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規範
2024-08-14 22:09:37
作者: 劉湘梅
我們定下了孩子的行為規範,當然,這規範要基於愛,要合理,要孩子能明白。而這些規範通常指的就是「家規」。
朋友的兒子兩歲了,能上餐桌吃飯了,她就要求他:「在吃飯時,不能隨便離開餐桌,不能玩玩具,但可以坐著不吃。」作為規則,兩歲多的孩子應該能明白了,至於合理與否,朋友的解釋是:「不吃只會影響到他自己,而離開餐桌,玩玩具,我們就得管他,影響了我們正常進餐,我就是要讓他從小明白,你可以影響你自己,卻不能影響別人。」
規則定好了,便要所有照顧孩子的人遵守,否則一看見孩子不吃飯,奶奶就急著喂,孩子又怎麼能接受和適應這個「家規」呢?
當孩子違反規範時,便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運用懲罰的方法必須注意,在不當行為發生時當場予以批評。也就是說,對孩子犯錯一定要「抓現行」,越小的孩子越要如此。等你什麼時候想起來再批評他,小孩子也許會忘了他幹的「壞事」,大孩子則已經想好了應對你的「策略」。
要說明行為不好的理由,是不是違反了規範,還是其他超出「家規」範圍之外的不良行為,給孩子講明白這種行為的後果。批評要簡明扼要,一語中的。有的父母長篇大論說了一車,孩子也沒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孩子沒有那麼縝密的思維來思考你的話,最好的辦法是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哪錯了,為什麼錯。
不宜採用「比較式」的批評。也就是說,少講「小明都不睡懶覺,你為什麼還睡呀」這樣的話。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家庭環境也不同,這樣的比較常常有失公允。也不宜借著他人的權威來批評,「等你爸爸回來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現告訴老師去」,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看出你的蒼白無力,他才不會怕你呢!
更不要批評孩子不會做的事情。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學習中,孩子半天學不會,父母就容易說出「你怎麼這麼不認真」之類的話,其實孩子未必不認真,只是暫時學不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