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語言是否清晰流暢
2024-08-15 17:43:48
作者: 陳信凌
清晰流暢是各類媒體的新聞作品語言應該努力的另一個方向,不過,由於廣播與電視在語言上比其他的媒體表現出了更多的特殊性與多樣性,因而在這裡討論新聞作品表達的清晰與流暢問題時,將更多地以這兩種媒體為觀察對象和分析案例。
如果我們仍舊認為新聞媒體是藉助語言來傳播信息的,那麼廣播與電視的語言不再像報刊語言那麼單一,它們往往表現出的是一個組合,一般由兩種以上的要素構成。下面對廣播與電視媒體進行分別討論。
先說廣播。從整體上來說,語言、音響、音樂是廣播媒體語言符號的三個要素。不過,其組合形態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廣播節目,有不同的組合形式。從新聞類節目來說,一般也有兩種呈現方式。第一種是以單一的有聲語言出現,也就是說其節目構成模式,僅僅是有聲語言,而沒有其他的語言符號要素。該類模式以廣播節目中的口播新聞最具代表性,這類節目的特點是用口語直接傳達新聞,其播出底稿與報刊新聞大致相同,是報刊新聞在廣播中的直接移植,也是一種最基本、最原始的傳播方式。這樣說只是要表明它出現的時間較早,並不意味著它必然陳舊與落伍。現在許多綜合性的廣播新聞欄目所播放的廣播新聞,大多仍採用這種模式。這是因為構成因素單一,可以使節目更加緊湊,欄目信息容量更大。另外,一些評論性、專題性與談話類的節目,也時常採用這種呈現形態。
第二種是語言加音響的模式,很顯然,它是由有聲語言和音響兩個部分構成,主要用在錄音報導和現場直播節目中。錄音報導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是一種以採編者自己的語言和新聞現場的實況音響或者人物講話錄音,報導新聞事實的一種廣播新聞形式。由於這裡的現場的實況音響或者人物講話錄音直接來自於新聞的現場,是新聞事件的構成部分,所以具有很強的真實感。
現場直播又被稱作實況廣播,是一種與新聞事件同步進行的廣播傳播方式,它以現實的實況為報導的主要內容,採用記者或者主播按照具體新聞情境的發生發展順序,在播放反映新聞現場的實況音響的同時,播報與解說自己在現場的所見所聞。現場直播意在用廣播的多種聲音元素,直接將新聞現場的信息與圖景展示出來,因而可信度很強。
與廣播相比較,電視語言的符號系統顯得更為複雜。學者黃匡宇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其主編的《廣播電視概論》一書中,他分層次細緻地論述了電視語言符號系統的構成形態。在第一層次,他把電視語言符號系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聽覺性語言系統和視覺性語言系統,也就是常說的聲音與畫面。它們在電視的傳播過程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電視的聲音在敘述上更加能夠自由騰挪,靈活轉換,還可以表現抽象與深度的內容。聲音還可以渲染、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心裡,並且使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
電視畫面則表現出了與聲音完全不同的特性。它可以客觀並且窮形盡相地再現鏡頭前的物體與場景,具體說就是可以準確而全面的再現攝像機前面的所有可視目標,包括對象的色彩,對象的運動和立體感。這種畫面能給觀眾以強烈的現場感,讓觀眾看了以後便一目了然,確信屏幕上的一切都是客觀的存在。同時,畫面給人的感覺表現出的都是現在時態,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純粹的畫面表達的含義是不確定的,往往可以作多種解釋。雖然畫面可以忠實地再現攝像機鏡頭所覆蓋的客觀物體與場景,但是,它只能展示其存在的具體狀態,而不能說明這種狀態的具體含義。例如,鏡頭展現了一群人在開會,僅從畫面上看,觀眾只知道這些人在開會,而無法了解他們為什麼開會,開的是一個什麼會。
電視的聲音與畫面是電視的最外在的表現形態,對於它們到底孰輕孰重,研究界還有比較熱烈的討論,參與討論者分為「主畫派」和「主聲派」兩極。「主畫派」認為電視應該以畫面為主,要充分調動畫面的傳播功能。他們認為聲音的作用,只表現於對畫面的解釋、說明、補充。「主聲派」的意見正相反,認為聲音在電視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實際上的主導作用。其主要證據是畫面無法獨立敘事,而聲音則可以做到這一點。在現在的電視新聞節目中,遮蓋住電視圖像只聽聲音,也不妨礙觀眾對一條新聞的完整感知。這樣的爭議並非毫無意義,實際上它體現了兩種電視製作的理念。不過,如果我們不對此作專門的研究,完全可以不介入這場爭議,只需把聲音與畫面看成是電視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就可以了。它們二者各就各位,各司其職,相互搭配、組合,才能完全承擔起敘述的任務。
從上面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廣播與電視在報導新聞、敘述事件時,所藉助的元素比較多,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相互串聯與搭配的環節,而且它們的傳播效果在較大的程度上,就是要看這些元素的搭配與組合的狀況。如果在這個環節沒有處理好,在敘事與陳述上就會出現錯亂、雜糅的現象,也就是說很難達到清晰流暢的境地。所以在這個時候,衡量它們在敘述方面是否清晰流暢,是對它們進行評析時的一個重要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