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寬廣的其他學科知識結構
2024-08-15 17:44:14
作者: 陳信凌
任何一種職業活動都需要有相應的知識背景來做支撐,知識背景是否寬泛,對能否正常履行所從事的職業活動具有重大的影響。
不同的職業需要不同的知識背景,對於新聞評析者而言,寬泛的知識背景將有助於評析者正確感受新聞作品,準確指出作品的思想性、指導性,同時又不局限於一孔之見,而是把各學派的觀點有機結合,把新聞理論研究成果與新聞現象緊密結合,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分析新聞作品。
雖然新聞評析不可能在一個新聞評析實踐中將其所有的知識積累表現出來,但其知識範圍的寬窄,知識積累的多寡,將對新聞評析的質量產生重大的影響。
我們知道,新聞記者應該是一個雜家,懂得的知識越多越好。新聞評析者亦是如此。由於評析對象的多元和豐富,新聞能力越強,評析各個方面的新聞作品時就會言之有物,得心應手。
淵博的知識,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豐富自己的想像力。一個知識貧乏的人,不可能寫出豐富多彩、生動引人的評析。
除了掌握和自己的業務有直接關係的知識,評析工作者還要博覽群書,廣為涉獵,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哲學、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文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還要儘可能多懂得一些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新的學科知識不斷增加,我們都應當抓緊學習和涉獵。新鮮知識的吸收和掌握,能幫助我們突破某些舊的思想方法的束縛,發揮創造性。
在廣泛涉獵各類知識的同時,新聞評析者還應該對某一領域,某一專業有較為深刻的研究,這樣才能在評析某一方面新聞作品時,作出更加深入,獨到的分析和研究,而不是人云亦云。
這些知識既可以從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獲得,也可以通過閱讀、討論、交談等多種方式獲得,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知識的積累需要持之以恆,不能一蹴而就。
請先看一篇新聞作品,並嘗試評析。
實體經濟偏冷應予更多關心[1]
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都在驗證著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想讓實體經濟熱,卻熱不上去;想讓資產價格平穩,卻穩不下來。
8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7月經濟運行數據。CPI和PPI仍舊保持雙雙為負,其中CPI同比下降1.8%,PPI同比下降8.2%。7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19.4%,前7個月累計貿易順差1074.9億美元,同比減少12.4%。與此同時,中國70個大中城市7月房價同比上漲1.0%。今年以來,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已連續五個月上漲。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資產價格(如房價)上漲勢頭依舊不減,在天量流動性的支撐下,儘管房價泡沫顯現,卻仍堅挺;另一方面,從PPI、貿易順差等數據的同比下降,結合一些微觀領域的現實情況(如商業地產租金的下降),均可看出,實體經濟領域的寒意,遠未去除。「實體滯」與「資產脹」的並存,仍是我們正在面對的一個真切現實。關於這一點,在以往的數篇社論中,我們曾不斷提及。
在種種枯燥的經濟數據背後,是生動鮮活的經濟現實。當前的經濟形勢,總體上已經呈現復甦跡象,回暖信號開始明顯,全年經濟增長「保8」目標已經具備了堅實基礎。但是,復甦的質量並不盡如人意,上半年GDP較去年同期增長7.1%,主要還是來自於投資的貢獻。此前我們已經知道,投資對上半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7.6%,拉動GDP增長達6.2%。
「實體滯」與「資產脹」並存,原因其實並不複雜。從製造業的情況看,多數行業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且過剩產能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消化。而在中央為保經濟增長,一再定調「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條件下,具體的經濟實踐往往容易突破「適度」的束縛,商業銀行貸款迅速擴張。天量資金沒能有效進入實體經濟當中,而是大量湧入樓市與股市。股市前一段時間的表現,已經呈現出「瘋狂」的意味,而樓市住宅價格的一路攀升,則更是讓人扼腕驚嘆。
正如我們此前已經談到過的:如果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那麼泡沫的破滅將是必然的結果。而這種虛高的資產泡沫的破滅,又將在經濟復甦的下半場再次重創實體經濟。一個經濟體要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必須建設高效率的金融資本市場,並服務於實體經濟,但國民經濟的根本基礎,還在於實體經濟的繁榮與健康。
對於實體經濟的偏冷,是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對於製造業較為困難的處境,也有必要給予更多的關心。而這樣一種經濟困局的形成,並非單單某一個政策作用的結果,而是歷史與現實交匯的產物。如同貨幣政策部門對於貨幣政策力度的把握,需要左右平衡,難免吃力,提振實體經濟,亦有相當的難度。究其原因,是在這個並不孤立的經濟現象背後,有著複雜的、國際國內的體制與環境等多種因素。
