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兒童生理問題諮詢> 診斷自閉並不難,矯治孤獨路漫漫——孤獨症兒童的診斷與矯治

診斷自閉並不難,矯治孤獨路漫漫——孤獨症兒童的診斷與矯治

2024-08-15 18:57:00 作者: 錢志亮

  孤獨症的基本臨床特徵為「Kanner三聯征」。

  (1)社會交往障礙。這是孤獨症的核心。有的患兒在嬰兒期就可表現出症狀:拒絕別人的擁抱,對父母無依戀感,當父母回來時沒有愉快的表示。當感到不愉快或受到傷害時,不會去尋找母親的安撫,和父母易於分離,有時跟隨陌生人如跟隨父母一樣。親人呼喚他們的名字,常常不理會,無反應,表現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缺乏眼與眼的對視交流,往往被看成是孤獨症的特殊表現。

  (2)語言發育障礙。孤獨症的語言障礙是一種質的全面損害。孤獨症患者以此症狀來就醫的占大多數。表現為沉默不語或較少使用語言;語言運用能力損害,表現為不會主動與人交談,不會提出話題或維持話題,常常自言自語,但講什麼內容別人聽不懂;常有自己的小天地,以此為樂;不會用代詞或代詞運用混亂;語言變得毫無意義或不知所云;刻板重複語言或模仿語言;語言音調、節奏出現障礙;出於自我刺激而使用語言,有時尖叫,或發出別人不能聽清或不可理解的「話」,常稱「自我中心語言」;非語言性交流的損害。

  (3)興趣範圍狹窄,行為方式刻板。對環境傾向於要求固定不變或有不正常反應;有不尋常的興趣和非同一般的遊戲方式,表現為對某些物品或活動的特殊迷戀;有刻板、重複的行為和特殊的動作、姿勢。

  以下18種行為就是孤獨症的早期表現。如果發現孩子同時具備以下7種行為,就應該懷疑他有孤獨症傾向了:對聲音沒有反應;難以介入同齡人;拒絕接受變化;對環境冷漠;鸚鵡學舌;喜歡旋轉物品;莫名其妙地發笑;排斥正常的學習方法;喜歡奇怪的玩耍方式;動作發展不平衡;對疼痛不敏感;缺乏目光對視;特別依賴某一物品;不明原因地哭鬧;特別好動或不動;拒絕擁抱;對真正的危險不懼怕;用動作表達需求。

  孤獨症患者病情從輕微到嚴重有許多類型。由於發病原因不明確,仍不太清楚孤獨症對人的影響以及怎樣與孤獨症患者有效溝通,尤其在配合治療方面會有很大難度,至今還無法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對孤獨症患兒來說,只有早發現、早干預,進行行為矯治,才能幫助他們縮短與正常社會的距離,讓他們早日融入社會。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自1943年首次提出這一症狀以來,孤獨症的治療已有了很大發展,有些患者隨著年齡增長症狀會減輕。

  最重要的治療是教育和行為治療,以促進對患兒異常行為,特別是社會性異常行為的矯正,如刻板動作等,消除睡眠障礙、發脾氣、多動等繼發性症狀。患兒的家人也要注意克服焦慮、自責、急躁情緒,以對患兒的治療產生良好的效果。

  父母要改變養育方式,多接近、多關心患兒,給孩子以溫暖。

  研究者正積極尋求各種治療的方法來幫助孤獨症患者,包括語言療法、感官綜合、視覺療法、音樂療法、聽覺療法等。實驗證明,在良好的方法下,患者病情會有所控制和好轉。

  藥物治療僅對個別症狀可能有效。如短期嚴重失眠,可用安定;有攻擊行為,可用奮乃靜;促進腦功能的藥物可選用腦復新、腦復康,或y-酷氨酸。此外,利他林對治療孤獨和語言障礙有效。近年來,有人報告,服用芬氟拉明治療孤獨症有效。該藥是苯丙胺的衍生物,服用後可使中樞神經系統血清素水平降低,減輕多動及刻板動作,改善注意力。患孤獨症的兒童,一般病程比較長,所以用藥治療的時間也相對長一些。家長應注意治療時藥物的副作用,如錐體外系反應、肝腎功能及心血管以及血象的異常。因此,對患兒定期複查是必要的。上述藥物對孤獨症患兒具有治療作用,可使某些症狀減輕,有利於行為及心理治療的進行,但目前還達不到根治的效果。藥物本身還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認識能力,也不能建立正常的行為,但可使孩子對環境和管理更為適應。

  兒童孤獨症預後大多不良,往往殘留行為障礙,以致適應困難,不能獨立生活。少數病人年長後能適應社會生活,智能好的患兒比智能差的患兒預後好。患者一般可做重複性強的工作,像藝術家、調琴師、畫家、辦公室人員、洗碟子工人、流水線工人等,他們通常喜愛音樂、游泳、打獵、猜謎等。患者成年後需要職業訓練。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