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規範
2024-08-14 22:09:32
作者: 劉湘梅
有一次,幼兒園老師向我反映,熊壯壯經常打小朋友。經了解,大都是小朋友無意中碰了他、撞了他,他便以拳腳回應人家。
回到家後,爸爸批評他:「你不能打小朋友啊!這樣做就不是好孩子了!」熊壯壯不服:「他們先招我的!」
我問熊壯壯:「是不是今天樂樂搬小椅子碰到你了?」他點頭稱是。我又說:「那我覺得他肯定不是故意來碰你的,他只是不小心,你就把他打哭了,他多委屈呀!」
熊壯壯有些遲疑,但還繼續嘴硬:「他就是故意的!」
「你怎麼知道他是故意的?」我的語氣嚴厲了一些。他不吭聲了,我清楚,他在有些時候的確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還是無意傷害他的,所以我接著說:「今天老師已經批評過你了,我就不再多說。但我以後不想再聽到你打人的事情發生,如果你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還是無意的,我來告訴你。」於是,我和他模擬了幾齣小朋友之間發生糾紛的場景,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幾天後,我再問他:「這幾天跟小朋友友好嗎?」
他說:「好著呢!」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那人家要是跑過來把你撞了呢?」
「我就說,你小心點!他應該說『對不起』,我說『沒關係』」。
這件事,讓他知道了一個行為規範:如果別人無意傷害你,你就不能去傷害對方。
解決問題首先要由父母對孩子設定行為規範。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不端行為背後代表的情緒,如有的孩子摔玩具、發脾氣都是在宣洩一些負面情緒。然後才可以讓孩子明白某些行為是不對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再指導孩子思考一些較適當的方法來處理負面的情緒。
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感覺不是問題的所在,而是不端的行為。要讓他們知道並非所有的行為都是被接受的。因此,父母的職責是對行為設規範。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和社會的價值觀給孩子立規矩,可考慮使用三「區段」行為規範——
綠區:是被認可及合適的行為。這是我們希望孩子採用的行為,所以我們允許他去做。
黃區:是不被認可的不端行為,但由於特殊的理由而被容忍。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時候可以睡懶覺,在周末的晚上可以多看一會兒動畫片。
紅區: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為。包括會危害孩子或他人安全的行為,也包括不法的,或你認為邪惡的、不道德的,或社會不容納的行為。
對不適當的行為設限制時,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遵從或違反了這些規定的後果。良好行為的後果可以是正面的關切、讚揚、特權或獎賞;不良行為的後果是不予關切、特權的喪失或沒有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