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依賴

2024-08-14 22:12:17 作者: 劉湘梅

  有些孩子過分依賴,父母也很擔心。其實孩子依賴性強,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三類父母的養育方式會導致孩子的過分依賴——

  1.保姆型

  這種現象很普遍。有位媽媽說,她知道女兒在幼兒園裡正學習自己穿脫衣服,可在家裡每天都得媽媽來做這些事。她說:「沒辦法,早上時間太緊張,女兒的動作又太慢,看著就著急,還不如我自己來呢。」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擔心孩子的能力有限,或者對孩子缺乏耐心,凡事都為孩子代勞,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被扼殺。

  改變策略——提供機會

  父母應提供機會給孩子嘗試處理自己的事務。根據孩子的年齡及能力,讓他們做不同的嘗試,這樣,不單讓孩子增加自信,更能讓孩子學習自立。同時,父母也應有適量的耐性,在一旁觀察孩子,切忌操之過急,動輒就指點孩子或乾脆直接上手。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早上的時間緊張,幫孩子穿衣服可以從完全由媽媽做過渡到孩子自己做,比如,媽媽幫孩子穿比較難穿的上衣,讓孩子自己穿褲子、襪子。也可以利用其他機會鍛鍊孩子,洗澡前讓孩子自己脫衣服,洗完了自己換上睡衣,這也是一種練習的方式。自我照顧能力的培養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不會事事依賴成人的習慣。

  2.控制型

  有位先生是公司老總,當領導習慣了,回家也要做領導,家人都得聽他的,寶貝女兒也一樣。他的理論是「就這一個千金,更不能慣」。他所謂的「不慣」,就是要孩子無條件地服從他,大小事聽從他的安排。他女兒已經上小學了,老師說,這孩子太沒主見,什麼事都不敢自己去做,他又反過來批評女兒沒出息。可憐的孩子,真是沒處講理去。

  一些很強勢的父母,總是有掌管他人,控制他人的欲望。面對孩子更是如此,「你的生命都是我給的,當然要聽我的話!」在這種教養下成長的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意見,只得事事尋求父母的提示和幫助。

  改變策略——提供指導

  不要總是看不上孩子的行為,孩子從小到大就是學習的過程。如果擔心孩子的能力有限,可事前指導孩子,與孩子一起練習,待孩子熟練後,再讓他自己處理。比如,上面說的那個爸爸,女兒要向老師請假,他只下了個命令:「你自己給老師打電話。」這倒是在培養獨立能力,可小小的女兒第一次做這樣的事,不知道該怎麼打,怎麼說。媽媽回來後,教導女兒用什麼的語氣,應該說些什麼,然後讓她親自給老師打電話,孩子也能把這件事做得很好。

  3.嚴厲型

  還有的父母認為對孩子就應該嚴厲,經常敲打著,孩子才不會犯錯。即使做了好事,也不能輕易表揚,否則會使孩子飄飄然。有個小傢伙就對我說:「我什麼事都做不好,做什麼我媽都批評我,還不如不做呢。」

  孩子經常受到責備、恐嚇及批評,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無論遇到怎樣小的問題,都沒有信心及勇氣去應對,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別人代為解決。這樣的孩子,怎麼會獨立自主呢?

  改變策略——提供信心

  鼓勵孩子遠勝於不斷的教訓和提醒。父母應該明白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能力,當孩子有機會發揮獨立能力時,應當給予讚賞和肯定,一句「做得好」,可以給孩子充分的信心,也能成為孩子努力學習獨立的原動力。

  如果孩子已盡力而為,但成績還不理想,也應該不斷的鼓勵,肯定孩子所做出的努力。避免只著眼於事情的結果及成績。父母的一點安慰,一句「不要緊,下次再試吧!」也足夠挽回孩子的信心,使他們重拾勇氣和力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