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職業生涯規劃的科學含義和內容
2024-08-14 21:18:48
作者: 赫崇飛
1.職業與職業的重要性
(1)職業的概念: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並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職業是一個人的權利、義務、權力、職責的集中表現,也是一個人社會地位的一般表徵。
小貼士
職業定義中包含四種關係:
一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從事了某種職業就意味著參與了社會分工。而對不同需求的職業分工,體現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是職業結構的關係。
二是知識技能與創造的關係。人們利用專門的知識技能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由此引入職業化的概念。
三是創造財富和獲得報酬的關係。只有為社會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有資格獲得報酬,而且是獲得合理的報酬。
四是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人們通過工作獲得合理報酬,滿足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職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社會分工後的產物。在社會需求的推動下,新的職業不斷產生;而社會不再需求時,過時的職業就會消亡。可以說,職業隨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而變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職業分化越來越細,越來越多。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有關知識、信息、科學技術含量高的現代職業也將迅速發展,同時,現代職業對從業者的任職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要善於把握知識經濟時代的就業機會。職業產生和消亡的客觀規律要求我們在選擇職業類型時,不僅要考慮個人職業發展意願,更要考慮時代前進的步伐所引起的社會需求趨勢的變化。
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最珍貴的年華都處在職業階段。不同的職業,通常意味著不同的發展機會與空間,也決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了解社會職業,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關鍵。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2)職業的重要性:職業是個人滿足自身需求的媒介。個人需求的滿足,特別是高層次需求的滿足與個人通過從事一定的職業對社會的貢獻緊密相連。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並在需求上存在差異性,因此每個人的職業傾向是不一樣的,從事某個特定職業的潛力也是不一樣的。職業對人生具有重要意義,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收益、發展前途及社會地位,並影響家庭生活。
美國著名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見圖1-1),指出人的需求由低級依次向高級層次推進,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或友愛)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圖1-1 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人的需求是有規律的,是分層次的。而且,這個層次一般在低級需求滿足之後,就會自動上升到新的更高級需求。
職業的重要性體現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的五個方面:
一是提供生活保障。工作能夠獲得報酬,可以換來我們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必需品,如衣服、食物、住房、交通工具等,從而滿足人們維繫生活的需要。
二是建立安全感。穩定的工作能為我們提供收入以及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等。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樣,在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求。
三是提供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工作能夠擴大個人的生活圈子,建立更為廣泛的人際交往關係。每個人都不想也不可能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都需要親情、溫暖、理解和支持。工作環境是人們在家庭以外最重要的人際交往環境,也是人們發展友誼、情感最重要的場所。所謂「志同道合」,就是指人們選擇相同的職業,在共同的追求中發展出穩定、堅固的友誼。那些共同經歷挑戰、挫折、成功、失敗,患難與共的同事,是人生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四是贏得他人尊重。工作是贏得他人尊重和自尊的最好途徑。無論是受人尊重還是自尊,都源於個人的成就獲得社會認可,能贏得社會的尊重;做出了自己滿意的成就,能體驗到自尊。成就從哪裡來呢,當然是從自己專心、認真從事的工作中來。
五是實現人生意義,實現自我價值。人投入工作,才會感到最大的快樂。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即是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只要用心投入,平凡的工作一樣能夠使從事者綻放出令人景仰的光彩,創造出閃光奪目的業績。