為了拯救實體經濟,自全球金融危機惡化以來,中央已經連續運用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產業振興規劃等手段,力挽狂瀾。當前中國經濟的回暖,也正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發生作用的成果。但是,應該看到,當下「實體滯」與「資產脹」問題的凸顯,也意味著現實經濟領域還有很多難題待解,光靠政府放鬆銀根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等,無法完全解決問題。
從大的邏輯來說,解決當今中國經濟中的種種難題,最終都要落實到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深化體制改革等核心命題上。建立在這樣的邏輯基礎之上,眼下的任務,恐怕是要確保資金有效流向實體經濟領域,而不能總在資產領域打轉;要大力改善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包括打破行政壟斷,取消審批機制,減輕稅負等;要大力倡導企業家精神,不能讓投機主義過多地侵蝕財富的創造者;要通過改革,包括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以需求帶動供給。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高成本的時代,這是現實,也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不會改變的趨勢。顯然,當前實體經濟偏冷,也與進入高成本時代不無關係。進入到這樣一個階段當中,實業家們(尤其是民營企業家)面對的是更具挑戰性的創業、經營環境。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這個時候,更是需要給眾多的企業鬆綁,深化改革,為有抱負的才俊們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從而激發當前亟須弘揚的企業家精神。而從根本上說,在一個高成本的時代里,必須依賴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才能夠緩解和面對因為成本不斷上升產生的矛盾與壓力。
無疑,上述作品的關鍵詞就是「實體經濟」。如果不知道「實體經濟」[2]這個概念的含義,是難以把握這篇新聞評論的特殊價值的。
下面這篇作品的專業色彩更為濃厚,若要展開評析,不但需要知曉新聞采寫理論,還要學習儲備A股、H股、IPO[3]、紅籌[4]、過會、主板、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中小板、溢價等股票證券專業知識不可。
IPO放緩成主基調 證監會只審不發
記者黃利明、蘇博
7月10日,欲募資426億元的中國建築IPO已過會一月有餘,依然翹首等待發行批文。而這期間,A股一度暴跌23.4%。
不過,自3月至今,還有成渝高速、光大證券、南車股份等24家IPO過會公司有著與中國建築一樣的命運。
參與中國建築IPO發行的人士表示,其實這幾家公司的情況都差不多,在手續上都已齊備,需要證監會領導簽字的都已簽發,現在就等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最後簽發。
知情人士透露,其實證監會內部對是否發中國建築等大型主板IPO依然有分歧。
一種聲音認為一、二級市場是分開的,一級市場的發行對二級市場股價衝擊不大,可以發行;另一種聲音認為現今階段股市首要任務是維穩,A股持續低迷甚至不斷下行的情況下強行發行,對二級市場會形成較大衝擊,不利於穩定,因此步步收緊主板IPO,放緩發行節奏;最為激進的聲音則認為應該暫停主板IPO的發行。
「第二种放緩發行節奏的思路成為主導,證監會著力在維護市場的穩定,特別是這輪反彈過來,顯得有些脆弱,監管層更是不想打擊來之不易提升的投資者信心。因此這些大型IPO可能繼續延期,甚至有大部分將延至奧運之後。」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北京一位投行人士指出,監管層有可能面臨的尷尬是,要維護市場穩定並不對這輪維穩行情打壓,這些大盤IPO很有可能延期至奧運之後;但奧運之後的行情卻被普遍認為將重新陷入低迷,大型IPO發行將依然面臨挑戰。
「現在是不管主板還是中小板,總體都慢,現在只有靜候通知,甚至擔心中國建築延期到奧運之後!」參與中國建築項目的人士表示。
6月下旬,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曾公開表示,將合理平衡市場供求關係,有序調節融資節奏。這也成為IPO難以成行的最新高層解讀。
隨著上半年新股上市溢價幅度的步步走低,6月份大洋電機的破發給IPO市場籠罩了一層陰影。
同時,今年上半年,A股IPO募資總額為898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41%;滬市完成4宗IPO,融資總額668億元,去年同期則為12宗,IPO融資1411億元。
發行節奏趨緊之下,今年IPO過會的通過率也在降低,否決率高達30%左右,較往年高出一倍。
曾擔任兩屆發審委委員的普華永道北京主管合伙人封和平指出,這主要集中於中小民營企業,由於人民幣升值、出口下滑等因素,這些公司的治理結構、可持續研發能力還有盈利質量相對較低,因此否決率更高。
普華永道預測2008年中國內地IPO融資額將達到2500億元,將比去年全年4771億元下滑47.6%。
封和平表示,預期下半年大型企業H股回歸和紅籌回歸不會發生,一是因為市場低迷募資有限導致自身動力不足,二是這些紅籌如電信業的重組將從技術上延期其回歸計劃。
一位投行人士透露,下半年在主板上市進展順利且可能性比較大的有光大銀行(募資規模約100億—200億元)、西部證券、陝西鼓風機(集團)等。
(刊於《經濟觀察報》2008年7月14日第21版)
有人可能會說:「對於我這樣知識不夠淵博的人,是不是就不能進行新聞作品評析?」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能看懂、聽懂新聞作品,就能評析新聞作品。不過,知識、資訊積累的不同,的確會對新聞作品評析產生影響。
一個新聞評析工作者不可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只要他興趣廣泛,勤於學習,有強烈的求知慾,不斷豐富自己的頭腦,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評析水平,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就能把新聞作品評析做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