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好個秋」

2024-08-15 18:36:09 作者: 張廣智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採桑子》名詞。現代文學家林語堂在他的《人生盛宴》結尾時引用這首《採桑子》詞,以歌頌一種被他稱之為「秋的精神」。在語堂先生的筆下,春太柔嫩,夏太榮夸,而最愛秋,「因為她的葉子帶一些黃色,調子格外柔和,色彩格外濃郁……」

  不是嗎?十月中旬的東吳,其「調子」,其「色彩」,還真暗合林氏的「秋的精神」。10月14日,由東吳大學主辦的《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真是會逢其時,豈不妙哉。我被邀參加,兩天會議,大會報告,分組討論,我全程參加,頓時有一種跨界的快樂,結交了文學界的眾多朋友。值得記上一筆的是,還有幸結識了「諾獎評委」、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馬悅然先生。馬先生名氣大,但一點也沒有架子,當他聞知我來自復旦時,他高興地說:「我來過上海,到過貴校。」當我提出要與他合影以留紀念,他愉快地答應了。

  與馬悅然先生合影

  這個會議最後還有一個節目,就是參觀林語堂故居。夜幕已悄然而下,我乘坐外文學院院長林錦川教授的車前往,故居在陽明山腳下,林教授開車很快,一會兒就到了。

  夜色濃了,故居隱沒在夜色中。我們一行入內,即有「義工」(即志願者)引導,一邊向眾人講解。我很仔細地看了書房、臥室、客廳,對林語堂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他與上海有緣,受教於黃浦江畔,大半生在國外度過,晚年就居留於此,長眠在陽明山腳下。展區四壁的書,中西文兼存,琳琅滿目,精彩紛呈。他著述甚豐,並以英文寫作而著稱,在他的思想中,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又受西方文化的薰陶,以林語堂為個案看中西文化的「相融/相涵」,那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是日晚餐,就在故居大廳間,西式的,也很適合故居主人的口味。席間,東吳音樂系的師生們還演奏了一些西洋古典名曲助興,馬悅然老先生用流利的中國話,代表與會者致答謝詞,其言熱情洋溢,文采斐然,獲得了一片掌聲。

  在這靜謐的秋夜中,這座由林語堂自己設計的建築,已若隱若現了,但他對「秋的精神」的歌詠,卻在人們心中迴蕩:「平靜,智慧,圓熟的精神,它微微笑著憂鬱而讚美興奮、銳敏、冷靜……」

  我卻道,對「秋的精神」還是先賢說得好:

  「天涼好個秋!」

  10月14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