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能只靠運氣
2024-08-14 22:23:51
作者: 盧勤
每一個傳奇,都是對追夢者最好的詮釋。
他,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他見證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全部歷史。他就是邵逸夫,一位傳奇人物。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長大之後,他給自己取了現在這個名字。後來,有人向邵逸夫提起改名字這件事情,他便解釋道:「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生從商,終生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逸度過一生。」
這位創造了自己商業帝國的傳奇人物,到底有怎樣的身世呢?
1907年,邵逸夫出生於上海一個富有家庭,祖籍浙江寧波,父親邵玉軒育有5男3女,邵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後來,香港影視圈都尊稱他為「六叔」。
小時候,邵逸夫天資聰穎,最初痴迷於戲劇,隨後又痴迷於電影。那時,邵逸夫最大的夢想,便是擁有一家自己的電影公司,能夠在這個新興行業中大展身手,成一代標誌性的人物。
剛剛中學畢業,19歲的邵逸夫就此失去上大學的機會。此時的邵家,已經家道中落。恰逢此時,在新加坡發展的三哥邵仁枚,邀請弟弟前去涉足電影,一起創業。
這樣,邵氏兄弟在南洋鄉村之間,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巡迴放映。1930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先後購入多間戲院。
在「邵氏兄弟公司」成立第2年,為讓公司有進一步發展,懷著一顆追夢者的心,邵逸夫辭別三哥,啟程去美國購買電影設備。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南洋與美國相距萬里,在浩瀚的太平洋上,邵逸夫所乘坐的船遇到了狂風,輪船一會兒被大風推上了浪尖,一會兒又跌入谷底。獨自躺在船艙里的邵逸夫,數十天的風浪與顛簸,讓他覺得天旋地轉,胃裡非常難受,便嘔吐起來。沒過幾天,吃得沒有吐得多,令邵逸夫身體越來越虛弱,開始有脫水的徵兆。
終於,輪船駛近美國西海岸,似乎這次痛苦之旅行將結束。誰也沒想到,「轟」的一聲巨響,輪船觸礁了,海水從船底快速湧入船艙,輪船很快沉入海底。
一場突如其來的海難就這樣降臨了,無數生命瞬間消逝。邵逸夫在水中拼命掙扎,幸運的是,他抓住了一塊漂過來的木舢板,在大海上漂泊了一夜後,被第二天上午趕來的救援船救起。
這次海難並沒有阻止一位追夢者前進的步伐,而是讓他變得更加堅定,他圓滿地完成了此次前往美國的目的,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
從此以後,邵逸夫帶著一顆堅定的心,追求自己的電影世界夢想,最終成為一代先驅,並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也許,到了晚年,邵逸夫做到了「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逸度過一生」。這時,邵逸夫的生活有了很多變化,他每周打4次高爾夫球,每天早上練習45分鐘氣功。他也有了自己的養生之道,便是「三不做」:第一不賭錢;第二不喝酒;第三不做不正常的事。
正是這種心境,讓邵逸夫如此高壽,也讓他成為全球最長壽、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這些,只是邵逸夫傳奇一生中的冰山一角,但也足夠讓世人注目良久了。
晚年,邵逸夫的工作重點轉向了慈善事業。
20多年間,他共向中國內地捐贈了47億港元,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的逸夫樓,就是他卓越功勳的見證。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
這就是功成名就後的邵逸夫,他用自己追求夢想所獲得的巨額財富,大力回報社會,從而大力度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
曾經,在稱霸香港影壇的20多年間,邵氏電影年產量超過40部,共出產了1000多部影片,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邵逸夫拍攝了中國最早的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00多個發行點,日觀眾超過100萬人次。
邵氏片場至今依舊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被業界稱為「東方的好萊塢」。
夢想啟示
身為追夢者,邵逸夫曾經為了電影,一天工作16個小時。
因為他酷愛電影,才把電影當成終生事業。他幾乎每天都要看電影,少則兩部,多則四部,華語的、外語的他全看,好電影壞電影他都看,不僅在自己的試片室看,還會跑到電影院去看。
一年當中,邵逸夫要看700部電影,最多的一天,他看了9部電影。
某一天,邵逸夫說出了自己的秘密:「成功除了運氣,最主要是努力苦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