷和分析。

  一些新聞作品之所以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就是因為在政治上有其特殊的價值。

  新聞評析中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向受眾說明評析者對新聞作品的看法,幫助受眾認識、理解、感受作品,闡釋作品所表現的思想和內容。

  具有敏銳社會洞察力的新聞評析者能夠「一觸即發」,在眾多的新聞作品中發現最具評析價值的線索,不讓其輕易溜走;能夠「慧眼識珠」,準確鑑別同類新聞作品中最特色的報導;能夠「以小見大」,從人們司空見慣的新聞現象中挖掘出具有重大意義的新聞作品;能夠「落葉知秋」,對新聞事業發展規律做出某些科學預見。

  敏銳的社會洞察力,主要指的是新聞評析工作者必須有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它包括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預測能力、聯想能力和調整認知角度的能力,是新聞工作者的「特異功能」,新聞學者漫切爾把它稱為第六感官。這種能力可以說是一切新聞作品產生的前提與基礎,也是新聞評析者迅速選准評析角度、確立評析重點的內在功底。

  在大眾傳播媒介大力發展的今天,新聞評析者每天面對的各類新聞作品難以計數,如何從中發現並選取具有代表意義、與時代脈搏跳動連接最緊的新聞作品,如何從新聞作品中發現最具價值、最能產生社會影響的評析點尤為重要。新聞敏感是一種天生的東西,並非一時一日就能具備,也不是光靠書本知識就能得到,書本知識只能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評析者本身要注重實踐,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向社會學習,向各階層人士學習,在實踐中磨鍊,不斷提高自己觀察事物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並做到勤學、多問、多聽、多看,善于思考。

  歷練新聞敏感,需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首先,新聞評析者要從政治角度觀察問題,培養發現事物內涵的能力。新聞評析者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就必須從服從黨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出發,積極地反映人民群眾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各種要求、利益和願望。

  所以,新聞敏感,首先是一種政治敏感。要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善於發現事物的政治意義。對於那些政治上重要的,為廣大群眾所關注的問題,新聞評析者要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去發現、捕捉。這樣,站得高了,看得遠了,分辨能力就增強了,就會從一般事實看到未來,透過具體小事看到其重大的社會意義。

  這樣,新聞評析者所寫的評析才能摸準時代脈搏,才能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百姓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其次,新聞評析者要從分析、甄別事物學起,培養創造性的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敏感也是一種「頓然覺悟」的思維活動,也可以說是一種直覺或者靈感,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性思維。「長期積累,偶然得之」。這種「偶然」其實就是一種「必然」。面對紛繁複雜的大量情況和信息應如何應對?這就需要評析者有消化和儲存的能力。當這些情況和信息在思想中經過一定的沉澱、過濾處理後,便會留下許許多多的「新聞敏感點」,如果某一點忽然觸及一些相關的情況和信息,便會有靈感迸發,然後產生聯想,運用到新聞評析寫作中。

  最後,新聞評析者要從廣泛積累知識做起,歷練新聞敏感。新聞敏感來自新聞實踐,但是並不因為評析者有一定的新聞實踐,就自然有了一定的新聞敏感,它需要評析者在新聞實踐中有意識地不斷總結積累。

  簡單地說,就是要廣泛積累知識,深刻分析,了解形勢,全面熟悉各方面情況;努力學習成功評析者的新聞業務經驗,不斷總結失敗的教訓;堅持不懈地對帶有新的信息的事實進行追蹤和規律性的探索。這是新聞評析者提高準確的新聞辨別能力、培養新聞敏感的基礎。

  總之,新聞敏感來自新聞評析者的理論修養、政策學習和業務實踐,是新聞評析者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的集中體現。

  思考與練習

  1.你是否已經達到本章所談素養要求?如果沒有,哪些方面沒有達到,計劃如何縮小或消除這些差距?

  2.請在新聞傳播類專業期刊或中國知網尋找新聞作品評析文章,分析評析者應該具備的素養(不必拘泥於本章所談內容)。

  [1] 汪曉波:《實體經濟偏冷應予更多關心》,載《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8月12日A2版。

  [2]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是一種實際產品經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與實體經濟相對的「虛擬經濟」,則是虛擬產品經濟,主要包括金融業、房地產業,還包括體育經濟、博彩業、收藏業等。

  [3] IPO全稱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開募股),是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招股的發行方式。有限責任公司IPO後會成為股份有限公司。

  [4] 紅籌股,是指最大控股權直接或間接隸屬於中國內地有關部門或企業,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所發行的股份。即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由於人們形容中國是紅色中國,而她的國旗又是五星紅旗,因此把與中國相聯繫的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稱為紅籌股。這是一種形象的叫法。

  [5] 意思是:治理國家的方法正確了,政治也就治理得非常好了。恩澤散播到民間了,人民就會安居樂業了。這裡政治不是現在政治的用法,政,可比擬現在政治的意思,治,與天下大治的治同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