2.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中所有與職業相聯繫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願望等連續性經歷的過程。它既包括了人一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的演變,也表現出了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形態。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組織或者個人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進行分析,制訂出個人一生中在事業發展上的戰略設想與計劃安排。根據定義,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對個人特點尤其是興趣、愛好、能力、價值觀、特長、經歷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各方面進行分析,再對所在組織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分析,然後根據分析結果制訂個人的事業奮鬥目標,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劃,並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簡單地說,就是考慮大學畢業後希望幹什麼,希望向什麼方面努力。
職業生涯規劃貫穿、涵蓋了整個人生的發展期,它要解決的是個人將在怎樣的職業領域以及如何在其間得到發展、打算取得怎樣的成就等問題。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競爭優勢,幫助自己實現目標,並為能獲得自己認為理想的職業去做好各種準備。
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有四件事要做:第一,要進行人職匹配,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第二,要了解自己所處的職業生涯階段,把握人生的發展方向;第三,要進行職業定位,堅持向既定的目標邁進;第四,在需要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要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
3.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
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定義為這樣一個過程:先覺知、有意願、量己力、衡外情、訂目標、找策略、重實踐、善反省、再調整、重出發的生涯規劃循環歷程。即①意識到自己需要制訂職業目標;②進行自我探索,重點探索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性格和價值觀;③進行職業世界探索,收集並排列備選職業;④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⑤按計劃實施行動;⑥做評估調整,為實現目標做行之有效的安排。
美國職業心理學家施恩(Schein)教授提出外職業生涯與內職業生涯理論。外職業生涯是指從事一種職業時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單位、工作內容、工作職務與職稱、工資待遇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內職業生涯是指從事一種職業時的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素質、內心感受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大學生職業生涯準備主要核心是內職業生涯的發展,是職業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培養與提高。內職業生涯各項因素的取得,可以通過別人的幫助而實現,但主要的還是靠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以實現。內職業生涯的各構成因素內容一旦取得,別人便不能收回或剝奪。內職業生涯是真正的人力資本所在,提高內職業生涯而取得的工作成績會轉化為外職業生涯。
4.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
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應該是全方位的,應使個人事務、職業生涯和家庭均衡發展,相互促進。主要考慮下列方面:
(1)職業生涯。包括有自豪感和成就感的職業;有趣,讓自己喜愛、滿意的工作內容;很強的責任心,良好的個人發展;良好的同事關係等。
(2)社會尊重和社會權利。包括自由,成為命運的主宰;與他人建立關係;自身價值得到承認、受尊重;慷慨,幫助他人,有良好的聲譽等。
(3)感情生活和家庭生活。包括有好朋友;遇到生命中的伴侶;生活在穩定的親情中;有可愛的孩子;協調職業生活與家庭生活的要求;家庭幸福等。
(4)物質成功。包括有足夠的收入,花費不必苦心計算;成為一定物質財富的所有者,如汽車、住房,有滿意的物質生活條件等。
(5)個人事務。包括繼續受教育,不斷學習;具有個人生活計劃;保留思考時間;掌握生活常識和技能;旅遊;繼續鍛鍊;保證有空閒時間休息和娛樂;欣賞音樂、美術作品和文學作品;發展個人愛好等。
5.職業錨
職業錨的概念是由美國施恩(Schein)教授提出的,職業錨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職業錨以一個人的工作經驗為基礎,明確職業錨有三大作用:
一是有助於選擇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二是有助於確定職業目標和職業角色;
三是有助於提高個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職業生涯首先要關注的是自己,自己擁有什麼,自己想要什麼。人是職業生涯的主動塑造者,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會有不同的期望,這些期望會不斷地變化與發展,個體也就不斷地成長。每個人的職業生涯都是一種發展、演進的動態過程。
職業生涯規劃不是簡單地能使我們獲得一份工作,而是能使我們更好地發現自我、挖掘潛能、開發自我、實現自我。幫助我們客觀分析內在素質和外在環境的優劣,幫助我們科學規劃人生,從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能有效掌控自己的生活,使人生有目標、有方向,從而充滿意義。
21世紀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不是做好準備,去迎接一個工作、一次面試或一條特定的職業道路,而是提升可持續生涯所需的認知能力。我們必須能夠開發和擴展自己的能力,創造機會並且建立專業聯繫,要成功地獲得滿意的職業,就需要個體在整個生命活動的全過程中不斷進行思索。